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席卷大半個中國 中國正在為定價缺陷埋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17日 08:31 北京娛樂信報 | ||||||||||
電荒、煤荒、油荒,這些離我們曾經很遙遠的詞匯突然閃現,那些曾經輝煌的業績,就像多米諾骨牌一般一個個突然倒下。 在慣性的作用下,我國現行的能源政策仍帶有許多計劃經濟的色彩,此次國內出現大范圍的能源緊張狀況雖在意料之外,亦是情理之中。
不過,為人所慶幸的是,這場波及全國的“能源危機”,在改變了我們生活的同時,也改變著中國能源政策的思路。 治理能源緊張的措施繁多,甚至略微凌亂,以至于我們甚至很難梳理出一條未來中國能源戰略的清晰脈絡,但其間透出的種種新意,卻讓人們不得不有理由相信,這將是中國一個全新“能源戰略”的開始。 能源警報:油荒席卷大半個中國 “再過幾天就好了,就不用老擔心油錢了。”12月10日,在深圳地王大廈上班的劉先生手中拿著一份當地出版的《晶報》興奮地對記者說道。這份當天出版的報紙頭版頭條的位置上醒目登載著一條名為《15日起朝九晚六》的新聞,文內稱深圳市政府已經決定從本月15日起,將所有機關的作息時間由現在的朝九晚五調至朝九晚六。有關部門明確表示,此舉將有利于合理調節上下班時段的交通流量。“催生這一措施出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緊張的能源供應現狀。”深圳大學的一位學者如此認為。在她看來,這一措施出臺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現在的能源供應緊張。 深圳上演的這一幕?熏只不過是這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油荒”系列劇中的一個小片段而已。 自從9月以來,東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區相繼遭遇缺油之痛。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汽柴油緊缺警報頻起。來自吉林、遼寧的消息是,柴油緊張局面得到緩解,但華東、華南地區的柴油緊缺依然嚴峻。早在9月中旬,汽柴油緊缺已在剛剛鬧電荒的華東地區初顯端倪。隨后,這股沖擊波迅速蔓延至東北、華北、華南和西南。 進入10月,市場供需矛盾加劇,華東、華南地區頻頻告急。市場供應緊張迅速推高汽柴油價格,其中零號和負號柴油的成交價格被一路推高至每噸3200多元,有些地區甚至更高。90號汽油的批發價格更是被推高至3700多元/噸。來自農業部的消息,今年9月至10月,農用柴油(0號)的商業零售價為3345元/噸,其他銷售渠道零售價約為3346元/噸。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上升1.79%和3.59%。10月下旬,上海、杭州、溫州、廣州等地,兩大集團的柴油出貨價均在3250元/噸上下波動。10月底,不少地方一度出現無油停批的現象,大量社會加油站紛紛歇業。 作為能源消耗大省,廣東共有5000多座加油站,其中中石化廣東分公司控制了其中約50%,而中石油廣東分公司?穴包括中油BP?雪擁有不到700家加油站。上述兩家先后表示,鑒于現狀,目前只能保證其全資子公司、多家聯營店以及公交公司等重點用油單位。也就是說,廣東有1000多家社會加油站不能保證短缺油品的供應。廣東省有關部門公布的最新油價顯示,90號高標準清潔汽油零售價上升0.2元/升,93號高標準清潔汽油零售價上升0.15元/升,97號高標準清潔汽油零售價上升0.2元/升。鑒于11月廣東柴油消費量達到40萬噸的情況,12月份的供應計劃已調高到45萬噸,即便如此,廣東市場的12月份柴油缺口總體應在7萬—8萬噸左右。 結構瓶頸:高需求背后的高能耗 “這有望成為中國改變傳統能源政策的一個契機。”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石油作為一種有戰略意義的資源,在過往數十年中并未得到和其地位相應的重視,“如石油儲備,美國是4個月的,日本是半年的,我們國家才一個月不到。”這位人士說,正因為如此,以至于此次能源緊張態勢出現后,制度上的種種滯后迅速曝于公眾目光之下。 從目前已經公布的各地今年三季度GDP增長率(西藏和河北沒有公布)中,上海、浙江、重慶、江蘇、海南、甘肅、山西、河南、遼寧、天津等都稱達到最近5~10年以來的最高值;約有20多個省(市)的GDP增長率超過10%。這似乎與電力部門公布的電力需求“達到約30年來的最高值”相吻合。與各地GDP快速增長對電力需求不斷提高相對應的是能源供應的不均衡性和滯后性。因此電力的緊缺和工業高速增長的直接后果就是,用于發電和動力的柴油直線飆升,柴油市場的供不應求遂成必然。而從近年情況看,鋼材、冶金、化工等行業增長過于迅猛,直接拉動了用電量的大幅增長。一旦能源危機出現,又將對包括這些行業在內的整體經濟增長形成打擊。自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到2002年已經達到33%。從2001年統計數字看,全國終端用戶支出的能源費用占GDP的13%。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經濟的迅速增長,有賴于鋼鐵、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重化工業的發展。而重工業單位產值能耗約為輕工業的4倍,這是我國單位GDP能耗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于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等原因,中國在能源方面過度依賴化石燃料,在資源的可持續供應上存在很大壓力。中國人均能源可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開采儲量只有2.6噸,人均天然氣可采儲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儲量90噸,分別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我國石油產量不可能大幅增長,2020年預計為1.8億-2.0億噸,然后將逐漸下降。我國煤炭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探明程度很低。2000年可供建設新礦的尚未利用的經濟精查儲量僅203億噸,遠遠滿足不了近期煤礦建設的需要。尚未利用的經濟精查儲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遠離消費中心的中西部地區,開發、運輸和利用的難度大。 “這些問題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一位業內人士說。目前有關部門已經打算利用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等諸多契機,將此前以高能耗、低附加值為主要特色的傳統工業改造成為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型工業。“許多傳統工業占先的地方正在按照工業信息化、生態化的要求,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這位人士說,各地正在進行的相關產業結構優化亦是此項改造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些調整改造工作完成之后,我國單位GDP能耗高的現狀將會得到較大改觀。” 體制之痛:中國在為定價缺陷埋單 與巨大的需求量相對應的是,我們在價格上的弱勢地位。《華爾街日報》曾撰文指出,中國對于能源的大量需求將改變世界“能源地圖”,但因為中國不能控制石油價格,只能成為這種改變的最終埋單者。 盡管原因諸多,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市場出現的油荒與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缺陷有主要關系。在此前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次能源問題研討會上,一些專家指出,中國的能源戰略過于強調對石油資源的控制,忽視了對石油價格的影響;中國能源戰略的完整定義,應該是“在合理價格水平上保持穩定的能源供應”。專家認為,成品油定價中反映的問題,正是中國能源戰略缺陷的縮影。 全球目前通行的石油定價體制分為:直接與國際市場油價掛鉤和實行國家指導價兩類。“自從2001年10月當時的國家計委決定改革成品油定價方式,把國內的成品油價格和新加坡、紐約、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格掛鉤,中國現行的石油定價體制則完全是‘墻頭草’。”一位從事石油行業研究的證券分析人士說,盡管允許兩大集團的成品油零售價格上下浮動8%,在采集三地市場現貨離岸加權平均價格的基礎上,當加權價格波動幅度超過8%時,國內市場價格會進行相應調整。而我們成品油的出廠接軌價格即是,在此加權平均價格的基礎上,加上海運費、保險費、關稅、消費稅、增值稅及其他費用,得到的岸稅后成本,再加上國內運輸費及其他費用的零售指導價格?穴在此指導價格范圍內,企業可以上下浮動8%?雪。這一價格變動通常出現在國際成品油價產生劇烈變動后一個月左右時間里。盯住定價機制固有的滯后性,還有中國成品油市場特殊的消費結構,即中國成品油消費市場的柴汽比?穴柴油用量與汽油用量之比?雪偏高,目前的油品價格難以反映成品油市場的真實狀況,使得供需難以吻合。 而目前國內成品油批發價水漲船高,但為了保持市場穩定并防止投機,發改委一直沒有調整零售價,致使近期部分加油站零售環節利潤大幅減少。“這種太過透明的定價機制為投機者制造了很好的機會。”在這位長期從事石油領域研究的證券分析人士看來,可預測價格的上漲,市場上必然會出現生產者“惜售”、流通領域囤積、消費者多購或搶購的市場行為,而這種過度放大的行為的最終結果是,導致國內油品市場價格在特殊時期的進一步上漲;反之在可預測到的價格下跌時,類似的“放大”效應又會重現。 因為按照現行的采購方式,在中國石油企業與外商簽約現貨遠期合同后,因雙方約定以交貨前后一段時間里國際上普氏公開市場收盤價的加權平均價作為雙方結算價格,所以國際油商往往在交貨前后通過做市場炒高油價格,導致國內進口商在國際油市出現“買漲不買落”的怪現象。而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國凈進口量超過5000萬噸時,國際石油市場行情的波動就會影響到該國經濟。2002年中國石油凈進口量已經達到8000萬噸,并且進口量在逐年增加,對于石油價格我們卻似乎束手無策。除此之外,還有石油進口的多元化等諸多問題亦在此次能源緊張的狀況暴露無遺。 打破瓶頸:能源新政輪廓初顯 這場持續兩月有余,遍布范圍之廣的能源危機很快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先是上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指出,要努力緩解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進一步安排好電源和電網建設,加強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設,加快重要交通干線和樞紐的建設。突出抓好節約能源、節約原材料和節約用水工作,搞好重要資源的綜合利用。而本月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亦對各地出現的能源緊張狀況發出警告:“我國已成為全球電力消費第二大國,主要能源和初級產品的供求格局已發生較大變化,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大。”高層連番舉動立刻為許多敏感人士所捕捉:一直滯后的能源政策即將出現改變。 一切如人所料,在馬凱此番言論的數天之后,人們便發現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能源方面的政策,一個輪廓初現的“能源新政”亦在不經意間展現在人們眼前。 首先,為正加緊進行石油戰略儲備工作。國家發改委已經組建了國家石油儲備辦公室,不僅如此,各重要能源需求企業也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石油儲備庫,防止因世界石油市場出現大面積的波動而導致企業生產難以為繼的局面發生。緊接著,備受關注的戰略石油儲備工程開始啟動。國家石油儲備辦公室正著手選址,投入60億元在國內四個港口建立石油儲備基地。目前中國石化建造的浙江鎮海石油儲備基地已悄悄動工,這里打算儲備1000萬立方米石油,相當于大慶油田1/5的年產量。知情人士說,鎮海基地將是國家圈定的四大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中規模最大的。此外三個基地亦將會在杭州灣附近、山東黃島、廣東大亞灣、浙江舟山岙山、遼寧大連等地中產生。 其次,對我國現在使用各項能源數據進行重新審核和校正。根據目前數據,我國石油資源量為1069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為53萬億立方米。有關專家利用各種系數對以上數據進行校正,粗略地估算出中國石油最終可采資源量為130億-160億噸,天然氣最終可采資源量為10萬億-15萬億立方米。在本月初由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發改委主持召開的“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會議”,正式向外界宣告啟動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以摸清油氣資源“家底”。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在此次會議上明確表示,這次評價工作的目標是建立國家油氣資源評價體系,掌握油氣資源狀況,預測油氣資源發展趨勢,為國家制定重大戰略和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孫文盛說,用估算來反映國家的油氣資源底數,不利于客觀地反映中國油氣資源潛力,對政府的宏觀決策有重要影響。在此次會議上,許多此前未被列入評估范圍的資源亦將首次現身其中,如一直和煤礦事故結合在一起的煤層氣(瓦斯)等。 根據中國目前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石油的客觀情況,國家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知情人士透露說,一直為外界所關注的中俄石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談判亦可能在近期重新啟動。有關部門亦在考慮在世界石油的主要出口地區:如中東、西非、前蘇聯、中南美和北非,逐步建立布局合理、長期固定的能源供給方。正在海外進行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此前就和墨西哥達成了有關石油方面的協議。 此外,為增強中國石油企業在國際石油市場的避險能力,已有專家提議有關部門早日開辟國內石油期貨市場,以便中國石油企業在石油價格上享有更多的發言權,建立有利于進入國際市場的法規體系和監管體系,確保我國的石油安全。 不僅如此,不少業內人士還認為,此次能源危機將是協調中國石油運輸關系的一個契機,以往內地進口石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由國外航運公司承運。但與此同時,以招商局為代表的中國船東的百分之九十運力,卻是在為國際市場服務。這種矛盾現象的背后,是中國的石油公司與船公司之間缺乏長期戰略合作的關系。因此有關人士建議,政府應該鼓勵并出面協調石油公司和船公司在雙贏的前提下達成合理的價格公式,以長期租約的形式來穩定雙方利益,使石油運輸這條“生命線”更安全可靠。 而記者從國家發改委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已經意識到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弊病”,正在著手進行定價修改之前的市場調研。 -信報記者廖奇北京、廣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