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指出美中貿易逆差具有結構性和轉移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26日 08:1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郭莉 陳輯寶 北京報道 11月21日,接受《華盛頓郵報》主編唐尼的采訪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中美貿易問題做出回應:“第一,美中貿易逆差是結構性和轉移性的。當美中貿易逆差擴大的時候,中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逆差也在擴大。中國今年1至10月出口增長32%,但進口增長40%。第二,中國出口的產品,65%是中外合資或者是外國獨資企業生產的。一半以上是來料加工。出口 溫家寶總理的話,為透視中美巨大的貿易順差額提供了全新的剖析角度。那么,“結構性”與“轉移性”的論據何以提出? 結構性變化:外企加入“出口美國”陣營 對于2003年的中美貿易額,業界普遍的預計是將“突破千億美元”。而根據中國海關的最新統計數據,2003年前三季度,中美進出口總值已經創下909.7745億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其中,中國向美國出口額達659.3403億,進口總值為250.4343億。 那么,659億美元出口總額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 對中國出口貿易企業和商品結構進行數據分析后,中國社科院財貿所馮雷研究員得出結論,中國出口企業的結構已經出現變化,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已經占據了進出口規模的半壁江山。 馮雷依據的數據是:分析1997年~2002年的出口貿易企業結構表,可以看出,在整體出口數額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例已經從1997年的41%增長至52.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國有企業出口額增長卻不明顯,所占比例也由1997年的56.2%下降到了37.7%。馮雷研究員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與我國利用外資規模持續穩定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山東省經貿廳公布的一宗個案可以印證外資(中外合資)企業在中美貿易中的作用。 作為中國對美出口女式內衣數量最大中韓合資企業,青島南南集團2003年1月~7月累計出口2910萬美元,同比增長83.0%。在其中,南南集團僅僅扮演美國貿易商的代工企業的角色——按照美國商人更出的定單和品牌,南南集團只收一部分加工費,絕大部分的利潤實際上屬于美國企業。 不容忽視的細節是,在為美國企業做代工的同時,南南集團還需要向美國杜邦公司購買大概占到成本20%的萊卡(工業用氨倫)原料,而這樣的合作模式在諸多美國公司和中國企業中普遍存在。 “美國的經濟學家早就認識到中國出口企業的結構調整問題,溫家寶總理的觀點,是美國經濟學界的主流觀點,從學術上,中美學者在此問題上的看法也是統一的。”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研究員如是說。李曾在中國駐美使館商務處任職6年。 轉移性:外企產品也算中國出口 中美貿易順差“轉移性”特征的提出,同樣是言之鑿鑿。 中美目前貿易摩擦的焦點紡織品產業,其實就是“轉移性”的一個典型代表。 商務部研究院美大部副主任王有莉介紹說,美國產業轉型后,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向海外轉移,目前其國內紡織品生產成本高、生產規模小,為了適應國內市場的需要,不得不從中國等國家進口較大數額紡織品。盡管美國對紡織品進口實行了相當于其國家平均關稅10倍關稅保護,但是,由于美國經濟處于低迷時期,紡織品等制造業依然受到了突出的影響。 “應該說,中國加入為WTO后,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如果僅僅因為中國是美國的最大貿易逆差國,就將其紡織界的失業歸咎于中國商品出口,這是缺乏說服力的。”王有莉如是總結。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同樣支持王的觀點:美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已有多年,目前,美國在非本土投資的制造企業,其銷售額已經達到2.5萬億美元左右,背后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成本更低。 事實上,早在1996年,《中美貿易白皮書》誕生時,美國經濟學界對中美貿易已經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1996年12月,美國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國對美出口,大多產生于我們已不再生產任何產品的行業。中國勞動密集產品對美國出口,不僅不會影響美國的工業生產和就業,也不會影響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是對美國經濟結構的有益補充,有利于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而當前“中國制造”大量出口的實質是,中國制造業的投資環境日趨成熟,尤其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已經形成了非常順暢的制造業產業鏈,因此,跨國公司也將中國投資當作其全球生產鏈上的重要一環,而中國對于原產地的界定比較寬泛,所以才使得中國的出口額明顯增長。而實際上,中國出口的產品,65%是中外合資或者是外國獨資企業生產的,其中,美國企業在華投資超過400億,是在華直接投資第二位的國家,有眾多美資企業通過中國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