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億美元回流內地 中資銀行大幅抽減海外存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10日 08:4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何華峰 香港報道 2年回流200億 國際匯市此起彼伏的微妙走勢,無時無刻不在左右著世界投資者們的選擇。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由于預期人民幣升值及美元利率達歷史低點,在過去2年里, 12月8日,BIS發布了今年第二季報告。報告稱,今年6月30日前的10個季度中,有8個季度,中資銀行從海外撤回資金。其直接后果是,中資銀行在海外的存款,已經由2001年第二季的925億美元,降至今年第二季的704億美元。 上海一位中資銀行外匯交易員,清晰地感受到了這種資金流向的變化。據其介紹,大約從半年前開始,內地客戶對美元貸款的需求開始增加。以前的情況是,銀行有了美元存款貸不出去,只能到市場上拆借給其它銀行;但現在,美元貸款需求大增,美元登時緊張起來,有時反而要拆入。 “前一陣我也奇怪,以前是拆錢出去,現在甚至要拆錢進來。”他說。 中國客戶對美元貸款需求大增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貸款利率遠低于人民幣貸款利率。上海一家外資銀行交易員分析,人民幣現在半年期的基準利率是5.04%,即使下浮10%,也仍然接近5%。而美元的LIBOR一年期基準利率僅在1.5%左右,即使加上50個點,也只有2%。 這種差距暫時還看不到減小的跡象。另一位外匯交易員說,美國總統布什出于大選政治考慮,半年內升息的可能性不大。 BIS也認為,近期的資金回流與美國2000年起連續降息相吻合。此外,匯率方面的投機心理也可能是個原因。 但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回流資金被用于套匯或套利。在中國的外匯管制政策下,企業借了美元貸款,再兌換成人民幣使用,若無正當用途不會得到外匯局批準;如直接用于采購或進口,則是允許的。所以盡管不少人仍預期人民幣會升值,若借入美元存在獲得額外的匯率兌換收益的可能,但是技術存在困難。 國際投資撤出美國 面對中資銀行減少海外存款的趨勢,美國方面很難做到心如止水。 中國是繼日本和英國之后,美國國債的第三大買家。美國國債一直是中資銀行外匯的最重要流向之一,中資銀行也是國家外匯儲備之外,美國國債的重要買家。 BIS報告稱,中資銀行海外資金的減少,意味著“中國銀行體系幫助外國政府彌補赤字的資源在縮減”。 而所謂的外國政府中,美國政府顯然是最主要的。美國去年經常項目逆差高達4300億美元,為了國際收支平衡,必須要靠資本項目的盈余,即外資的流入來彌補。 但是,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債的低利率,加大了吸引外資流入的難度。 事實也正是如此。BIS數據稱,今年5~6月間,外資購買美國國庫券還相當穩定,在410億~450億美元之間;但是8月份驟降至250億美元,到9月份更是只有56億美元。 究其原因,除資金總量減少外,各國在海外的資金用于購買美國國債的比重降低也不可忽視。中國交通銀行香港分行首席交易員張衛中指出,“中資銀行可以把美元轉化成其它貨幣,比如轉化成歐元或澳元,這些錢不存在美國,而是存在歐洲或澳大利亞。” BIS還指出,不光中國內地的銀行正在抽回資金,韓國和中國臺灣的銀行同樣存在這一現象。 從2002年第一季度起,臺灣的銀行存放于海外的存款急劇下滑;韓國的銀行貸款大增,海外存款則連續5個季度回流。最近的今年第二季度,韓國銀行業總共回流了63億美元存款;就整個亞太地區而言,各國銀行共抽回148億美元資金,其中中國內地、韓國和中國臺灣占了129億美元——這已經是連續兩個季度有大量資金流入亞太地區。 歷史上,亞太地區亦曾吸收過大量國際資金。最高峰的1997年第二季度,該地區吸收的國際資金高達2200億美元。但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這一地區貸款減少,商業銀行紛紛將多余資金存到了海外。到2000年第一季度,亞太地區成為世界銀行體系的資金凈流出地。這一流出速度在2001年第二季度開始放緩。BIS認為,最近亞太地區資金流入的增加,與銀行抽回資金及貸款的增加關系密切。從2001年第一季度至今,該地區銀行的區外存款減少了330億美元,減幅為15%。 陶冬的美元七年之癢說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外國資金撤出給美國帶來的風險在于:美國政府為了減少經常項目赤字,可能會進一步讓美元大幅貶值;同時為了吸引外國投資,還可能被迫提高利率,致令經濟陷入蕭條。 但也有經濟學家提出不同看法。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首席分析師陶冬即是其中之一。 陶冬認為,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主力資金還是國家外匯儲備,而這一數字遠遠大于其它所有中資金融機構的總和。 外匯儲備的特性,決定了它的結構會以購買美國國債為主。外匯儲備的特點一是避險性,二是貼近中國的貿易結構。中國內地最主要兩大貿易伙伴——美國和中國香港,其貨幣都是美元或與美元掛鉤。這個特點決定了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會放在美元上,而且會以美國國債為主。另外,政治考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陶冬認為,中國已經買入美國國債的外匯儲備不會很大規模地流出,但另一方面,今后新的資金流入美國國債的比重肯定會減少。“不流出,流入少點總是可以的。” 而對于美元是否會有過度貶值的危機,陶冬也并不認同。他提出一個美元“七年之癢”說。 陶說,從1970年代以來,美元指數幾乎每7年便有一次較大的周期性變動。從2001年開始,美國進入一個新的七年之癢,美元開始新一輪下跌周期,而且這輪下跌并沒有完。 雖然如此,美元急劇下跌的可能性也不大,除非是美國金融體系出現問題。因為一種貨幣的下跌,必然是以另一貨幣的上升為呼應,但現在沒有誰愿意一下子把自己的貨幣抬上去,要漲的貨幣都會扛著美元,不讓它貶下來。“所以說,美元貶值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情。目前,很多貨幣不愿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