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減負” 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年內立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1月05日 08:2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許圣如 北京報道 2004年中國將加快推進稅制改革。新一輪稅制改革給我們最直接最強烈的信號就是“減稅”,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2003年12月24日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指出,改革的總體思路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低稅率”。“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十二字方針,確定了新一輪稅制改革的方向。 “從一味追求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到放水養魚、藏富于民,這次稅收征管思路的變化無疑體現了政府治理理念的進步與成熟。”一位財稅專家這樣評價。 重點改革四個稅種 在財政工作會議上確定的2004年稅改包括把中國的第一大稅種生產型增值稅調整為消費型增值稅;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把目前內資企業平均25%稅收負擔、外資企業平均13%的稅收負擔,統一到一個水平,體現公平的原則,這項改革可能在今后幾年內逐步實施;改革出口退稅。今年將全面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農業稅稅率整體降低1個百分點。“即便是這一個百分點,全國計算下來就是近百億。”江蘇省財政廳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他們計劃今年農業稅降低2個百分點。 國家稅務總局科研所的專家介紹,新一輪稅制改革的重點包括四個稅種,即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物業稅。改革的方向是做好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抓住時機分步驟實施。今年,中央就將推出分步驟實施的稅制改革措施。企業所得稅重點解決公平稅賦的問題,設計稅制、稅收政策時都將體現公平原則;生產型增值稅轉向消費型將在在東北老工業基地試點。 隨著稅制改革的深入,還要改進個人所得稅,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稅率也將適當進行調整;實行城鎮建設稅費改革,可以對不動產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完善地方稅制度。在統一稅政的前提下,賦予地方適當的稅政管理權。 “先把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今后時機成熟時再逐步從流轉稅為主向所得稅為主過渡,這不但是一個政府對自己有信心的體現,更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巨大考驗。”社科院財貿所的專家分析。 統一企業所得稅 對于企業來說,它們最為關心的是企業所得稅合并。 社科院財貿所的專家介紹,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統一將采取《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與《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的兩法合并的方式,將稅率統一為25%。有關法律應該在2004年公布,具體實施應該從2005年起始。 中央財經大學楊藝清教授介紹,目前,內地企業所得稅方面存在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規不統一和稅負不均的問題,盡管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定稅率均為33%,但實際稅負都低于這個數字。權威機構研究顯示,內資企業的實際稅負應接近或達到外資企業的2倍。 一旦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法定稅率確定為25%,這個數字將更接近于內地企業目前實際承受的所得稅稅率。楊藝清介紹在此基礎上,還將規定最低企業所得稅,不論企業享受何種優惠,實際繳納的所得稅都不應低于15%。 楊藝清分析說,稅務部門肯定要規范稅前扣除標準,并統一內外資企業折舊水平。對于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企業的所得稅優惠政策,亦將按照統一稅法、公平稅負、以產業優惠為主、減少區域優惠的原則進行清理,除一些特殊的區域外,將逐步取消地區優惠政策,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社科院財貿所的專家告訴記者,2004年許多外資企業“兩免三減半”(即自獲利年度起,第一年、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到期后,面臨新的所得稅的征收比例。“如此一來,外商會不會另起爐灶,重設新公司,以取得優惠,或者撤資,到亞洲其他低稅率國家尋找新的機會,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他分析說,取消“兩免三減半”的沖擊太大,肯定還會保留一部分優惠給高科技產業,對其它產業,則會統一內外資企所稅。 楊藝清教授認為外商對于稅改不必顧慮重重。實際上,對外資的優惠不但不會減少,甚至還可能增加。但優惠的方式與以前明顯不同。以前實行的是“普惠制”,即具備外商“身份”就享有稅率減免;日后會實行“特惠制”,采取企業行為認定方式。具體地說,就是政府可以對其鼓勵的行為實行稅收優惠,對不鼓勵的行為就不實行優惠;或者說是對具體行業或地區實行稅收優惠,而不是只認身份。 增值稅轉型 在新一輪稅制改革中,目前合并中外企業所得稅已經基本定論,但是對于增值稅從生產型轉為消費型的改革,則爭議頗大。 楊藝清教授認為目前增值稅率過高,表面上看來多收了許多稅金,但是重稅之下,逃稅現象嚴重,一些企業不得不做兩本甚至三本帳目。“即使在嚴刑重罰的情況下,不少企業仍會鋌而走險的原因就是增值稅率太高。”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其實就是給企業減負。這樣許多高科技公司購置的設備,可抵扣其中的增值稅;同時內資企業可享受與外資一致的消費型增值稅,使內外資競爭更為公平。 稅制改革的本質是社會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其意義決不僅僅限于經濟領域,2004年只能算是這次大調整的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