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邁:1947年生,1981年畢業于北京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2年-1986年:北京經濟學院貿易經濟系教員、系副主任。1986年-1989年先后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農研中心)發展研究所市場研究室主任,農研中心聯絡室副主任,農研中心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流通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員。1990年-1991年: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1991年-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國際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兼政府系副研究員。1993年-1995年:香港理工大學
中國商業中心高級研究員。1995年至今,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任研究員,擔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秘書長兼國際合作局副局長等職。同時,他還是國際勞工局全球化社會影響問題世界委員會成員。1998年因研究工作貢獻政府給予特殊津貼。
2003年四季度中國糧食價格的上漲,引起了各方的關注,2004年糧食供求形勢如何?糧價會不會象1993年那樣大幅上漲?
中國的糧食需求增長緩慢,總需求相對穩定。而糧食供給則波動較大,它受到四個周期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國民經濟的周期波動。當經濟增長速度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時,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市場利率上升,農業投入品價格普遍上升,由于投入-產出的價格比不利于糧食生產,農民或者減少生產或者期待糧食價格的進一步上升。而當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時,通貨緊縮的壓力增大,投入品價格較低,如果農民得到收購方面的保證時,他們會相對增加糧食生產。2004年中國經濟顯然處于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對于糧食生產不利。
其次是糧食生產的周期變動。中國的糧食生產是臺階式的跳躍增長,產量每登上一個臺階后,因供過于求,產量會在該臺階以下徘徊幾年。有分析認為,這種臺階式增長與農業新技術的突破尤其是糧種的改良有關。一批優良的糧食品種從試驗到推廣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因此糧食生產也呈現這種臺階式的周期波動,中國上一次糧食生產的高峰是1998年,因此經過五年的徘徊和下降2004年中國應存在一批新的糧食品種和相應的耕作技術,這對糧食生產是有利因素。
第三,糧食進出口的周期。中國糧食進出口的計劃安排相對滯后,進口的高峰與產量的高峰以及出口的高峰與產量的低谷經常會迭加,加劇糧食供應的波動。過去幾年中國都是凈出口國,2000年至2002年中國凈出口2792萬噸糧食。2004年中國將會轉為糧食凈進口國,這將會增加國內糧食供應。
第四,糧食體制改革的周期。中國的糧食購銷體制放放收收。當糧食供過于求時,為了減輕財政負擔,往往會放,讓農民直接面對市場;當糧食供不應求時,為了保證市場糧價穩定,往往又會收,強迫農民將糧食交售給國有糧食部門。目前中國正處于放的階段,只要不出現大的糧食危機,這一趨勢不會逆轉,但是如何減少農民的市場風險,仍是這一輪改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糧改因素不太可能成為刺激農民增產的因素。
由于政府已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糧食部門搶購糧食增加庫存,停止糧食出口以保證國內市場供應,保證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估計中國2004年糧食市場將是基本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