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實施“走出去”戰略,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招商過程中產生的諸多弊端,使人們對形多實少的政府招商有了疑慮和反思。
招商引資是各級政府官員搞活經濟的“靈丹妙藥”,也是各級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但招商主體是誰、政府怎樣“定位”,許多人并不明了。湖南省常德市曾就招商引資下發了兩個文件,要求所有副處級以上部門兩年之內要引進一個投資額達1000萬元的項目,如果沒
有完成引資目標,一把手職位保留,全力完成招商引資目標,本職工作由副職負責。如果還引不來項目,就要摘“帽子”。與此配套的優惠政策更加誘人:誰招來項目,就獎勵所引資金的1%,該項目的地方稅收30%留給所在單位。市里的一個開發區甚至還劃出5平方公里土地,實行“土地全送,規費全免,所得稅全返”的優惠政策。但從2000年至今,招來的項目依然寥寥無幾。
一位從事開發區建設的負責人認為,成熟型企業大多已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選址投資注重的是產業關聯度,企業投資是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關注的是工業配套設備、產業鏈,以及原材料等能否就地取材等因素。資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成本的最小化。投資本是一種純市場的行為,而一旦強行將其按另一種形式運作,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問題雜陳便在所難免。
政府招商沒有體現市場化準則,因而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招商。政府壟斷資源,市長指點項目,招商引資在不少地方圍繞領導運作,而非圍繞項目運作。招商引資是市場經濟活動,說到底是企業的事。資金和項目向什么地方流動,要由市場說了算,而不是市長說了算,政府部門更不必越俎代庖。各級政府應去掉急躁冒進的“虛火”,少些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花架子,這才是招商引資的長久之計。政府應該把精力放在改善和優化投資環境上,而不是自己勞神費力做“項目”。
國外市場化的招商引資給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歐盟在長沙舉行的“湖南——歐盟中小企業合作伙伴洽談會”全部委托中介機構——瑞典信息中心操作,政府只承擔了監督職能。歐盟要求洽談成功率達到30%,但在中國中西部地區,歐盟對成功率的要求只有10%。歐盟嚴格按照招商引資的國際慣例來運作,項目只能由貿促會、商會等中介機構來申辦和承辦。經費經過嚴格審計后,由歐盟和申辦方政府共同出資完成。參會企業也須經過歐盟甄選,確保所有參會企業都是真正有合作意向的優秀企業。洽談簽約后,還將進行8個月的后續跟蹤評估。
政府轉換“角色”后,是否在招商工作中無所作為了?正如經濟學家樊綱所說,政府的主要任務要放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上。地方經濟的發展投資環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投資環境的優劣首先是政府的問題,政府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作者:侯嚴峰 陳凈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