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林毅夫 > 正文
 
林毅夫:解讀中國經濟沒有任何現成模式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05日 11:46 經濟日報 林毅夫

  導語:最近幾年,國外一些經濟學界和新聞媒體對于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出現了質疑的聲音。為什么有疑問?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1998年以后,出現兩個新的經濟現象。一個是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伴隨通貨緊縮;一個是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能源消耗反而下降。而這兩個經濟現象是發達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時從未遇到過的。

  一般消費的增長受到收入增長的制約。中國突然從短缺經濟到了過剩經濟,這些在
NEC百萬象素手機1元拍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2004環球小姐總決賽 新浪招商引資征代理商
外國都不會發生,由于中國的通貨緊縮是生產能力突然提高造成的,沒有財富效用,消費就維持在過去的速度。由于生產增加得太快,比消費增長高了很多,所以消費能力不能夠跟上過剩的生產能力,必然會造成通貨緊縮。而同時消費在增長,投資在增長,當然經濟能夠維持8%左右的增長。中國和外國產生通貨緊縮的原因,一個是來自于消費突然的減少,一個來自于投資的突然增加。這種機制不一樣,所以在中國,在物價下降的情形下,整個國民經濟還是相當強勁地增長。

  過去中國是短缺經濟,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經過投資的高速增長,生產能力過剩了,在過剩的生產能力當中很多的部分是新增生產力,通常他們技術水平都比較高,產品質量也高;在過剩的狀況下,那些質量差、技術低的企業自然退出生產。由此形成經濟增長塊里面結構的變化,能源的使用就相應減少。

  人們更關心的是,在未來10年2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會是什么樣?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勢完全有可能保持過去25年大約相等,即每年8%左右的速度。當然會有所起伏,但是總體上來講,保持8%—10%的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林毅夫

  過去25年高增長究竟怎么看

  我個人喜歡歷史,現在和過去是高度相關的。

  要了解中國的未來,首先要了解中國的過去,當然太久遠的過去,談起來時間會太多,我就談一個比較近的過去。過去的25年,以及過去的5年。

  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一個小故事。

  1987年,在美國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后回到北京。我是國內第一個從國外拿到社會科學的博士學位回中國來工作的。當時政府為了鼓勵從海外留學回國的,有一個特別政策,回來時可以免稅帶一輛汽車。那時汽車關稅很高,215%。我帶了一輛汽車回來,去北京交通管理部門登記時,交管部門跟我講,這是全北京第2輛私人擁有的汽車。可是去年,北京市的家用汽車總量達到200萬輛,當中150萬輛是私人擁有的。

  過去這25年是非常了不起的25年。當時中國經濟發展定的目標是20年翻兩番,就是平均每年增長7%。那時全世界沒有幾個人能相信。因為當時中國80%以上的人口是農民,而且其中很多是文盲,我們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看到,這么大的一個農業國家,這么低的發展水平,能夠持續每年7%的增長速度達20多年!中國從1978年到2002年的25年,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3%;中國的經濟規模增加了8.5倍;增速和實際達到的規模,都遠遠高于1978年提出的目標。

  衡量一國經濟開放度的一個簡單指標是貿易依存率。1978年,中國的貿易依存率只有9.5%。但是25年里,中國對外貿易增長了30倍,2002年對外貿易依存率50%,在經濟大國當中,這是一個不曾看到的數字。日本是一個貿易強國,對外貿易的依存率只有17%,美國是一個貿易強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也只有22%。這個過程中,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增長了很多,對周圍國家的經濟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如1997年、1998年東亞爆發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將人民幣不貶值作為一個政策,而且是真的不貶值,對東亞經濟很快地度過金融危機、恢復穩定和增長做了相當大的貢獻。

  最近幾年,國外一些經濟學界和媒體對于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數字出現了質疑聲。1999年、2000年以后,國際上有這樣一個看法,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虛假的。這個觀點最早是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個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者托馬斯·羅斯基提出的,很快在報界得到渲染,后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有個非常有地位的學者也寫了一篇文章,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尤其是1998年以后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是7.8%,頂多只有2%,甚至有人認為是負增長。為什么對中國這幾年的經濟增長有這么大的問號?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1998年以后,出現兩個新的經濟現象。而這兩個經濟現象是發達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時從未遇到過的。

  這兩個新的經濟現象是什么呢?一個是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伴隨通貨緊縮;一個是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能源消耗反而下降。

  不能用現有理論模式看中國經濟

  1998年后,中國出現一個在改革開放中還不曾有過的新的經濟現象———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在其他國家發生的時候,它的經濟增長是零增長或者負增長,在政府很強大的財政支持下,增長率才比零高一點。可是中國從1998年到現在,每年的物價基本上不斷下降,但經濟增長速度是7.8%,而且是全世界同時期里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為什么中國在通貨緊縮的時候還能維持這么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在1997年的時候,能源的使用是負增長的,1998年和1999年也是負增長。別國在通貨緊縮的時候經濟負增長,在經濟增長的時候能源的使用也是高增長,而中國則不是這樣。所以國外對中國的統計數字產生很大的懷疑,認為1998年以后中國官方所講的每年7%、8%的增長是虛假的。

  是真是假,我個人的看法是:中國是不太容易解讀的,國外的懷疑,實際上是用國外現有的理論模式來套中國造成的。中國是一個轉型經濟,國外很多現有的經濟模型是不適用的。

  過去這幾年,中國有通貨緊縮千真萬確,大家到商店買東西就可以感覺到。

  那么,為什么在通貨緊縮的狀況下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是負增長,而中國經濟卻是高速增長呢?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通常是在出現通貨緊縮之前有一段時間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泡沫。當有泡沫時,一般人的財富是投在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如果一個人的財富以房地產或者股票的形式保存,當泡沫很高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有錢,那就會產生一個在消費方式上的財富效用,像當時日本國內生產的91%是滿足國內消費。而當國內的財富效用導致大家消費非常多的時候,他就要進行很多投資,滿足高財富造成的高消費,但是到房地產和股票的泡沫破滅,很多人的財富就消失了,負債累累,因為大部分買房地產是用銀行抵押貸款。在這種狀況下,消費就會減少,由于財富效用造成的消費減少,在高泡沫的時候所投資的生產能力就變成了過剩的生產能力,那么過剩的生產能力出現之后,投資也會減少。這樣國民經濟就會零增長或者負增長。

  但是中國1998年以后出現的通貨緊縮卻不是這樣形成的,因為中國并沒有股票市場泡沫的破滅,1998年以后也沒有出現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那么中國的通貨緊縮是怎么產生的呢?因為鄧小平1992年南方講話,帶來了一段時間的連續投資高潮。中國從1978年以后每年的投資增長很快,1981年到1985年投資增長的速度是每年19%,1986年到1990年每年投資的增長是7%,1991年到1995年每年投資的增長是36%!這個時期,不僅是中國國內的各個領域投資增長很快,外資的增長速度在講話的影響下也增長得非常快。具體的例子,1992年以前中國的投資當中,外資比重很小,從來沒有超過5%,但在1993年跳到12%,1994年跳到15%,去年達到22%。這樣,國內投資增長和外資增速都非常快,幾年下來,中國經濟積淀下來的生產能力增長非常快。就拿這段時間增速較慢的國有經濟來講,如果把1990年的生產能力當作100的話,到了1995年國有企業的生產能力達到了273,而這段時間,非國有企業、民營、三資企業的增長速度比國有企業都快,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后的這四五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生產能力增長了兩倍多,到了1996年、1997年,中國就突然從一個計劃經濟和短缺經濟,變成了什么東西都過剩了。

  為什么都過剩了?因為我們一般消費的增長受到收入增長的制約,過去幾年收入增長每年是7%,可是生產能力增加了將近200%,而消費增長才50%。中國突然從短缺經濟到了過剩經濟,這些在外國都不會發生,所以他們不能解讀中國在通貨緊縮狀況之下產生的結果。由于中國的通貨緊縮是生產能力突然提高造成的,就沒有財富效用;而沒有財富效用,消費就維持在過去的速度,即每年的增長在4%—8%之間。由于生產增加得太快,比消費增長高了很多,所以消費能力不能夠跟上過剩的生產能力,必然會造成通貨的緊縮。過剩的生產能力之下,物價當然會下降,投資也會受到影響,民營經濟的投資從1998年以后比較疲軟,政府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持中國經濟的增長,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從1998年到現在,中國增發了8000億特殊的長期建設國債來啟動投資,加上這幾年外資增長得比較快,因此投資還是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長。消費在增長,投資在增長,當然經濟能夠維持8%左右的增長。中國和外國產生通貨緊縮的原因,一個是來自于消費突然的減少,一個來自于投資的突然增加。這種機制不一樣,所以在中國,在物價下降的情形下,整個國民經濟還是相當強勁地增長。

  了解中國經濟要把握細微變化

  怎樣解釋經濟如此強勁地增長,但能源的消耗在1997、1998、1999年是負增長?

  我大哥在揚州投資一個中型的水泥廠,每年大概生產40萬噸。在我大哥的水泥廠未投資之前,當地有3個小水泥廠,是立窯式的,很舊的傳統技術,這3個水泥廠的總產量是18萬噸。年產40萬噸的水泥廠能源的使用只有原來那3個小水泥廠的70%。可想而知,我大哥的水泥廠建成以后,其他的3家就關閉了。產量增加了兩倍多,可是能源使用只有過去的70%。這個情形在1996、1997年以后在中國發生得非常多,產量增加很多,經濟還在增長,而在結構轉變的過程中,能源的使用是負增長。

  過去中國是短缺經濟,很多東西買不到,要生產出來就有人買,因而在80年代,中國經濟有個很特殊的現象叫做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是農民投資的,投入不高,技術水平低,產品質量也不高,但在當時是農村致富的最主要手段。短缺經濟下,鄉鎮企業投資少,技術要求低,產品質量也低,可產品都賣得出。到了90年代中后期,經過投資的高速增長,生產能力過剩了,在過剩的生產能力當中很多是新增生產力,相當的部分是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通常他們技術水平都比較高,產品質量也高。在過剩的狀況下,有些企業必須退出生產,而那些質量差、技術低的鄉鎮企業自然首先破產退出。由此形成經濟增長塊里結構的變化,能源的使用相應減少。國外在了解中國經濟的時候,這些細微但卻是深刻的變化不太容易把握,所以他們不理解別國在通貨緊縮時經濟負增長,中國卻高增長,別人高增長時能源使用高增長,中國能源使用還下降?這是因為不了解中國是一個轉型經濟的原因造成的。中國過去的這25年,1998年以后的這5年,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千真萬確的。

  未來20年高增長完全有可能

  人們更關心的是,在未來10年2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會是什么樣?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勢完全有可能保持過去25年大約相等,即每年8%左右的速度。當然會有所起伏,但是總體上來講,保持8%—10%的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研究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最重要看的是三個方面:第一是這個國家要素增加的速度的可能性是多少。要素當中,土地是不會增加的,勞動力增加受人口制約,重要的是資本的積累速度可能會怎樣;第二是產業結構增加的可能性是怎樣的。同樣的要素用來生產從附加值比較低的產品轉移到附加值比較高的產品的時候,即使各種要素不增加,經濟也增長;第三是技術。同樣的產業,技術水平提高了,經濟也能發展。

  在上述三個方面中,技術最重要。

  第一點,資本增加的可能性受技術的變遷制約。如果技術不增長,不斷地增加資本,會產生投資報酬遞減,投資的意愿會越來越低,所以投資的意愿有多高,決定于這個經濟技術變遷的速度有可能多快。

  第二點,結構變遷的可能性同樣受到技術變遷的制約。如果沒有新的技術,就不會有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部門;如果技術變遷快,新的高附加值的部門不斷涌現,經濟增長的可能性就從結構變化當中獲得很多機會。

  技術變遷有兩種來源,一是自己發明,一是引進。跟發達國家收入水平的差距,其實就是技術水平上的差距。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到底應該用哪種方式來取得技術的變遷比較好呢?關鍵要看成本。引進技術,相對來說,投入是低的,風險也是小的。實際上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否真正地利用技術差距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就在于能不能很好地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引進外國的技術,推進快速的技術創新。

  我做過很多研究,比如說東亞經濟,日本“為什么二戰之后能夠成為惟一的一群真正趕上發達或者縮小國家差距的新興工業經濟呢?我想關鍵在于,都在發展的某一個階段,比較好地利用了比較優勢,比較好地利用了引進新技術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實際上在80年代之前,有多少新技術是日本發明的?不能說沒有,但是比重不大。

  對中國來講,實際上也是這樣子的。我們在1978年以前是一個封閉經濟,很多技術不能夠從國外引進,只能自己發明了。固然衛星可以發射了,原子彈可以試爆了,但是技術更新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中國在1978年以前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常慢,質量也不好。從1978年以后,中國開始開放經濟,開始從國外引進新技術,所以中國取得了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

  由此引發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走技術變遷的經濟發展道路盡管是對的,但這條道路還能走多遠呢?

  一般來說,理論只能告訴我們這條道路的影響是正的還是負的,這個影響的量有多大,這個影響能有多遠,我們只能從經驗來看。倘若從經驗來看,我覺得日本是個很好的可以作為比較的經驗。中國現在的經濟跟日本1960年前后的那段時間相接近。從幾個指標來看,比如生命預期、衛生條件、恩格爾系數等等。1960年,日本男人的壽命68歲,女人73歲,中國在2000年的時候男68歲,女72歲。還有另外一個指標,嬰兒死亡率,其實也包含衛生條件。日本在1960年嬰兒死亡率是3.1%,中國在2000年的時候也是3.1%,在同一個水平。再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1960年,日本農業占GDP的16.7%,中國在2000年是15.9%。另外一個指標是恩格爾系數。日本在1960年,城市里每個人每賺100元消費38.8元在食品上面,中國在2000年是39.2元。從這么多社會指標來看,中國現在的經濟大體相當于日本在1960年的時候。日本從1960年開始同樣的高速增長,而且維持了將近30年的增長,到1988年的時候,日本人均收入趕上美國。

  我個人雖然不敢如此樂觀地期望,到2030年時中國的人均收入能趕上美國,但我相信從日本的經驗來看,加上人民幣的幣值變化,到203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一半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到時達到一半,中國人口是美國的5倍,中國的整體經濟規模將是美國的2.5倍!這個市場當然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這個市場也是所有投資者所希望有的市場。

       (本報記者徐立京采訪并整理)

  對于未來中國市場的投資者,中國確有很多機會,但作為一個市場經濟轉型國家,中國并不容易解讀。

  那么,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國工人在阿富汗遭襲
胡錦濤出訪歐亞四國
美國將移交薩達姆
第三輪六方會談將舉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鄲6-3礦難瞞報
遼寧盤錦大橋垮塌事故
《后天》 孫燕姿巡演
2004歐錦賽 NBA總決賽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