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財經類雜志封面秀
11月18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針織布、胸罩和袍服實施“保障措施”,這意味著未來一年中國對美出口的上述三類商品只允增7.5%。消息甫一傳出,外交部、商務部、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等紛紛對美方此舉表示強烈抗議和堅決反對。
中國上述三類商品2002年對美出口額為4.22億美元,而同期中國紡織品服裝對美出口總額為90億美元、全球出口總額為627億美元,僅就貿易比例而言,美方此次設限對我方造成的影響并不太嚴重。但如果此種“保障措施”開了先例,今后中國對美出口的其他各類紡織品也很可能遭遇限制,且歐盟、日本等也可能效法美國,從而使中國紡織品出口遭受全面打擊。
紡織服裝業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也是重要的出口部門,從業人員超過1500萬,涉及紡織原料種植、生產和加工的農牧民超過1億,產業國際依存度約40%,如果出口下降1個百分點,生產將下降0.5個百分點,全國就會有3.6萬人失業。職是之故,對美方啟動“保障措施”之舉決不可輕言讓步。
此次中美貿易糾紛其實早在2002年9月已露端倪,當時美國紡織業利益集團通過“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協會(ATMI)”向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署下屬的“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提出申請,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針織布、胸罩、袍服、手套、布織箱包等五類紡織品設限,只是由于“程序原因”,當時美國政府并未受理。2003年以來,事情發生了一系列戲劇性變化:5月,CITA正式公布了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限制措施的實施程序;7月24日,ATMI將設限請求提交美國政府;8月19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正式受理該請求;10月29日,美國商務部部長埃文斯在結束訪華之前宣布,美中雙方已經同意建立紡織品貿易定期交流機制,以經常交換信息并在紡織品服裝貿易出現問題時尋求解決辦法;11月12日,為了緩解中美貿易摩擦,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帶隊的中國貿易代表團同美方簽訂了價值超過60億美元的汽車、飛機引擎和商用飛機的采購合同,而第二個赴美采購大豆、棉花、谷物、化肥、礬土以及電信產品的中國貿易代表團也原擬于11月19日啟程;恰在此時,美國政府通過了對中國三類紡織品的設限措施。
美國政府何以“反復無常”、“以怨報德”?其實依美國政治運作邏輯,政府只是各個利益集團博弈和表達的政治工具,前述中美紡織品貿易問題的曲折發展表明,總統大選前夕,美國紡織業利益集團對布什政府的影響終于占了上風。ATMI關于“中國非法出口補貼”、“中國將其貨幣貶值40%”等聳人聽聞之詞自然不值一駁,而美國紡織業的嚴重衰退與中國紡織品對美出口的迅速增長卻也是客觀事實,這既是美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也是美國進口商、分銷商和消費者自主選擇的結果。
就全體國民利益和長期經濟發展而言,貿易保護措施無疑是有害且愚蠢的,只是對美國紡織業利益集團而言,他們別無選擇,既不愿自動退出經濟舞臺,也無力在短期內進行有效調整,只有利用一切表達渠道、通過政治游說乃至選票砝碼尋求政府的特別保護措施。況且,“中國威脅論”在美國朝野一向不乏市場,美國之所以在中國入世談判時一再設卡,所擔心的也是“中國實在太大了”,此次本不合于世貿組織精神的“保障措施”也是基于當初入世時中美議定書有關條款而出臺的,而美方這一“配額大棒”直至2008年12月31日前都可能威脅我方。
按照中國入世議定書規定,美國宣布“保障措施”后將進入兩國政府間磋商議程,中方可就一些技術性問題如設限實施方式與啟動時間基準與美方交涉,也可力爭高于7.5%的出口增幅,但騰挪空間已相當有限,除非美國政府受到明確壓力而撤銷設限要求,中國紡織業受損已成定局。中方宣布“由于技術原因”而推遲第二批赴美采購團行程無疑是當前的一種現實策略,此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美國國內支持中美貿易發展的利益集團的力量以抵消紡織業等鼓吹貿易保護的利益集團對美國政府的影響,而更重要的則是建立中美之間制度化溝通機制并健全貿易糾紛預警機制與信息披露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