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東北全方位啟動 突破計劃思維模式是關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01日 12:1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據悉,《中共中央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已經正式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已經全方位啟動。 《意見》中提出,中央決定成立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領導小組,具體辦事機構設在國家發改委,負責協調有關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組織實施。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老工業基地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主要問題是,市場化程度低、經濟發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結構較為單一,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企業辦社會等歷史包袱沉重,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大;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衰退,接續產業亟待發展。 目前,東北三省1424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共承擔中小學、醫院、公檢法等社會職能單位11166個,涉及在職職工153.8萬人,每年的支付的費用在192.7億,其中,中直企業辦社會3476家,涉及職工30萬,每年支付的費用在130億;企業辦大集體方面,僅一汽、鞍鋼、第一重型機械廠、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航空二集團和中石油的下設大集體企業就有1700家,總資產270億,職工30萬,由此估計,中央監管的企業辦大集體企業共有4000家,涉及職工60萬,每年支付的費用在400億。 沉重的歷史包袱導致企業面臨職工和債務的雙重負擔,老工業基地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在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正式確定之后,具體扶植政策成為東北三省關注的對象。《意見》提出在四個方面進行政策支持。首先,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總結遼寧省社保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明年將試點擴大到吉林、黑龍江兩省,并適時推廣。 其次,要選擇部分老工業基地城市進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業試點,有步驟地剝離重點大企業辦社會職能,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所需費用由中央財政予以適當補助,妥善解決廠辦“大集體”問題,對老工業基地符合破產條件的企業,優先列入全國企業兼并破產計劃允許商業銀行進一步采取靈活措施處置不良資產和自主減免貸款企業表外利息。 再次,在財政稅收政策方面對老工業基地予以適當支持。對部分企業歷史形成、確實難以歸還的歷史欠稅,按照規定條件經國務院批準后給予豁免。 最后,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簡化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審批程序,加大國債或專項資金對老工業基地的支持力度。對重大裝備科研、攻關設計給予必要支持,鼓勵企業使用先進適用的國產裝備進行技術改造。 可以看出,中央對振興東北傾注了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能否象當年建設東北重工業基地之時,重塑東北的輝煌呢? 首先,政策扶持主要針對老工業基地的歷史包袱,國家的支持力度僅僅在“必要”的程度上,《意見》也明確指出,“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其次,老工業基地積弊深重,非單純政府力量所能為,內外互動程度的高低最終將決定整個振興的歷程,內生力量的啟動的方式也就顯得非常重要。 2002年5月初,沈陽經貿委正式提出20家大企業,當時曾經提出,2002年下半年完成對外整體合資任務,內外部條件皆不成熟,計劃不得不推遲到今年6月30日。當時有關方面的說法是,屆時如果不能完成投資計劃,將采取對相關責任人調離崗位、撤職等懲罰措施,合資仍然沒有如期完成,計劃又一次推遲到今年年底。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部市場力量的進入將在文化和經濟模式上給東北經濟帶來巨大的活力,沈陽對外部力量的渴求可以理解。但是,從合資計劃的一拖再拖可以看出,東北三省必須首先在體制上戰勝自己,以計劃經濟的模式解決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留問題將是東北振興的最大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