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記者李峻嶺發自北京
12月3日通過新浪網直播的關于“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對話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國際金融報和新浪網共同主辦的“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的第二個專場。這場對話邀請到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陳平教授和長城金融研究所所長徐滇慶教授
本次對話圍繞中國經濟發展與金融體制改革的關系,國有銀行的改制、重組、上市,民營銀行的組建以及分業監管體制下的金融創新問題進行了探討
這是一場艱難的告別。
它的改革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廣受關注———從共和國的總理到普通百姓,從國內到國外,人們的目光聚焦在背負沉重又必須前行的中國金融體制改革。
“金融體制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頭戲。”溫家寶總理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總編輯唐尼采訪時說,“中國金融體系存在許多問題,存在著很大的金融隱患。主要原因在于體制,必須加快對銀行體制的改革。”
可以說,金融體制改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改革最后最大的堡壘攻堅戰。而在金融體制改革中,最艱巨的任務就是銀行改革,特別是國有銀行的改革。
這是一場跨越太平洋的對話。12月3日晚7時至8時30分,圍繞“艱難的告別”所進行對話也是不輕松的。
坐在新浪網直播間,談到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樂觀的陳平教授在對話最后還是充滿信心地表示:“中國人是能夠贏這場競爭的。”而遠在加拿大、當地時間凌晨6時就守在電話機旁的徐滇慶教授則提醒說:“要高瞻遠矚來推動金融改革。加快改革,是防范金融風險最好的措施。”
銀行業優劣之辯
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經濟的表現“一枝獨秀”,中國金融企業卻被評級機構評為問題比較多甚至嚴重的企業
近日,國際著名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布了對中國內地12家銀行的評級結果,竟無一家銀行獲得A級的評級。有媒體在報道這一消息時使用了“足以讓金融業人士汗顏”的字眼。有一種現象是值得思考的———為什么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經濟的表現“一枝獨秀”,而我們的金融企業卻被評級機構評為問題比較多甚至嚴重的企業?雖然近幾天,中國的一些金融機構的負責人在公開場合表示不能同意國際上某些機構對中國金融機構的某些評級結果,但作為一種現象,仍然值得深思。
陳平認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已經議論很多年,但是這里面有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好象很少有人注意,中國的經濟形勢現在在世界上是最好的,但中國國內的人卻有危機感,危機的一個表象就是國有銀行上萬億的呆賬。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中國現在經濟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對這個問題假如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那么討論任何具體決策,都會失誤的。
陳平說,要認識中國的問題,必須要有全球的觀點,就中國問題討論中國問題,是看不清楚的。中國的銀行潛力遠比現在西方經濟學家或者中國經濟學家對中國的銀行的估計要好。因為中國經濟好,銀行經濟豈有不好的道理?但是,中國的國有銀行主要承擔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損失,所以他們大量的問題不是自身造成的,實際上是中國其他部門造成的,中國財政負擔大部分轉移到銀行里去了。中國政府曾剝離了1.4萬億的不良資產,應該對其形成的原因進行詳細調查———多少是由于宏觀政策的失誤造成的,多少是由于產業的正常風險導致的,多少是由于管理不善,多少是由于營私舞弊。這種調查有利于中國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信貸模式的改善。
對標準普爾的評級,徐滇慶認為,評價有標準,這個標準是硬指標,比如要求銀行的資本金充足率至少要8%,世界平均資本充足率是10.5%,可是中國是多少呢?在前幾年還有5.6%,現在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只有4.5%,股份制銀行只有2.6%,城市商業銀行只有4.9%,農村信用社只有4%,這樣低的資本充足率會影響銀行的清償能力。
同時銀行的呆壞賬也太高了,中國官方數字是25%左右,并不是標準普爾或者其他公司跟中國的銀行過不去,我們這些指標就是拿不出手。
上市并非惟一出路
上不上市對企業的表現沒有關系,上市只是一種融資的手段
今年10月22日,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
近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選擇1-2家國有商業銀行作為試點銀行,進行“全面改革”———包括不良資產處置,資本金補充以及改制重組。
有關消息滿天飛———有國有銀行已經提交了股改和整體上市的方案;有關部門正考慮向四大行注資的問題;四大行正在考慮引進戰略投資者等等。
如何認識國有商業銀行上市的迫切性?上市是否是國有銀行改革的“華山一條路”?
徐滇慶表示,中國的銀行的一些經營指標拿不出手,那就得改善這些指標,改善指標需要錢,現在想了一個招,這個招就是國家拿不出錢來,就請老百姓拿———上市,現在根據一些文件精神,都覺得要上市,而且有觀點認為上市目標是海外上市,也就是說不僅圈中國人的錢,而且還要圈外國人的錢,讓老百姓拿出錢來,買銀行的股票,銀行不就有錢了,這個主意不錯,但是這要認真推敲,有好的一面,也有風險的一面。
陳平認為,產權清晰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世界上很多公司有的是上市公司,有的是全資的私有公司,上不上市對企業的表現沒有關系,上市只是一種融資的手段。中國老百姓還不知道上市是一件代價非常高昂的事情,西方很多成功的企業只愿意發債,不愿意上市。
陳平說,雖然銀行呆賬比例非常高,好象中國的銀行沒有錢,但應該看到,對于中國的銀行最值錢的是它的市場空間。上市就是圈錢,這是老百姓的說法。實際上要明白,上市到底是為了吸引資金,加強競爭力,還是賣你的家當,拱手讓給他人。
不良資產能否“二次剝離”
如果跟上一次剝離一樣,沒有懲罰,等于鼓勵制造新的呆賬
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在上市以前,中國的銀行應該解決不良資產的問題、資本金不足的問題,包括治理結構的問題。在尋求處置不良資產的方法當中,有人提出“二次剝離”的概念,也就是像當年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給四大管理公司一樣。
對于“二次剝離”問題,陳平認為,如果跟上一次剝離一樣,沒有懲罰,等于提供了一個信號———這是一個盈利的最好辦法;等于鼓勵制造新的呆賬。為什么會有呆賬,因為某些貸款是根本不應該貸出去的,如果貸出去了,某些人肯定拿了“好處”,這叫“賺錢歸自己,賠錢歸國家”。所以應該從體制上改革。
徐滇慶說,實際上,剝離并不是高明的手段。國際上有的資產管理公司專門處理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壞賬。但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是按照市場價來購買壞賬的。假定某銀行有100億的壞賬,那么資產管理公司按照市場價值可能只出7%購買這些壞賬的債權,也就是說用7個億把100億的壞賬買過來,然后進行資產重組,最后打包出賣,假定能賣12個億,那就賺5個億。也就是說從剝離那一天起,這個銀行就要承擔90%左右的損失,資產管理公司通過對壞賬的重組然后出賣獲得收益。而中國的資產管理公司本身沒有錢,好比一個人沒有錢,但開個100億的支票給你,那沒有用。
資本金不足之累
整個銀行產生了利潤之后,再來解決它的資本金不足和壞賬過高的問題,這是出路
根據《巴塞爾協議》,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應達到8%,核心資本充足率應至少達到4%。1998年,財政部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發行了2700億元的長期特別國債,所籌集的資金全部用于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使得四大行的資本金充足率達到了8%的底線要求,但隨著四大行資產規模的增加,資本金不足的狀況越來越明顯。
如何解決資本金不足的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徐滇慶認為,政府要花的錢正常來源是財政盈余。可是中國今年赤字是3000億,國債余額大概已經有2萬億左右,目前財政部門想拿盈余的錢來投入于銀行,這個恐怕做不到。在沒有稅務盈余的情況之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發長期的國債;第二,發鈔票。發國債過多可能會把一個國家經濟壓垮;發鈔票太多立即會引起通貨膨脹,這兩項都要慎重進行操作。
徐滇慶說,要算一筆賬,看國有銀行現在的狀況能不能承受,國有銀行處在壟斷地位的情況之下,2002年全部的利潤加在一起只有1300億,又拿差不多1100億來抵消壞賬,實際上自己搞設備更新,搞技術開發的錢就沒有多少了,而且只是把壞賬沖銷掉了一個小角,哪里還有錢充實資本金,資本金占有銀行總資產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不是因為錢少了,而是因為盤子大了,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國有銀行自己沒有利潤,不能用自己的利潤來給自己提高資本金,所以被逼走上銀行改革這條路,如果不改革,仍然按照現在利潤率,銀行是不能自己解決自己的利潤。所以,國有銀行必須打破壟斷,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大大提高它們的生產效率,整個銀行產生了利潤之后,再來解決它的資本金不足和壞賬過高的問題,這是出路。
如何引入新股東
金融體制改革有多種多樣的辦法,引進外國投資者任務非常艱巨
近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宣布將單個外資機構入股中國金融機構的比例由15%提高到了20%。
徐滇慶贊同國有商業銀行引進新股東,并積極主張讓外資進來。他說,整個的金融體制改革有多種多樣的辦法,總之是往市場的方向走,不是往政府管制的方面走,引進外國投資者,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因為現在是國有商業銀行問題比較大,沒有利潤,沒有人愿意把錢投進去之后沒有利潤,外資進來是賺錢的,而不是賠錢,怎么樣讓外資進來,這里面還有很多問題,外資進來還有制度創新的問題,外國銀行比較嚴格,讓他們入股,董事會也就正規了。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探討。
據報道,一些民營企業聯合起來打算成立一個機構或者一個公司,想參與到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當中。
徐滇慶表示贊成這種舉措。但他說,問題在于這些民營企業的錢是在市場中賺來的,所以投資時會仔細評估,這個銀行會帶來多少利潤。如果這些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歡迎入股,歡迎控股,歡迎兼并重組,但是往往要求新進來的資本方要把“整個攤子”包括壞賬等拿過去,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解決,要通過這個坎,也就是說,原來的金融機構如果歡迎合作者的話,必須要由國家、地方政府來承擔相當一部分歷史的包袱,這樣外面的投資者才可以有利可圖,才會進入,然后才會發生適當的改變。如果把歷史的包袱統統推給外來投資者,外來投資者覺得無利可圖,他不會進來。改革的一個基本的邏輯應該向市場方向推進,而不是天天打算盤,怎么圈人家的錢,怎么甩包袱,這種做法在市場上不合適的。
陳平談到了日本金融危機的問題。他說,日本金融危機到現在已經十二年了,還過不去。但韓國的金融危機過去了,美國新橋買下韓國第一家銀行,實際上政府承擔全部的呆賬,引進外資主要是引進外國的信用制度。如果外資銀行進來有優惠條件,不背中國的壞賬,而讓民營企業家要背壞賬,馬上就讓中國民營企業家處在和外國銀行競爭的不利地位,這樣短見的做法只會扼殺中國民族工業。中國政府一定要算大賬,要扶持真正新一代銀行家起來參與國際競爭。中國應該要非常仔細研究日本和韓國對付金融危機的經驗。
民營銀行“剛跑50米”
只要打破壟斷,民營銀行有幾百種形態,中國市場競爭,中國人應該在制度創新中找到最適合于中國的方式
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的問題廣受關注。五家民營銀行試點的情況進展如何是各界關心的話題。日前,北京有一家媒體報道說,南華銀行已經向有關部門遞交了申請,如果批準的話,有可能成為首家被批準的民營銀行。徐滇慶是民營銀行的主要推動者。
徐滇慶認為民營銀行成長歷程“剛跑五十米,前面路還很長”。他說,幾家試點的方案每次修改都很大,每次調整的規模都比較大,不能照搬美國、日本、德國的這些方案,必須按照中國的情況來重新做,也不能完全照搬原來國有銀行的方案,這些問題都在反復研究實踐再研究的過程。
在被問及民營銀行組建的進展程度時,徐滇慶表示,建立銀行并不是像人們想象辦錢莊那么簡單,首先要把制度創新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上,在他一誕生的時候,就應該有一套比較好的金融制度,這里包括三個大的部分,準入規則、監管規則和退出規則。
徐滇慶希望第一家民營銀行誕生越早越好。他說,現在民營銀行仍然是在制度創新上,必須盡快推出十家、二十家銀行,而且是嚴格控制批準的規模,要試點,要試一試制度創新有沒有效,要完善監管體系,對這些新的金融機構要研究激勵機制應該怎么設置,怎么樣能夠有效地建立它的董事會制度,獨立董事制度等等,等到摸索一段時間,認為條件成熟了,應該全面開放,中國這么大,就是出三五百家民營銀行,都不稀奇。中國也完全需要一百家甚至上千家的民營銀行,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千萬不要一下子全部都開放,必須要通過試點積累經驗,然后逐步地往前推進。
目前來看,金融改革的步伐走的還是比較快的,銀監會采取了一些很積極的措施,對于前一段時間的研究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徐滇慶:全世界沒有幾家國有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統統都是民營的,只要打破壟斷,方向就對了,產權歸誰并不是特別重要。民營銀行的定義是針對國有銀行來說的。只要打破壟斷,民營銀行有幾百種形態,中國市場競爭,中國人應該在制度創新中找到最適合于中國的方式。
陳平認為,中國的輿論過多憂慮民營銀行會犯錯誤,而太少期望中國民營銀行會像中國的民營企業一樣能夠創新,能夠創出新的模式,跟西方銀行好好競爭。中國民營銀行創新的潛力是很大的,現在我們的問題是“不讓人家下水,就在岸上比劃,那比劃十年也比劃不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