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唐雙寧
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銀行業面臨的緊迫形勢
加入世貿組織兩年來,中國政府及銀行業監管機構嚴格依據世貿組織基本原則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時間表,履行了銀行業的市場開放義務。與此同時,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銀行
業的競爭壓力和激勵效應也逐步顯現出來。
(一)中國銀行業的現狀
截至今年9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4家資產管理公司、112家城市商業銀行、182家外資銀行營業機構、209家外資銀行代表處、731家城市信用社、35544家農村信用社、3家農村商業銀行、52家信托投資公司、74家財務公司、12家金融租賃公司和遍布城鄉的郵政儲蓄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約26.5萬億元,占全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85%,間接融資仍占主導地位。在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四家銀行)長期以來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四家銀行資產約占全部銀行業資產的60%,在國有重點企業貸款中,四家銀行份額約占80%;在國有重點建設貸款中,四家銀行份額約占70%。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特別是四家銀行不斷采取措施加強管理,推進各項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進一步強化風險管理和內控機制。目前大多數銀行業金融機構均建立了資產負債比例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貸款質量五級分類制度、審慎會計制度,普遍建立了相對獨立的統一管理、下查一級的內部稽核體系。二是促使不良貸款數量和比例持續下降。從1999年到2002年底,四家銀行按四級分類口徑測算的不良貸款比例平均下降了13個百分點(因2001年以前未實行五級分類),年均下降4個百分點,這其中既有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不良貸款的因素,也有商業銀行自身努力的結果。特別是自2000年第4季度以來,連續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比例“雙下降”。今年前三個季度又繼續保持這一態勢,到今年9月末四家銀行五級分類不良貸款比例為21.4%,比年初下降4.8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余額19880億元,比年初減少888.8億元。三是機構人員不斷精簡。特別是四家銀行僅1998~2002年就精簡機構約4.5萬個(其中縣支行約1800個),凈減少人員約25萬人。
(二)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差距
一是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差距。我國銀行業是脫胎于傳統體制下政府主導型的銀行體制,許多銀行業金融機構都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特別是四家銀行,長期以來扮演著第二財政的角色,政銀不分,基本執行國家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制度,導致所有者缺位和職業銀行家缺位。近年來,這種狀況雖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與真正市場化的貨幣金融企業相比仍相差甚遠,主要表現在符合現代銀行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機制也未建立起來。股份制商業銀行雖初步建立了現代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卻存在著公司治理架構不健全、決策執行體系構造不合理、監督機制有效性不足等問題,有的還存在內部人控制問題。與上述兩類機構相比,其他大多數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結構則處于更低的水平。
二是資產質量方面的差距。截至今年9月末,已實行五級分類的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8.7%,其中四家銀行為21.4%,政策性銀行為18.1%,股份制商業銀行為8.4%;仍實行四級分類的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農村商業銀行為5.6%,城市信用社為23.8%,農村信用社為30.3%,信托投資公司為42.4%。相比之下,外資銀行不良貸款率則要小得多,如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分別只有2.7%和3%。較高的不良貸款給中資銀行特別是四家銀行帶來了沉重的包袱,影響了中資銀行的市場競爭力。
三是資本金與盈利能力方面的差距。與資產質量低下相對應,我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也處于較低水平。就目前情況看,按中國現行標準,不考慮撥備等因素,也只有國有銀行中的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中的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發銀行、民生銀行、恒豐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基本達到了8%,其余銀行業金融機構都未達到8%的要求。中資銀行資本金比率偏低,表明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另外,許多中資銀行盈利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虧損。
除上述幾方面外,中資銀行在金融創新方面也存在明顯差距,業務大多局限于傳統的存貸款領域。這也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中資銀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三)加快推進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必要性
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之間必須遵循良性互動的準則,改革需要開放,開放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改革,二者只有齊頭并進,才能促進銀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根據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到2006年我國將全面開放銀行業,屆時中資銀行將與外資銀行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展開競爭。而在此之前,如果不能通過深化體制改革提高中資銀行特別是四家銀行的綜合競爭力,中外資銀行之間的差距將越來越大,其后果是,不僅中資銀行將受到巨大沖擊,還會延緩我國改革和發展的進程,給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后果。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絕大多數國際先進銀行都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并借此產生出持續發展和不斷變革的內在動力。大多數國際先進銀行都是股份制銀行和上市公司,它們借助國際資本市場,通過擴大資本規模進行業務擴張、市場擴張和機構擴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資銀行尤其是四家銀行應該遵循國際銀行業的通行慣例、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管理模式,大力進行綜合改革,努力提高綜合競爭力。
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戰略選擇
今年3月份,根據十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負責對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成立銀監會,是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深化銀行改革、加強銀行監管、防范和化解銀行業風險,促進我國銀行業更好地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挑戰的一個重大舉措。
(一)中國銀行業開放的戰略取向
金融業開放是大勢所趨。各國經驗表明,在開放與銀行安全的關系上,一國銀行體系的安全不在于是否開放,而在于是否穩妥、漸進、有序地開放。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銀行業開放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按世貿組織規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一是要對現行的銀行監管法規進行清理。凡與世貿組織規則有沖突、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相違背的應予廢止,存在缺陷的應予完善。目前我們正在做這項工作,初步統計需要清理的法規達2000多件。二是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規。目前,全國人大正在審議《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草案)》。此外,我們還先后頒布了《金融許可證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和《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等制度規章,還有一些法規、規章在草擬、修改、征求意見過程中。三是要加強銀行業的執法力度,堅決做到依法辦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第二,消除金融隱患,運用世貿組織規則進行有效的自我保護。加入世貿組織必將對中資銀行產生沖擊。這種沖擊的程度可大可小,關鍵要看我們加強監管和促進發展的力度。當前迫切需要做兩方面工作。一是消除金融隱患,確保金融安全。降低四家銀行不良資產、促進其經營狀況根本好轉,是防范金融風險的關鍵。二是充分運用世貿組織有關規則對中資銀行進行保護。為確保發展中國家金融穩定,世貿組織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規定了大量的“不對稱”條款,主要有“保障條款”、“國際收支條款”、“普遍例外條款”以及有關的金融附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特殊保護。顯然,充分運用這些條款為銀行改革爭取時間,對確保金融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逐步開放,分步驟分階段實現中國銀行業與國際全面接軌。目前,我國已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了外匯業務,正在逐步擴大其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范圍,從12月1日起,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已擴大到上海、深圳、天津、廣州、濟南等13個城市,同時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企業提供人民幣服務。2002年以來,共批準設立了28家外資銀行代表處,12家外資銀行分行;批準了44家外資銀行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12家外資銀行在華開辦網上銀行業務;批準了5家外資銀行分行開辦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托管業務。《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和《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最近都已發布,這對我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將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二)四家銀行改革的戰略取向
鑒于四家銀行在我國銀行業中的獨特地位和突出作用,深化四家銀行改革、提高四家銀行競爭力已成為中資銀行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挑戰成敗的關鍵。銀監會成立伊始,即開始關注四家銀行改革,并將推進四家銀行的綜合改革作為工作的重點。
1.四家銀行改革的目標。根據加入世貿組織所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四家銀行綜合改革的目標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過渡期內,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將四家銀行改造成公司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同時,按“一行一策”的原則,對四家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管理體制、經營機制進行徹底的、規范的改造,具備條件的銀行可以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銀行;按照市場化的原則,有條件的可以上市。在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安排上,根據各行的條件,有的可能早一些,有的可能晚一些。
2.四家銀行改革的治標措施。中國銀行業特別是四家銀行改革只有標本兼治,才能全面提高其綜合競爭力。治標就是要解決四家銀行的歷史包袱,消化較高的不良貸款。
四家銀行歷史包袱是多年積聚起來的,是國民經濟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總的來看,四家銀行歷史包袱的形成,除自身體制落后、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管薄弱外,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直接融資占比過低,企業嚴重缺乏自有資金,生產經營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為支持產業結構調整,體制轉軌和國有企業重組,四家銀行發放了大量特定貸款;社會信用環境較差,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嚴重;未能實行審慎會計制度造成大量虛盈實虧;等等。由此可見,四家銀行歷史上積聚起來的各種損失,不同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商業銀行的經營損失,它是我國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穩定而必須付出的成本。
四家銀行歷史包袱的處置要充分發揮各個主體的積極性。首先要從加強內部管理入手,提高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立足自身多消化歷史包袱。四家銀行要加強財務管理,努力增收節支,樹立過緊日子的財務工作指導思想。各行要將利潤指標與費用指標掛鉤,堅決壓縮各項非利息支出,力爭在努力提高盈利能力的基礎上,加大核銷損失力度。其次是國家進行適當扶持,包括采取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向銀行注資,提高銀行的資本金水平,增強四家銀行的損失消化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降低銀行的不良資產,以及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為四家銀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等。
3.四家銀行改革的治本措施。國家的扶持措施不是簡單地幫助銀行降低不良資產,而是要借此換得銀行一個良好的治理機制。四家銀行在消化歷史包袱的同時,要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經驗,結合各行實際情況進行公司治理機制的改革,使四家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有一個徹底的改變,從根本上提高綜合競爭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四家銀行公司治理改革的主要方向是:
一是建立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制度。按照“三會分設、三權分開、有效制約、協調發展”的原則,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的組織結構和恰當的制衡機制,確保各方獨立運作、有效制衡。
二是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三是制定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四家銀行要從自身條件出發,制定與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業務增長戰略、地域發展戰略和持續增長戰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四是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和完善的風險管理體制,加快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五是按照集約化經營原則,優化組織結構體系,整合業務和管理流程,實現機構扁平化和業務管理垂直化。
六是建立市場化和規范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根據市場化原則深化勞動用工人事制度改革,破除終身制,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崗位目標責任制等。
七是建立審慎的會計、財務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四家銀行要建立完善以國際會計準則為標準的會計標準和核算制度,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資產五級分類制度和相應的準備金提取制度,同時還要注重管理會計建設,加強信息披露工作。
八是加強信息科技建設,全面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四家銀行要加強信息科技的開發建設,加強網上銀行和電子銀行建設,增強業務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營銷能力和對客戶持續的跟蹤服務能力。
展望未來的中國銀行業,機遇和挑戰并存,希望和困難同在。只要以發展的眼光,通過標本兼治的措施進行綜合改革,中國銀行業一定能獲得進一步發展。
(責任編輯 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