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澳經濟持續疲軟的情況下,CEPA勢必創造機會帶動港澳經濟發展。但在操作層面,如何使CEPA達到人們的良好預期,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認真探討
王煜全
從2004年1月1日起,《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正式
開始實施。在貨物貿易“零關稅”、服務貿易自由化、貿易投資便利化等原則下,273種包括鐘表、珠寶、服裝等在內的原產于香港的商品,將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市場。
在港澳經濟持續疲軟的情況下,CEPA勢必創造機會帶動港澳經濟發展。但在操作層面,如何使CEPA達到人們的良好預期,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認真探討。
對香港
在談到CEPA對香港的貢獻時,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曾憲梓認為,多年來香港工業均以OEM制品為主,在外國品牌下生產,制成產品出口至海外市場,猶如“為他人做嫁衣裳”,F在CEPA實施,香港貨品進口可享零關稅,香港工業應可用自己品牌拓展內地市場,再進一步把貨品銷向全球。
曾先生的話只說對了一半。歷史上香港是因三大作用而繁榮的。首先是自由貿易港。CEPA自然能為香港產品找到一個大市場,但這只是授人以魚,無法幫助香港的經濟轉型,因為香港只是簡單地為其低科技產品找到另一塊傾銷地而已。而“能進入內地市場就能進入國際市場”,也不盡然,因為一直以來香港都是以“橋頭堡”自居,自詡在香港賣得好的產品才能走向世界。
反觀臺灣,在經濟騰飛階段也一度以廉價加工業為主,但他們完成了資金和經驗的原始積累以后,迅速發展IT、電子和通訊等高科技產業,形成了真正的產業優勢;今天雖然沒有和CEPA相似的安排,臺灣企業在大陸的影響遠超過香港企業。
而港企完成原始積累后多以金融和房地產投資為主,傳統的制造加工業也早已轉移到更加廉價的廣東、福建地區。香港經濟的真正問題,在于其定位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對內地
有律師認為,CEPA可以有效地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理由是某些生產商可考慮將部分工序在香港進行,以獲得香港制造的品牌,再以零關稅進入內地。
這可能是CEPA的一個漏洞。
其一,內地企業自然對內地的法規最熟悉,CEPA實施后,更多應聲而動的企業可能來自內地,搖身一變成為香港企業,可能對內地的經濟秩序帶來干擾;其二,由于歷史的原因,廣大消費者一度形成了香港貨比“國貨”更好的概念。CEPA的出現難免誘使更多內地產品貼上香港商標,這對于內地的國貨精品及廣大消費者都是不公平的。
另外有人認為,香港的18個服務行業進入內地后,會使服務業更容易提升質素,加速與國際接軌。其實,服務業的質量是和市場競爭高度相關的,例如酒店業。如果競爭不夠激烈,“示范作用”也無從談起。
CEPA對內地的另一個好處是大量香港資金的流入。但是,與投資實業的臺灣資金不同,香港資金的投機性很強。港資涌入,可能抬高本以使內地人難以接受的房地產等普通消費者的基礎開支項目的價格。
“優惠”的另一面
中國剛剛開放的時候,由于缺乏經驗,內地為了吸引外資,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設“特區”,給優惠。而就在優惠條件越給越多的時候,外國投資者呼吁的卻是給予他們“國民待遇”。他們不想要特權,他們想要的是與一個中國企業一樣的待遇。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之后,我們逐漸認識到了“優惠”的危害,逐步取消了對外企的諸多優惠待遇。現在再度將優惠給予香港企業,必然授少數人以柄,不利于中國世界化的形象。更有甚者,CEPA會讓外國企業看到在香港投機的可能性,并產生內地管理不夠國際化,做事不守游戲規則的印象。
現在,雖然CEPA剛剛開始實施,已經有人表態說,CEPA實施以后,相信不斷有外國各大小企業到香港開辦公司以進入內地市場,到時候,內地企業如想跟外資謀求合作機會,香港會是他們最方便的地方。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
(作者系Frost&Sullivan(中國)公司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