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富永
最近,國內動力煤供應吃緊。有傳聞說武漢鋼鐵集團居然從澳洲進口煤炭救急。就這個消息,記者打電話找到武鋼物資供應公司經理陳先文。陳經理說,的確與國外簽訂了一批購煤合同,不過對方不是澳大利亞,而是加拿大,目前貨還沒有運到。他說,之所以不遠萬里從海外進口,是因為國內市場供應緊張,無法滿足生產需要。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中國的煤炭基地山西省,也同樣鬧起了“煤荒”,
民營企業海鑫鋼鐵集團已經與澳大利亞簽訂供應合同,從海外進口精煤7萬噸。太原鋼鐵公司也在考慮進口。
作為世界上煤炭儲存量和產量最大的國家,我國自從明朝開始使用煤炭以來,自給能力一直綽綽有余,去年出口量突破8000萬噸,創匯32億美元。尤其是煤鄉山西,儲藏量占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焦炭占到全球焦炭交易額的一半以上。山西最不缺的就是煤,為什么會出現煤炭之鄉遠赴海外買煤的“倒行逆施”?
陳先文說,其實加拿大的煤比國內便宜,再加上海路運費,甚至關稅,到岸價與國內仍大致相當。不過,近一段時間,國際海運費用漲得很厲害,已經不劃算了;但是沒辦法,一是近期煤炭供應緊張,二是運輸困難。武鋼用煤大多從山西、陜西、河南買進,運輸主要靠京廣鐵路,到了冬天尤其是臨近春運,運力就更加緊張。該公司只好派人“進駐”煤礦和鐵路局,每天死盯煤炭和車皮。
據了解,用于冶金的洗精煤,去年山西出礦價格是200元/噸,而現在已經暴漲到640元-650元/噸,特別是焦炭的價格,上漲幅度比洗精煤還要大。而今年,煉鋼廠用的煉焦煤尤其緊張,廠家都在四處找煤。直接原因是今年全國鋼鐵產量增長了20%以上,而煤炭由于關停小煤窯,造成總產量下降,以往的供大于求的行情逆轉,不足部分只好進口。
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煤種都短缺,比如發電用煤,實際上產量還是有保證的。目前電廠高喊“缺煤”,實際缺的只是國家計劃的低價煤,因為電廠不情愿按市場價買;“缺電源于缺煤”的說法,是電廠的一面之詞。
至于冶金用煤,今年的確是出現短缺。但是,國內進口煤炭的歷史并不是從今年開始的。早在1995年,外商投資的廣東沙角電廠B廠首開先河。此后,東南沿海一些火力發電企業陸續效法,開始從國外進口。中國煤炭市場的大門從此被打開。到了今年,外國產品更是深入中國內陸,甚至“煤海”山西。
據記者調查,與武鋼、海鑫鋼鐵不同,近年來東南沿海電廠進口,也不全是因為國內缺煤,品種調劑比例也極為有限,而是從綜合效益方面考慮:雖然國內煤礦勞動力成本比澳大利亞便宜許多,但澳大利亞采礦效率比我國高很多,一名工人抵我國10人左右,因此煤價比國內便宜;至于運輸,雖然路途遙遠,但運費幾乎與國內差不多甚至更便宜,而且國內鐵路運力不足,供應沒保證。澳大利亞煤礦和我國一樣,也是深處內陸,運到我國沿海,也需要鐵路水路聯運。但距離近的卻競爭不過遠的。
可以想象,既非金銀誘人、又非芯片金貴的煤炭,漂洋過海到了中國之后,還要再倒騰到火車上,一路顛簸運到煤鄉山西。這樣笨拙的貿易竟然已經和即將發生。它無情地暴露了中國煤炭和運輸產業的虛弱的競爭力。雖然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但還是被人家擠進來了。
據統計,到2002年底,我國煤炭企業數約25000個,但年產原煤達到4000萬噸的企業只有4家,超過5000萬噸的只有神華一家,但神華集團公司的市場份額不到5%。國有重點煤礦的工效為3.057噸/工,是世界上最低的,但在百萬噸死亡率方面高出先進產煤國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由于鐵路貨運發展滯后,運力有限,我國絕大多數國有重點煤炭企業都受制于鐵路運力而難以提高產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