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虎專訪:東北新型工業取代老工業才是振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05日 14:49 新浪財經 | ||
11月初,國家關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第一批100個項目已經獲得批準,總投資額610億元。這標志著我國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已經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作為三省中經濟總量和人口最少的省份——吉林的聲音表現得始終不強。而事實上它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也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這些特有經濟比較優勢及體制矛盾又一直在吸引著人們目光。 本刊記者吳金勇 中央電視臺《新聞夜話》記者陶琳 身材高大、壯實的洪虎是安徽人,但因受其父老將軍洪學智影響,早年就有東北工作的經歷,言談舉止中透出更多的東北人的豪爽。在中國經濟轉軌最激烈的上世紀90年代,洪虎大部分時間在國家體改委工作,此后又任了5年省長。 《新聞周刊》:振興東北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在第一批610億元國債資金之后,現在第二批項目正在申報當中,作為省長您認為國家的支持與自力更生哪個更重要,國家的錢怎么用? 洪虎:東北的振興主要是靠自力更生。國家支持的目的是為了轉換東北的生產條件和環境,使我們能更好的取得其他社會資金。現在,東北振興不起來,是我們在市場上籌錢的本事不行。中央再給錢,也買不了好機制。中央政府給一些包括國債在內的資金支持,但這些資金主要用途是五個方面:一,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為企業改革建立起一個安全閥。這樣當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的時候,就不再為生計發愁了,有利于改革的推進也有利于社會穩定。 二,幫助一些老企業還欠賬,東北一些老企業辦社會的包袱完全靠企業自己解決確實有困難。國家給予一定,也算是對過去改革成本的一種補償。 三,支持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這方面國家的政策主要是在貼息貸款上。國家財政絕不是資本注入。 四,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對目前對提高東北經濟綜合能力的限制性因素如交通、能源、水利等國家給予支持。 五,經濟環境和生態建設。就是為東北營造一個地區吸納社會資金,提高經濟發展環境的能力。 在這些方面,國家的支持和扶持是必要的,但我們主要還是靠自力更生。《新聞周刊》:振興東北的國策提出之后,您認為振興的關鍵是什么?洪虎:中央將振興東北作為國策。我理解,振興東北最主要的問題是解決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 方法就是十六大提出,加快調整、改造和振興。調整就是調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力調整是解決生產各要素的配置。主要是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生產關系的調整就是著重解決動力問題,解決機制體制矛盾,是體制機制的創新。 改造不僅是企業的技術改造。還應包括三方面:一是改造觀念;二是改造政府職能,東北是中國計劃經濟時間長,影響廣,程度深的地區,政府習慣于相信和運用行政手段。現在我們要放手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那么政府的職能必須改造;三是改造東北目前的經濟發展環境。 振興是針對老工業基地的“老”字談的。過去是老工業基地現在我們要發展新型的工業基地。要體現出企業的素質和競爭能力,新型工業的取代老工業這才叫振興。如果振興了半天,東北變成了一個更大的老工業基地,這不叫振興。 《新聞周刊》:您一再講振興東北主要靠自力更生,靠市場配置資源。吉林是國家最大商品糧基地,在糧食價格低的時候,吉林可以按照市場情況不種那么多的糧食嘛? 洪虎:玉米多了,糧價低了,說農民都不種。這也不大可能。因為玉米是吉林的優勢,不種它就是放棄優勢。由于交通及對倉儲的要求在大田里種蔬菜或其他經濟作物也不現實。另外國家把吉林作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我們都種菜,就可能涉及國家糧食安全。從這一點來說,吉林也不能不種玉米,但思路要變。 粗糧消費結構變化了,糧食多了,多出來的是粗糧。所以現在的玉米,我們把它作為工業原料來種。這就要求玉米它的有效成份得高,玉米的有效成份高,那么農民就要求收購價格要高。我們就得用價格和引導農民有種糧積極性。合理的價格從深度加工的企業來。農產品深加工就解決了吉林人不吃玉米還要種玉米的難題。這樣就動態地保留了玉米的生產能力,一旦國家糧食供應緊張,工業加工就少用一些,這樣糧食安全也解決了。當然,這也不是說,東北的糧食問題就沒有矛盾。國家現在實行的是省長“米袋子”,也就是省長負責制。我的職責應該只負責吉林省各地區之間的糧食調配。省際之間的糧食調配應該是中央政府考慮的。但現在吉林省省長的米袋子裝的不僅是我自己的糧,還包括其他糧食銷區的糧食。銷區自己不儲存糧,由我們糧食產區存糧,缺糧時,再從東北調運。這樣東北替他們承擔著因儲存而產生的各種損耗,費用。這也是現行體制的狀況。我們當然,希望國家在糧食體制改一改,明確銷區的責任。 新聞周刊:許多人認為,東北振興的過程中,歷史包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這些包袱中有許多是屬于國家或其他南方省份欠東北三省,這個問題您怎么看? 洪虎:是有一些這樣的說法,但有一點我必須強調,包括吉林在內的東北地區不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吃虧者,我們也是的受益者。那些包袱很難講是中央欠地方的。我們也不要引導到這個上去。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是非均衡的,就像人走路一樣,一會邁左腳一會邁右腳,這樣才能走得快。如果一起邁就是蹦了,速度反而慢了。 1979年,中國的經濟改革首先選擇了計劃經濟薄弱的廣東、福建。那時,中央也擔心呀。因為新的東西不定型,不成熟,只能選擇那些易突破的地方試試看。如果拿到當時對全國經濟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東北來搞,不成功怎么辦。探索是局部的,那時候,國家對廣東的稅收可以少要一點,讓它來發展嘛。但不能都少要呀。其他省份可能就要正常上繳甚至還要多繳一些。這樣才能保證全國一盤棋。 計劃經濟時,東北三省對其他省份是做了一些貢獻,而現在經濟發展好的省份就要像國家多交稅,國家然后通過轉移支付把這錢用來西部大開發或東北來。這也是他們應盡的義務。 在中央的統一決策下,吉林怎么辦?爭取中央的支持,該和中央算賬的,也要據理力爭。另一方面,要組織動員群眾眼睛向內,眼睛向市場。《新聞周刊》:按經濟指標來衡量,在東北三省中吉林處于什么位置?洪虎:三省都有各自不同特點。從經濟總量指標看,2002年,吉林、遼寧、黑龍江的GDP在全國的位次分別為18位、7位、13位。從經濟效益看,2002年吉林、遼寧、黑龍江的地方財政收入絕對值分別為131億元、400億元、232億元,在全國的位次分別為22位、7位、13位。從產業結構看,2002年吉林、遼寧、黑龍江三次產業占GDP比重結構分別為20.3%:43%:36.7%;10.8%:47.8%:41.4%;11.6%:55.6%:32.8%。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2002年的登記失業率分別為:3.6%、6.5%、4.9%。 三省各有特點,遼寧有港口的優勢,工業實力相對強一些,裝備制造業的基礎較好;黑龍江的優勢主要在石油、煤炭、農產品等資源方面,重大裝備業發展得也較好;吉林則在農業和加工制造業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但目前,東北三省相比,無論是經濟總量經濟效益,還是產業結構、對外開放等,吉林省都不如遼寧省、黑龍江省,可以說,遼寧、黑龍江都是“老大哥” 《新聞周刊》:作為老工業基地與黑龍江、遼寧相比,吉林省的特點是什么? 洪虎:雖然我省產業結構的不盡合理,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吉林與黑龍江和遼寧相比,在某些方面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和突出的比較優勢:加工制造業,2002年吉林制造業產值占全省全部工業的比重為89.2%,近5年年均增長14.8%,高于全國4.9%。汽車、石化是吉林的兩大支柱產業。第三個支柱產業是農產品加工業,吉林省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素有黃金玉米帶和大豆之鄉稱譽。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50億斤的階段性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糧食商品率、糧食出口量連續十幾年居全國首位。其中玉米商品量占全國26%,出口量占全國70%,庫存量全國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