《財經》雜志封面文章:重慶井噴浩劫誰之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1月08日 17:01 《財經》 | ||
發生在重慶開縣的建國以來最為慘烈的礦難,僅源于一次遠非摧毀性的井噴。歷史再一次用生命與烈火警醒人們“協調發展”的深刻含義 上篇 夜幕中死神降臨 □本刊記者王以超/文 用“飛來橫禍”四個字,來形容重慶開縣高橋鎮、麻柳鄉、正壩鎮、天和鄉四個鄉鎮九萬多人在2003年歲末所遭受的那場劫難,是毫不為過的。 就是在12月23日夜晚,高橋鎮小陽村,一口正在開發中的含有高硫化氫的氣井發生劇烈井噴,臨近四鄉鎮沉睡中的百姓突然受到致命毒氣的襲擊。井噴持續了84小時之久。據事后統計,當地群眾中死亡232人(另有兩名井上工人),住院549人,門診就醫者18096人,更有65632人被迫星夜離開家園逃難。 由企業生產事故而傷及駐地民眾,波及近十萬人口。這場特大事故,正是一起可怕的公共性災難。 “一步一個鬼魂” 三年前曾有過勘探,2003年5月正式開采。由中石油集團西南油氣田分公司開采的這口“川東北氣礦羅家16號井”每天都機器隆隆,但人們從未想到災難之魔會從這里噴涌而出,吞噬數以百計的無辜生命。 一位曾看過井噴事故原始記錄的中石油集團工作人員(這份原始記錄目前已經被呈報給了國務院調查工作組)給記者描述了如下的一幕: 2003年12月23日晚上9點多,羅家16號井鉆井現場。在完成了鉆機的頂部驅動馬達的百日檢修之后,鉆機進行起鉆,但此時泥漿發生了冒泡,由于當時的氣流噴涌量相當于平時的四倍左右,日噴涌量從100萬立方米激增到400萬立方米,雖然工人當即增加泥漿,但事故終于釀成。 21時55分,井噴最終爆發,巨大的氣流把矗立的鉆桿拋到天上,鉆桿和附近巖石或機械的碰撞所濺起的火花,將噴涌出的氣體點燃,但隨后噴涌出的大量泥漿,旋即把剛剛點燃的氣體熄滅。于是,富含硫化氫(H2S)和二氧化碳(CO2)的天然氣就這樣在冬日的暗夜中,開始肆無忌憚地蔓延。 現場的工人打算去取防護器材處理現場,但為時已晚,儲放這些器材的地方,硫化氫的濃度已經極高,沒有任何防護的工人根本無法前往。 對于鉆井隊來說,井噴雖然可怕,但也并非世界末日。事實上現場的鉆井工人,除兩名試圖返回礦井的工作人員外,均安全脫險。然而對于多數正在睡夢中的村民而言,卻成了一個決定生死的時刻。 這是一口高含硫量的天然氣井,正在噴發的氣體中,每立方米硫化氫含量超過120毫克,這意味著一旦吸入或接觸這些氣體,短期內即可刺痛眼睛和喉道,繼而轉向死亡。比硫化氫的迅速推進更可怕的是,這些居民不僅毫無逃避硫化氫襲擊的常識,而且居住地非常分散,在沒有應急救援方案的情況下難以組織應對。 死亡人數迅速增加,至29日凌晨,被確認的死亡人數已攀至234人。 小陽村三組的張世輝,這位在開縣打工的32歲的漢子,是記者在采訪中遇到的第一個小陽村的村民。井噴時他不在家,得以避過此劫,但他不可能感到寬慰,因為他的整個家庭被摧毀了:14口人,8人死亡。張告訴記者,妻子死在客廳,兒子死在廚房,目前尸體都還在。從客廳的情況看,妻子顯然已聽到了外面的危險,收拾好了行裝,但死亡還是把他們堵在了屋子里。另一種可能是,張妻以為無需離開,關上門窗就可以擋住毒氣。可惜,這是不管用的。 “井隊的人不通知我們,只顧自己跑,要不他們也不會死。”只有說這幾句話的時候,張世輝有些麻木的語氣中才透出幾絲激憤。 張世輝所在的三組,只是此次小陽村遭遇最慘的組之一,二組和五組是另外兩個重災區。整個小陽村,正如張世輝所說,“要是怕鬼的話,村里可能是一步一個鬼了”。 慘烈午夜狂奔 盡管當時蒙難的細節至今還不完全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井噴發生最初也是最關鍵的約一個小時內,開縣的政府系統對這場即將來臨的劫難一無所知。 據記者了解,井噴發生后40分鐘,即當晚10點35分左右,總部位于重慶大石壩的川東鉆探公司才接到正式的礦難報告。 高橋鎮距井架不到一公里,鎮上有3000多常住人員。鎮長楊慶友告訴《財經》,直到晚上11點多,他們才接到開縣政府而不是鉆井隊打來的緊急電話。彼時,開縣政府亦是剛剛知曉這一驚天災難。 顯然石油系統與地方系統并未在應急救援問題上有過合作經驗,只是在各自的系統內進行自下而上的匯報和自上而下的部署。然而毒氣并不屬于任何系統,因密度大于空氣,從井口噴出的高濃度硫化氫沿著低洼地勢迅速蔓延——不幸的是,開縣封閉的地形、潮濕的氣候以及分散居住的村落完全滿足了硫化氫逞兇的一切條件。 凌晨兩點鐘,開縣主管工業的副縣長王端平率領人馬趕到現場,并立即成立了“臨時現場指揮部”,下轄聯絡組、組織撤離組、醫療救護組、清掃搜查組、公安保衛組等六個臨時小組。 然而形勢依然混亂。高橋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盡管相關人員全力以赴,但由于缺乏準備預案和必要的設備,加上當時整個村莊陷入了混亂狀態,很難做到整體有序地撤退:有些在家里面等候通知的,卻沒有電話,因此難以聯系;有些家里有電話的,卻已中毒身亡,或者已貿然離家,因此也無法通知。 隨即鎮政府將避難隊伍以高橋為中心,分四路轉移,其中大隊人馬向距高橋鎮三公里的齊力工作站轉移。凌晨3點50分左右,王端平帶領的“臨時現場指揮部”和從四川中石油管理局趕來的黃繼超經理等三人在齊力工作站會合,三名石油技術人員提出:距離井噴口3公里左右僅僅是相對安全,5公里遠才能達到安全標準。 與此同時,鉆井工人開始沿著主路,向一公里之外的高橋鎮所在地撤退。一些工人還沿路拍打居民的家門,一起喊叫,一起逃生。 家住主路邊的小陽村11組村民廖百和,就是聽到了拍門聲的幸運者之一。這位48歲的幸存者回憶說,當時剛過10點鐘,聽到外面井上的人一起在沿主路跑,又有人急促地敲門,就趕緊拉上老伴,一起逃到了鎮上。 更多的人,對外面發生的事情并不了解,更不熟悉硫化氫的習性。盡管石油技術工人后來傳授的三條撤離原則并不復雜——“背離井口;向高處走;逆風走”,但自行組織逃生的人們卻無從獲知這些常識。一些人甚至是從相對安全的地方,走向了死亡之地。 從23日深夜起到24日下午,倉皇出走的群眾就這樣不知所終地一路狂奔,“剛開始也不知道要撤退到什么地方,先是從鎮上撤退到鎮子西北約7公里處的高升煤礦;到了下午,又到了距離高橋鎮大約20公里遠的天和鄉。” 撤退中的混亂可想而知。四組組長、34歲的彭昌蓮告訴記者,當時夜深,手電筒、煤油燈都派上了用場,大家幾乎連回頭看一眼的時間都沒有,生怕死亡就在身后。及至到了天和鄉,當地尚不及準備,只能提供餅干和冰冷的礦泉水,很多孩子嘴上都長了泡,卻無法喝上一口熱水。 此后的撤退,秩序和規劃也相對穩妥,截至27日17時,這場共計疏散群眾64170人的大撤退終于告一段落。 除了組織撤退,從24日凌晨到下午15時左右,在官方的記錄里找不到大規模現場救援的措施。據新華社報道,只有來自臨近的四川宣漢的一支川東鉆探公司的救援隊,因配有“空氣呼吸機”,得以從凌晨6時投入救援,但也僅救出25人,其中還包括5名死者。 一種說法是,由于現場井噴未得到有效控制,加上缺乏專用的防護器材,對于流散到核心危險區內的幸存者的搜救工作直到24日晚上才正式大規模展開。這時距離井噴爆發,已經過去了十多個小時。 12月28日,井噴后的第五天。記者走在彌漫著消毒液氣味的高橋鎮,仍可看到一路上門窗緊閉,早已晾干了的衣物獨自在陽臺上搖擺。開縣公安局張貼的落款為2003年12月25日的封條一一赫然在目,繼續封存著那次驚心動魄的逃亡記憶。 罕見的公共性災難 12月29日,開縣籠罩在蒙蒙細雨中。成群結隊的大客車滿載著來自高橋和正壩兩個鎮的災民,返回這塊愛恨交織的家園。 最遲到2003年12月30日,包括事發地點5公里的核心區在內,六萬多離鄉的災民都已經重返了自己的家園。 然而,即使到了此時,祖祖輩輩生于斯長于斯的當地人,仍然難以相信他們面對的是中國能源史上史無前例的慘案。 此次事故使得離氣井較近的開縣高橋鎮、麻柳鄉、正壩鎮、天和鄉4個鄉鎮9.3萬人受災。其中受災最重的是高橋鎮的小陽、高旺兩個村,共有2419人。 小陽村34歲的彭昌蓮告訴《財經》,那天晚上,接到鎮上通知撤離的電話,已經接近12點了,雖然她所在的四組相對地勢較高,距離羅家16號井也遠一些,大部分人都得以安全撤離,但最終仍然有8人死亡。 至于二組、三組和五組,這些遠離主路,且與礦井距離較近的組,由于沒有得到礦上的通知,或者沒有聽到撤離的呼喊,結局更為慘烈。其中僅二組即死亡49人。 九組55歲的高宏泉老人告訴記者,除了小陽村之外,距離井上比較近的高旺村七組和八組,也出現了比較大的傷亡,估計死亡人數大約在40~50人。 小陽村支書周克安的事跡被廣為傳頌。在聽到鄰居接到衛生院的電話后,這位可敬的村支書“跑了三個山灣”,摸黑爬到壩上,先后敲了10多戶的門通知逃跑。他的妻子張明菊錯過了逃生的最佳時機,最后抱著孫子倒在了路邊。他本人最后因傷住進了開縣人民醫院。 然而,僅僅依靠幾個人的勇敢和奉獻,根本不足以改變這種因缺乏救援訓練而導致的混亂局面。在四組附近的一條小路邊,記者發現了一只被丟棄的運動鞋,附近不遠處的山坡底下,還有一具尚未收拾的男性尸體,逃離過程的混亂可見一斑。 面對如此無情的死亡,彭昌蓮似乎無以言表,她只是反復地說:“真是可惜啊。” 幾天里,傷亡數字不斷攀升。25日,20個搜救小組在搜尋區域內共發現182具尸體,其中2人是川東北氣礦的工人,其余都是在礦井附近居住的村民。災難中,老弱婦孺更易遭受不幸,統計死者中女性90人,男性92人;10歲以下的兒童有39人,60歲以上的老人有46人。 至27日,開縣衛生機構共收治災區病人10175人,其中住院964人,門診9211人,危重病人77人。僅29日一天,就新增門診病人2911人,新增住院人數232人。 實際上,在環繞事故現場5公里的核心區內,籠罩在死亡陰影中的還不僅僅是這些村民。從村民飼養的豬、羊、兔子和鴨子,到野生的鳥類和老鼠,其尸體隨處可見。 27日下午,當地衛生部門組織人力,對災害核心區內的5個村的動物尸體進行了拉網式搜索,共發現死去的兔子2275只,豬866頭,雞476只,鴨241只,狗38條,牛18頭,貓7只。 截至2003年12月30日,最新統計數據表明,此次礦難的死亡人數為234人。從數字上看,這并未刷新1960年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礦684人的死亡人數。但是,40多年以前的那場災難,死者均為煤礦工人。若以事件造成非工作人員的傷亡程度而計,這次劫難之中,有232名死者為非工作人員。 這就意味著,中石油川東北“12·23礦難”,已經不再是石油天然氣乃至能源行業內的一起簡單的行業事故,而是工業史上罕見的公共性災難。 下篇 撫摸痛楚的傷 □本刊記者王以超何禹欣胡一帆實習記者田啟林/文 2003年12月23日夜,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對于那些死難者來說,這個黑夜卻成為生命的分水嶺——他們永遠不能再見到第二天的陽光。 宿命論者也許會問:有誰能夠預料旦夕相處、近在咫尺的鄰家氣井會變成奪命殺手?有誰知道蟄伏地下的“硫化氫”最終會被鉆井喚醒,進而令234人一夜殞命? 硫化氫不是一種神秘氣體,井噴事故也不鮮見。然而,究竟是何種因素,將一次遠非摧毀性的事故演變成建國以來最大的工業慘劇?是誰放大了災難? 當一切終歸平息,我們要痛定思痛,為的是這樣的災難不再發生。 小事故,大災難 在石油天然氣行業,提起井噴,業內人多不陌生。“根據現有的信息判斷,與同類井噴相比,羅家16號井事故并不屬于特別嚴重的一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石油鉆采專家對《財經》表示。 這位專家的判斷依據是,在井噴后的兩天內即成功壓井,由此可以斷定,事故對設施的破壞有限,至少井口完好。在新疆曾發生過一起井噴事故中,井口被氣體破壞,事故處理足足用了兩個月時間。 由于信息有限,井噴的真正原因尚難確定。中國地質大學安全工程學院教授羅云在接受《財經》專訪時,從理論上分析了操作中有可能發生的失誤。 根據井噴的原理,井噴一般有三個階段:先是鉆井內的液柱壓力低于地層的流體壓力,地面循環系統的液面出現上漲,這被稱為“溢流”;接著,泥漿涌出地面井口,這被稱為“井涌”;如果這時還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成為“井噴”。 也就是說,井噴不是突如其來出現的,從溢流到井涌到井噴,時間在20分鐘至60分鐘不等。在這個時間內,如果能及時發現、有效處理,井噴事故則可以避免。 天然氣井噴通常伴隨著起火。一般情況下,處理井噴,首先是滅火。羅云告訴記者,如果噴出的氣體中不含硫化氫,或者硫化氫含量低,可以直接壓井,甚至要先滅火,再去壓井,這在石油天然氣行業標準里有所規定。但是,如果這口氣井硫化氫含量高,那么點火是制止硫化氫氣體擴散的重要途徑。很顯然,早點火,有助于減少傷亡。 不過,經濟上的考量所起的作用,是相當微妙的。據羅云介紹,對于大多數氣井來說,點火是最難以接受的。如果點火,井架及設備就會燒掉,而且氣場是相通的,如果一開始就點火的話,整個氣場都會被毀掉,會造成很大的財產損失。 川東鉆探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財經》,早點火之后,壓井難度會加大,甚至不得不用水泥而非泥漿壓井,使整個井無法重新開發。一口深度在4000米以上的礦井,鉆探成本一般都在3000萬元~4000萬元以上。而一口井的儲量所蘊含的價值就更高了。羅家16號井的儲量高達500億~600億立方米,“可能的損失就不是一兩個億人民幣了,這對于國家也是損失。” 據記者了解,這種看法在鉆探公司內部不乏共鳴。要緊的是硫化氫擴散造成的傷亡最初無法估量,而與事故處理相關聯的經濟損失是可以計算的。 一位多年從事一線鉆井工作的油田工程師提出,要想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必須在企業安全預案中明確,有毒氣的氣井一旦發生井噴,任何一個現場的工人都可以、也必須立即點火,而不必為此承擔責任。“即使附近沒有居民,點火也可以減輕有毒氣體對環境的損害,而這正是HSE(健康、安全、環保)精神的實質啊。”他說。 火山口上的茫然和無助 幾乎不需要推理和判斷,對“12·23礦難”的追問,直接指向了一個環節——安全生產監督。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對事故原因的科學分析尚待時日。然而,可以假設,如果這次井噴發生在荒無人煙的野外,就不會引起如此慘重的損失。據業內人士介紹,過去我國的油氣田多數建在沙漠、戈壁、海洋等人煙稀少處,井噴事故也多有發生,但不太危及周圍居民。 問題是,隨著能源需求日增,以及地質構造較為簡單的富礦大多已被開發,這就意味著在資源勘探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前提下,下一步的開發實際上將轉向那些地質結構相對復雜、對技術要求比較高,乃至毗鄰居民密集區的一些礦藏。此次爆發井噴事故的氣礦,就在此列。 面對這種氣礦,作為高危行業的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的生產者應當有能力預見到,作業過程可能誘發井噴并造成有毒氣體外泄,也應當有能力采取防范措施對事故加以有效控制。平日,生產者有義務向周邊民眾普及安全防護常識,使他們在事故發生后有能力自救,迅速撤離險境。 對此,近年來國務院頒發的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其實也有考慮。比如,1993年和1997年,有關方面分別頒布了《含硫油氣田安全鉆井法》和《含硫油氣田硫化氫監測與人身安全防護規定》,后者第六條規定:當硫化氫濃度持續上升且無法控制時,須進入緊急狀態,立即疏散無關人員,并實施應急方案;1998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石油天然氣加工、工藝危害管理》第十三條也明確規定:“應根據有關國家、地方和行業的有關法規和規定制定企業的應急計劃。” 問題在于,這些規定只停留在紙面上,并未得到有效的執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黃毅在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此次事故反映出相關預警機制的缺失。“企業應該有預警機制,應該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這就需要企業建立應急預案,包括一些具體規定。但在這方面,目前我們還沒有明確的可執行方案。《安全生產法》只是抽象地說明必須建立應急預防機制,對此缺乏具體的約束。” 同樣的問題也反映在石油天然氣的相關行業法規中。記者遍查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有關法規,發現在應急預案的規定方面,大多是比較抽象、簡單的說法,缺少具體的規定,更無懲罰機制。在具體措施方面,針對企業人員的預防措施非常詳盡,涵蓋了事故發生前后操作的全過程,但對于如何保護周圍受影響地區及人民的安全,則甚少提及。 在石油天然氣開發中傾注對公眾安全的關注,其實是國際的共同標準。1998年,加拿大88公司在阿爾伯達省鉆采一口高含硫井的計劃曾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對。由于硫化氫氣體僅需10分鐘就可以擴散到4公里以外,居民認為應急救援方案覆蓋面要在8公里以外。經協調,阿爾伯達能源及公用設施委員會認為該公司的應急方案中有快速點火方案,最后批準了4公里的方案。“風險不必減至零,但一定要在可接受范圍之內。”這是阿爾伯達的結論。 事實上,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與公眾協商已經成為國際能源巨頭們不得不遵守的鐵律。在皇家殼牌公司,大約63%的工廠制定了和當地社會進行正式協商的程序。 然而,從此次事故的過程看,無論地方政府還是中石油集團都沒有這方面的準備。記者與高橋鎮鎮長楊慶友有一段對話: “在井噴之前,有沒有想到會出這種事故,井隊有沒有提醒過你們?” “沒有。” “中石油集團有沒有就安全問題與你們事前溝通,包括出現事故后如何疏散?” “沒有,從來不知道。” “中石油集團有沒有把它們在開縣的規劃情況,交給政府備案?” “沒有,可能它們認為是公司秘密吧。” 事實上,就連究竟是中石油集團下屬的哪家公司在本地開采,楊慶友也知之不詳,“它們公司名字比較多,只是在征地過程中與我們銜接,征地之后一般不與我們往來。” 在接受《財經》采訪的礦井所在地小陽村的村民中,沒有一個人此前被明確告知過氣礦開發的危險性,以及發生井噴后該如何尋求保護。 記者采訪的所有專家都表示,在油氣開采中,井噴或者其他事故都是難以絕對避免的。這樣,在沒有任何防范和預警的條件下,自2000年鉆井隊進入高橋鎮起,當地居民就不啻坐在了一個火山口上! 在井噴現場消毒的武警官兵告訴記者,開縣的多數遇難者根本不知道如何采取防范措施。有些人甚至還拿報紙甚至被子來堵門窗,試圖阻擋硫化氫的腳步。還有些人,可能根本沒有從睡夢中驚醒就永訣人世了,只有被子上撕裂的痕跡,記載過那些永遠無法為人所知的掙扎。更多的人,則是以奔跑的姿勢,或者以掙扎的方式,將尸體呈現在救援者面前。盡管這些尸體已經被收走,但是在幸存者的敘述之中,你依稀能夠在道路上,在莊稼地里,或者山坡上的草叢中,還原那種人力無法導演的真實。 假如小陽村的村民們有過哪怕一次演習,假如鉆井隊有一套完整的應急程序,假如鉆井隊擁有所有居民的聯系方式……12月23日的事件就可能會變成一場有驚無險的撤退,而不是家破人亡的慘禍! 毫無疑問,此次事故導致如此慘重的人員傷亡,有關方面對災難預防、災后救援方面的失誤難辭其咎! 石化安全監督管理的政企不分 追尋災難發生的根源,還需要在現行安全生產體制上尋找原因。 近年來,國家對安全生產不可謂不重視。今年10月剛剛成立跨部門的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可為明證——作為國家主抓安全生產的最高機構,其“一把手”為國務院副總理黃菊,其委員包括教育部、科技部、國防科工委、公安部、監察部、司法部、人事部、財政部、建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30多個部委的主要負責人。 然而,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有關人士介紹,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規格雖高,職權卻很籠統。盡管安委會可以監督、檢查、指導、協調國務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安全工作,但它只是協調議事機構。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對于石油生產行業的監督管理只是一種綜合監管。”該局新聞發言人黃毅告訴《財經》。 在開縣,也真實折射了這種情況。據悉,開縣安監局雖然也對氣礦的安全生產進行監督,但有關人士對《財經》坦言,由于缺乏必要的設備以及技術能力,這種監督更多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監督。 “即使日常監督,充其量我們只能管(氣礦)地上的部分,地下的部分我們很難管,更不用說正在開發之中,并未進入正常生產階段的礦了。”這位人士說。 黃毅告訴記者,即使在現有安全體制內,不同的行業,監管力度也并不相同。對煤炭行業的安全生產監督最為重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有監督管理職能的機構共有五個司,其中對煤炭行業專設了煤炭監察一司、煤炭監察二司,從國家到基層都是垂直管理。但對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安全監督管理要松懈得多。石油天然氣行業只與所有非煤礦產、能源行業同屬監管一司監管,監管力量只占很小的比例。 遍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歷次文件,其強調的安全生產重點往往是煤炭、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品等。即使提及石油,也只是一筆帶過。 黃毅承認,過去對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安全監督重視不夠,其原因是,“從總體上講,石油行業應該說技術是不錯的,如果沒有這次事故,它的安全狀態還是很好的。不像煤礦,事故頻發。” 黃毅還認為,對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安全監督的漏洞還和行業體制的變遷有關。石油行業的行政執法職能原來在石油部,198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石油部撤銷,成立了能源部,作為石油工業的主管部門。同年9月,原石油部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直屬國務院領導,同時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此后到1998年,國務院決定把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拆分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從此形成了三大石油公司鼎立的格局。 據了解,這三家石油公司作為中國石油行業的“巨無霸”,自成立之日起便擔負起部分行業監管的職能。而能源部于1993年撤銷之后,這三家公司更是全面“接管”石油天然氣行業。在安全生產領域,這就意味著國家安監局把對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安全監督管理的職責,平移給了這幾個身為企業的集團公司。 但是,企業畢竟是企業。按照2000年11月由世界銀行和國務院體改辦推出的綱領性報告《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現代化:結構改革和監管》,石油天然氣行業存在著三類不同的監管內容,即礦權和財政監管,技術監管和經濟監管,可事實上,財政監管和經濟監管更為人們所熟知,而包含安全監管在內的技術監管并未提到應有高度。 從制度上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也確乎對安全生產有著極其詳細的規章,然而可惜的是,這一切都被視做石油企業的內部事務,很難站到社會責任的角度思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宦國渝研究員稱,“關于安全環境,一個大的原則應該是建立國家標準,由獨立的監管機構進行監管。”美、俄、澳等聯邦制國家,正是實行這種做法。他們對于環境安全的監管采取的是縱向和橫向監管相結合的辦法,使各州或省政府有權負責其轄內的全部經濟活動,因此油氣鉆井和天然氣配售受州級監管。天然氣硫排放、處理并清除危險化學制品及放射性材料的使用,由有關橫向監管機構負責直接或間接監管,而天然氣燃燒、污水回注和井場清理等特殊業務,由縱向監管完成。正是借重這種縱橫結合的監管以及公眾協商的制度,能源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其社會責任。 發展觀選擇 發生在開縣的“12·23慘劇”體現了一種發展觀的沖突,更使人深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報)。 按照“十五”計劃,中國天然氣生產的年增長率需要以5%的速度高歌猛進,并爭取在2010年實現目標。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川東北的高含硫氣井的加速開放旨在輸氣出川,培育新的天然氣市場,開縣的氣井也是西氣東輸的支線忠武線(重慶忠縣-湖北武漢)的重要氣源。 其實,此次作為施工方的川東鉆探公司,在經歷中石油集團減員增效之后,正在謀求多年來的首次年度盈利。羅家16號井的特大事故無疑使這一希望落空,當然同時全盤落空的還有年初下達的安全指標“四個杜絕”(一是杜絕發生井噴失控和井噴著火爆炸事故,二是杜絕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三是杜絕發生3人以上死亡的事故,四是杜絕發生直接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的事故)。 此次礦難,另一個頗受爭議的細節在于鉆井隊是否在壓力的考量上加入了經濟因素。這種爭執本身,就體現了經濟增長與生命安全的矛盾關系。 在中國能源緊缺、經濟發展落后的今天,GDP永遠是一個難以拒絕的指標,問題在于忽視社會整體協調的經濟發展能否持續?事實上,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其高風險后果,發展失衡的危險甚至可以超出整個社會的承受能力。 234個鮮活生命的戛然終止,既是這一命題的注腳,也正將這一命題的探討推向更為深入的層面。- 本刊實習研究員Thomas Clouse本刊記者李勇、周偉、樓夷亦有貢獻 開縣井噴簡記 ▲2003年12月23日 21時55分,地處重慶市開縣高橋鎮小陽村境內的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川東北氣礦羅家16號井起鉆時,突然發生井噴。 22時30分,井隊開始疏散井場外圍人員及周邊群眾。 23時,重慶市人民政府值班室接到市安監局關于川東北礦區發生井噴的報告,并于23時30分通知開縣人民政府。 24時,井隊人員全部撤離井場。 ▲2003年12月24日 零時至10時30分,川東鉆探公司搶險人員連夜趕赴井噴現場搶險。 凌晨2時10分,縣政府與高橋鎮和周邊鄉鎮干部組成的救險先遣隊到達事故地點,先遣隊因現場有毒氣體濃度太高,未能進入現場施救。 15時,采取了封堵措施,“井噴”已得到初步控制。 16時,中石油宣布對井口原有兩條硫化氫放噴管線實施點火成功,對地下噴出的硫化氫氣體進行了燃燒。 當晚,搶險指揮部組成20個搜救組,研究進入災區進行搜救。 當天,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蘇樹林帶領由專家組成的工作組24日趕赴現場。 ▲2003年12月25日 上午10時,20個搜救組進入小陽村、高旺村。 13時30分,發現尸體62具,累計死亡人數達到71人。 14時35分,新發現尸體39具,累計死亡人數達110人。 17時05分,救出中毒群眾39人。新發現尸體54具,累計死亡人數達164人。 18時后,20個搜救小組全部返回。新發現尸體27具,累計死亡人數達191人。 截至18時,有超過290名硫化氫中毒病人住院,其中重危病人4名。此外,事故現場周邊的群眾有3000多人出現硫化氫中毒引起的輕微的結膜炎和感冒癥狀。 中石油集團黨組書記、總經理馬富才趕往現場組織實施搶救方案。 ▲2003年12月26日 凌晨,國務院工作組抵達開縣。 8時,搜救人員前往現場開始新一輪搜救。 11時45分,駐渝某集團軍防化兵營趕至事故現場。 19時,重慶市警方組織了10個搜救小組,進行本日第二輪搜救。 22時,重慶市警方組織進行了本日第三輪搜救工作。 截至23時30分,轉移安置970人。 ▲2003年12月27日 上午9時,封壓工作正式開始。11時,總指揮部正式對外宣布封壓獲得成功。 截至27日,開縣衛生機構共收治災區病人10175人,其中住院964人,門診9211人,危重病人77人。 ▲2003年12月28日 事故遇難者遺體清運工作基本結束。中石油高層向受災群眾致歉,承諾將給予賠償。 ▲2003年12月29日 一名受傷者凌晨在當地醫院因醫治無效死亡。至此,此次事故中的死亡人數已達234名。當日且新增門診病人2911人,新增住院病人232人。何禹欣/整理 針對開縣大慘劇,有關官員希望中央在安全生產條例以及擬議出臺的政策規定中,明確把石油天然氣和化工企業納入重點監管對象 安全監督亡羊補牢 □本刊實習記者田啟林記者樓夷/文 2003年歲末發生的這起慘劇,無疑嚴重刺激了有關方面。 據悉,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最近曾向國務院領導提交《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草案),原擬首批納入安全生產管理的五大類企業,是礦山、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其中沒有明確包括大型石化企業。針對開縣大慘劇,有關官員希望中央在安全生產條例以及擬議出臺的政策規定中,明確加入石油天然氣和化工企業,全面強化對其的監管。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黃毅認為,此次重慶開縣川東北氣礦井噴事故最大的教訓是:必須盡快建立起國家級的特大安全生產事故預警機制和應急救援體系。他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擬定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求援體系的方案,并已上報國務院。 黃毅介紹說,我國應急救援的隊伍分散在各個行業,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應急救援體系,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或者存在重復建設,彼此不能通用。鑒于這種情況,有必要建立統一的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成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設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現在這個體系不完善,地方政府又沒有能力,層層請示,影響了救援時間。” 同時,該體系還需要一套信息支撐體系,一套政令通暢、指揮有力的組織系統,一套法律法規的支撐體系。這些都需要國家的大量投入。 黃毅還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加深對安全生產的認識,即將安全生產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去。他透露說,國務院明年即將出臺一個決定,把安全生產提高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環境、人口、資源等協調發展。具體措施包括加大撫恤金賠償,提高事故賠償成本;采取必要的政府措施,強制企業提取安全費用,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加大工傷保險力度;建立安全生產控制指標體系,等等。 “說到底,這是一個經濟發展和人的生命哪一個更重要的命題。”黃毅說。- 井噴事件的賠償原則 □蕭翰/文 開縣悲劇發生后不久,最高人民法院于12月29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盡管這一解釋要到2004年5月1日以后才正式實施,但已經足以為開縣的死難者索賠確立一個參照原則。 如果參照該解釋的規定對開縣井噴事故的具體受害者進行賠償,首先要按照目前(12月29日)的傷亡人數進行賠償,那么賠償責任者就得按照該解釋第17條規定的三個方面進行賠償。具體而言就是“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對234名死難者,賠償責任者除應當賠償根據搶救治療情況產生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根據該解釋規定的上述各項費用的計算方法,賠償責任者所要承擔的賠償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這些費用的償付對象不僅僅是罹難者自身,還包括罹難者部分家屬。關于罹難者及其家屬的賠償,要到最后才能確定準確數字。 上述這類賠償將占總賠償額的重要份額,另外還有一筆絕對數未必小的賠償,即因井噴而導致的疏散地方圓5公里內4.1萬人的費用,其中包括與上述賠償給罹難者同類的費用,例如誤工費等,以及當地政府在解決事故中的費用,被疏散者因為逃離事故地以及返居而發生的所有費用。同時對疏散造成的其他損失,例如家畜的傷亡、事故期間發生的被盜損失等等,也得承擔賠償責任。 同時,賠償責任者還要對作業區所在地的動植物傷亡以及造成的環境后果承擔責任。這些后果當然還需要環保局的鑒定結果。除了對環境被破壞后的當下后果負責,還需要對環境破壞導致的未來后果負責——即使它是永遠不能結束的后果,也可以按照其每年發生的損失額承擔賠償責任。 最后,賠償責任者無疑還需要對上述賠償在談判過程中耗費的費用,以及為了恢復環境而發生的一切費用負賠償責任。 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雖然要到2004年5月1日以后才開始生效,但是作為一種民事賠償,該解釋所羅列的損害賠償項目并不屬于新項目。也就是說,按照基本的公平原則,只要發生的費用是因為侵權損害而發生的,都屬于應當賠償的內容。因此,即使在2004年5月1日前,無論賠償責任者自身還是司法部門,都可以按照該司法解釋的標準來進行賠償或者作出判決。由于環境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即不管肇事者是否有過錯,只要存在侵權結果就得承擔責任,因此有關責任人必須對此后果承擔責任并無異議。有關責任人在此事故中的過失大小,以及事故可預見性的程度,都應該成為事故賠償的重要考慮情節。-(作者為本刊編輯部律師) 從1975年到1996年,美國共發生了208起硫化氫泄漏事故,卻沒有一個人因此喪生 美國如何應對硫化氫? □本刊實習研究員THOMAS CLOUSE本刊記者周偉/文 1975年2月2日凌晨5時,美國丹佛市一個含硫氣井發生泄漏,導致9人死亡。這是一次類似于開縣慘案的事故。這一事件震驚全美,但美國卻也因禍得福,藉此推動了政府對能源企業的約束。 此后,在丹佛的很多地方,甚至在草坪上和鬧市區,都會看到寫有“酸氣”的警示牌。 1993年,美國環境保護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確認了20個州的14個主要含硫區,并嚴加規定。從1975年到1996年,盡管美國發生了208起硫化氫泄漏事故,卻再也沒有死過一個人! 在美、俄、澳等聯邦制國家,對于環境安全監管采取的是縱向和橫向監管相結合的辦法。一方面,憲法分權的原則使得各州或省政府有權負責其轄內的全部經濟活動,由此,油氣鉆井和天然氣配售受州級政府監管;另一方面,又按照土地所有權歸屬劃分具體礦產的監管主體,如監管鉆采活動通常由州政府負責,但如果聯邦政府是礦產所有者,則會由其派出相應的部門進行監管。 此外,公眾利益也在油氣開發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保護。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公眾協商,監管機構要求油氣生產企業將建設項目提交給當地政府和可能受到影響的公眾進行協商。而在項目審批中,有關方面將充分考慮公眾協商的問題和建議。 時至今日,只要登錄美國密歇根州或德克薩斯州的官方網頁,就可以找到大量關于含硫化氫氣井的硬性規定和信息,而這一切,已經成為限制石油公司、保護公眾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 比如在密歇根州,石油公司在實施勘探和開采氣井之前,必須基于對油氣井中巖石組成的分析,來判斷該井出現硫化氫氣體的可能性,并保證油氣井距離公眾居所或者公共場所的距離不能少于300英尺;在已開采的油氣井邊上必須建有警示牌;每年須組織居民舉行防硫化氫的演習。 在德州,石油公司開采氣井之前必須提供應急方案,其中包括對硫化氫擴散速度的嚴格測算,以及由此測算而得出的氣井距居民區的安全距離。對于警示牌的安放位置和警示內容,德州的規定更是細致入微,甚至包括對字體、顏色的規范。 仍以密歇根州為例,該州制定的鉆探生產應急計劃極為細致,要求申請人(即石油公司)必須提供一個完整的應急計劃,為含硫化氫油氣井周圍的居民提供預警服務。其主要規定包含兩大部分:一,一旦發生硫化氫泄漏后應該采取的總體措施。首先要建立一個聯系人的列表,包括相關責任人的姓名、職責和聯系方式,明確指出在必要的時候,誰負責命令點燃硫化氫氣體。這一表格必須隨時更新;其次,明確規定在何種緊急情況下執行該應急計劃;最后,詳細規定以何種程序執行應急計劃。二、根據各含硫化氫油氣井的實際情況制作相應資料。首先制定一份詳細的地圖,描述油氣井所在地的居民住所、公共場所、公路和鐵路。如果是一級硫化氫油氣井,則地圖所描述的區域半徑應該是1300英尺。如果是二級硫化氫油氣井,則地圖所描述的區域半徑應該是500英尺;其次,建立一份詳盡的列表,包括當地居民、企業、學校、宗教場所的地址,以及所有人員的住址和聯系方式等;第三,建立一份緊急電話列表,包括油氣開發企業代表、鉆探承包人代表、緊急情況協調人、醫院、消防、環境部門的電話。- 資料 美國三大石油公司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體系 ▲埃克森—美孚公司 埃克森-美孚采用“事故時間損耗率(Lost-Time Incident Rate)”來評估員工的安全生產。員工因工作而發生的疾病和工傷而耽誤的工時,是該模式考察對象。該模式的基準是20萬個工時,相當于100個員工每周40小時、如此工作一年。其“安全操作管理系統(Operations Integrity Management System,簡稱OIMS)”成型于1990年代中期。這個系統應用后,埃克森-美孚的事故發生率銳減。 埃克森-美孚還有一套適用于應急情況的應急管理體系(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該系統更注重于在社會震蕩等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下,如何在惡劣環境下保護企業設備和人員安全。 ▲雪佛萊-德士古公司 “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Environment&Social Impact Assessments,簡稱ESIA)”,是雪佛萊-德士古公司的環保和安全體系的重要特色。ESIA程序被用來檢驗未來項目的潛在環保風險以及項目公司如何采取管理措施減輕危害。通常,一個公司在ESIA中的表現,將成為政府機構、當地社區或者股東決定項目審批的關鍵。 歷史上,當法律有要求時,或者在環保問題敏感地帶動工時,雪佛萊-德士古公司會采用ESIA程序。2002年,該公司在尼日利亞的Escravos液化氣設備項目和西非天然氣管線項目中采用ESIA,由于估計到將出現的環保問題,結果項目設計被修正,承包商也被要求預先提出解決方案。 根據美國石油協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的規則,雪佛萊-德士古公司2002年用于環保的開支是13億美元。其中3.99億美元是環境資本支出(environmental capital expenditures),9.25億美元用于減低當前項目的危害性。這筆開銷占當年雪佛萊-德士古公司運行費用的11.8%。 雪佛萊-德士古公司2002年因環保問題被處罰82次,累計罰款430萬美元;因未遵守健康和安全條例而被處罰196次。是年該公司16名員工因工作事故死亡。 ▲康菲石油公司 該公司的健康、安全和環保政策(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Policy簡稱HSE)強調,把對所有項目、產品和施工的安全和環保問題的終生負責的理念融入管理;給員工提供能力、知識方面的資源,使其有動力出色執行HSE政策;為承包商提供相關安全和健康信息,并要求其為安全生產和環保提供培訓;評估、審計和公開報告公司HSE表現,以開放式的對話引進股東和當地社區在環保方面的意見;與當地政府和股東合作制定與當地社區休戚相關的安全和環保規章制度。 康菲公司比較重視對社區的安全和環保投入。比如,康菲公司組織的“房屋火災安全(Fire Safety House)”,在過去14年中教育過逾100萬兒童如何在家庭發生火災時保護自己和家人。 康菲公司還與紅十字協會展開教育項目合作。在阿拉斯加,康菲為全州學校提供免費的災難求生教材。災難教育教材由學校教師設計,包括科學、數學、社會研究和相關閱讀材料。 “9·11”事件中,康菲公司為受害者家屬捐贈400萬美元。康菲公司的一個煉化廠和曼哈頓隔河相望,其員工積極參與獻血和捐獻應急設備。該煉化廠的搜救隊還幫助世貿大樓附近居民的撤離行動,其后參加了廢墟現場的疏通和清理工作。 本刊記者李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