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我們完全應該仍然堅持績效導向并實行恰當的評價,而那些長期以來視國家注資為免費午餐的錯誤認識,則應予以堅決擯棄
新年伊始,國有銀行改革高潮再起:日前,國務院決定由中國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實
施股份制改造試點。同時,針對兩家試點銀行目前的財務狀況,國家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其補充資本金。毫不夸張地說,此舉可視為繼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于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及1999年四大行向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后,對國有銀行改革力度最大的推動。
而在此前,關于國家將動用外匯儲備注資國有銀行的說法已經不脛而走,從某種意義來說,隨著銀行業全面開放日期的臨近,此舉完全系形勢所迫之必然。
此外,隨著國家外匯儲備的一路飆升,國家動用外匯儲備注資國有銀行,亦顯示出長期以來“多多益善”的儲備政策悄然出現變化,“安全至上”開始讓位于“安全與效率并重”。當然,中國政府對于未來一段時期內國際收支的信心也由此一并彰顯。
筆者注意到,相當時間以來,關于政府注資銀行的爭論可謂激烈,而其實,如前所述,從現實情況出發,國家對于國有銀行的救助只是遲早的事,因此,這其實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即救不救助是必要與否的問題,而救助后的效果則是充分與否的問題,兩者之間不可混淆而陷于循環論證的悖論。
這樣,隨著救助方案的公布,第一個層面的問題自然也就失去了討論的意義,接下來,大家的注意力必然集中到450億美元的收益之上。
在新華社就此播發的新聞稿中,明確提到了“加快深化內部改革,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是這次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關鍵。……國務院要求,新的資本金注入后,要對試點銀行實行更加嚴格的外部監管和考核,確保新注入資本金的安全并獲得合理回報。在處置不良資產時要嚴肅追究銀行內部有關人員的責任,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不法行為。”這再清楚不過地表明,政府對此問題已然具備足夠的認識。
于是我們更可將此問題進一步歸于執行層面,而不容樂觀的事實是,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很大部分的教訓,偏偏又都出自此源頭。
多少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本次公布的改革方案的基本點落足于股份制改造而非簡單的注資,換言之,注資是手段,公司化改造方為目的,而這,明顯區別于前兩次單純“輸血”式的援助。
吳敬璉教授多次指出,“看一下國有工商企業改革的經驗,國有商業銀行能否在保持國有獨資和不進行股權多元化的情況下實現真正的商業化經營是值得懷疑的。”這其實一語道破了長期以來銀行業改革嚴重滯后于整體經濟改革的原因,同時亦為國有銀行的前兩次獲救下了注腳。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勇氣及智慧,打破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幾乎必然走向的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宿命,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杠桿作用,引入多元戰略投資者,從而真正營造起適應現代經濟條件的治理制度。
關于這一點,一個現成的反例是,就在此前不久,中國最大券商之一的南方證券因管理混亂、財政困難而被政府接管,這一事件再次表明,有名無實的股份制亦未見得就有多少先進性、合理性而能幫助企業走向成功。
回到這次救助方案。450億美元巨資已經劃撥試點銀行,這當然是一次政府主導的非市場行為,但這正如萊恩哈德·摩恩博士所指出的那樣,“我不能夠接受這種異議:只有在市場調節供應和價格的地方,才能夠產生競爭。衡量和評價績效的方式等同于經濟領域的競爭,在某些方面甚至還要優越于這種競爭。這種新方法的有效性已經在無數以績效為導向的國家任務管理的例子中表現出來。”因此,對于這類行為,我們完全應該仍然堅持績效導向并實行恰當的評價,而那些長期以來視國家注資為免費午餐的錯誤認識,則應予以堅決擯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