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銀行法三審伏筆 混業經營將挑戰混業監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27日 12:23 《財經時報》 | ||
如果出現混業經營,銀監、保監、證監、央行四套機構如何監管?央行法三審稿中新增寥寥數字,令業內人士浮想 本報記者鄧妍 如無意外,中國三項重要的銀行法草案將在本周六(12月27日)下午的全國十屆人大常 《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商業銀行法(修訂)》草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草案三審稿中,出現了有利于混業經營的突破性改動,這令金融界人士振奮,認為2004年全面鋪開的《證券法》修訂很可能在《商業銀行法》的基礎上繼續邁進。 但在人大會場之外,一些持謹慎意見的人士向《財經時報》表示,現在允許混業經營可能導致一些新問題,而且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央行分別監管不同的市場,如何對混業經營進行監管,絕對是個新課題。 突破混業經營壁壘 業內將上述三草案通俗的簡稱為“三大銀行法”。本周三上午,十屆人大第六次會議開始對其三審稿草案進行第二次分組審議。記者獲知,兩天的審議中,委員們的意見已經不多,他們普遍關注《商業銀行法》三審稿中,為商業銀行混業經營預留出空間。 現行《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于非自用不動產。”這一規定在《商業銀行法》二審稿中仍未突破。但三審稿將其修改為“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 “國內很多銀行已經在開展資產委托管理業務,實際上也是信托業務。如果法律不留空間,隨著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化,以及普遍帶有混業背景的外資金融機構進來后,中國金融機構就會處于被動。”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劉俊海一直關注三大銀行法的修訂和制定進程。今年10月二審時,劉曾向《財經時報》呼吁:抓住三大銀行法聯動修訂、制定以及《證券法》修訂的歷史機遇,為金融混業經營打開豁口。 “《證券法》只能在《商業銀行法》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他舉例說,“譬如《證券法》修訂時可加入這樣的內容:證券業經營者可依據法律規定從事其他金融業務活動。加上‘其他’二字,從正面鼓勵,比現在禁止從事什么要積極得多。” 混業監管初顯輪廓 對于金融機構混業經營問題,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財經時報》提出不同意見:目前“時機還不到”。 對此,很多評論者都認為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本身都是“雙刃劍”。“從理論上應當說管得越死越好,這個觀點在1997和1998年制定《證券法》時大家的意見都很統一。當時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使得人們都很害怕”。 另外,制定《證券法》時采取分業經營的重要依據,是美國金融業從混業又到分業的經歷。但中國《證券法》通過后,美國很快又改回混業經營。這讓中國的立法者有些驚訝。 目前中國的銀行、證券、保險仍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模式,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央行四套監管機構并存。一旦混業經營,如何進行監管? 這一問題伴隨著混業經營的突破同樣引發了爭議。在本周審議的《中國人民銀行法》三審稿時,新增了“國務院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寥寥數字。雖然業內人士仍心存擔憂,卻也令他們浮想聯翩。 “當時我在法制辦和銀監會聯合召開的座談會上也提了一個觀點:必須建立銀監會、人民銀行和其他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快速聯動的反應機制。但以誰為主?這些部門都是正部級,可能誰也不服誰。” 劉俊海強調:“事實是,現在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是不同監管者可能考慮本部門的市場情況多一些,對相關市場可能就不關心。加之分業監管的體制,使得不同的監管者不必對其他市場負責任,如果今后國務院建立一個協調機制,這幾個部門的聲音會是一致的。” 證券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權威人士還通過《財經時報》建議:如果真的確定今后需要混業經營,目前“四龍治水”的四部門可否考慮合并?不過,他也指出“現在肯定兌現不了,可能需要幾年時間”。 “作為一個臨時的權宜之計,建立一個協調機構是對的,國務院機構今年剛改革完畢,要將這幾個部門合起來對混業經營進行混業監管,不可能,現在也只能是維持現狀。但協調機構不應是虛化的東西,還應有經濟學界、法律學界以及相關業界、行業協會的代表參加”。 立法思路待改 2003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后,由于急于調整銀監會和央行的關系,急于為央行、銀監會在新金融業監管體系建立后明確法律地位,三大銀行法的修訂和制定很快上馬,熱度持續,其立法速度之快也被法學界譽為“前所未有”。 和其他一些法律出臺的路程類似,期間不斷存在爭論和統一。對于《中國人民銀行法》三審稿的修正案,一些業內人士指出,不足之處在于央行權責仍不明確,有些條款可操作性不強。 “這個缺點和二審稿同樣。造成這個問題的成因,大概是過去長期的立法思路是‘宜粗不宜細’。我們可以對比1995年頒布的央行法,目前對它的修改充其量是一個中改,三審修改的篇幅甚至連1/3都不到。” 劉俊海指出,1995年的立法思路正是“宜粗不宜細”,如果現在修改時忽然脹出很多新條款來,前后立法體系就會出現不協調。“所以維持了固有的宜粗不宜細的立法體系,之后可能會授權國務院修訂行政法規,再授權央行根據國務院法規制定規章這樣一種立法思路。” 近幾年,劉俊海一直呼吁對于商法層面包括重要的宏觀調控的經濟法律,要堅持“宜細不宜粗”的立法思路。 “我覺得還是應該寫細一些,但這一次畢竟立法時間非常短暫,從立項到修改不到一年。國務院法制辦、央行、銀監會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時也反復斟酌,只是修改時間太倉促,情有可原。” 劉俊海樂觀預期:下一次有關銀行法修改時,或許能正式提出扭轉立法思路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