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國際智囊云集北京 銀監會“外腦”登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17日 12:2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三位來自英國,兩位來自香港,一位來自美國 本報記者 韓瑞蕓 北京報道 6外腦將亮相 醞釀多時的銀監會國際咨詢委員會終于到了該揭幕的時候。 本報記者從銀監會內部人士處獲悉,11月21日,銀監會國際咨詢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將在北京召開。屆時,六位在國際金融監管界享有盛名的人士將手持“英雄帖”到場。他們均已被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聘為委員一職,聘期隨劉明康任期結束而終止。 據該人士介紹,國際咨詢委員會是銀監會政策法規部下設的一個非盈利性國際咨詢機構,由銀監會邀請國際知名銀行監管人士及相關專業人士組成,將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和監管等長期戰略問題提供咨詢,并為加快中國的發展銀行監督管理體系的建設提供建議。委員會設主席一名,由委員會委員選舉產生,任期為兩年,期滿后不再連任。國際咨詢委員會秘書處是其常設機構。至于委員們是否受薪,該人士表示并不知情。 據悉,此次會議將就中國銀行業監管體系、銀行治理結構、改革進程、上市等問題進行兩天的討論。往后,委員會年會的議題則將應中國和國際銀行業監管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相機擬定。但六位委員之間并無明確分工。 有業內人士指出,委員會選在此時舉行第一次會議略有違常規。根據今年5月銀監會出臺的《國際咨詢委員會章程》委員會將在每年春季召開一次年會,特殊情況下,委員會也可以應銀監會主席的要求舉行臨時會議。 不過,自銀監會4月28日成立以來,劉明康就不止一次地向外界表示,銀監會將在“適當的時候”召開國際咨詢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銀監會成立剛過半年,而中國銀行業也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此時召開咨詢會正是恰當的時機。”銀監會一官員表示。 “英雄”出處 國際咨詢委員會此次聘請的六位人士均屬“大腕”級。其中,三位來自英國,兩位來自香港,一位來自美國。 霍華德·戴維斯,現年52歲。自英國金融服務局(FSA)成立之日起,他就擔任局長一職,直至今年9月。此前,他先后任英國審計署署長、 參與霸菱銀行的破產處理和組建英國金融服務局是霍華德·戴維斯在金融界的兩大功績。在監管思路上,霍華德·戴維斯一直強調,銀行監管不可能杜絕銀行倒閉,但可以減少銀行倒閉的頻率及其對市場的沖擊。他主張,市場本身是最好的監管者,而適當的資本標準則是監管的核心。安德魯·克羅克特,這位畢業于劍橋和耶魯大學的紳士,曾于1989年至2003年間先后擔任英格蘭銀行執行董事4年、國際清算銀行總經理長達8年,現為國際會計標準理事會成員、國際金融穩定論壇主席。總部設在瑞士的國際金融穩定論壇是由西方七國集團于1999年2月建立的,該論壇每年召開兩次會議,旨在通過加強各國在金融監管和監督方面的信息互換與合作,促進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1999年4月,該論壇舉行首次會議,安德魯·克羅克特被推選擔任主席一職。 在銀行監管方面,安德魯·克羅克特認為銀行監管應注重處理系統風險,監管應為金融創新創造更寬松的環境。他強調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認為法律、會計等也應列為金融基礎范疇內。 愛德華·喬治,現年65歲。自28歲起,他便進入國際清算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了8年,此后便來到英格蘭銀行,先后任該行國際貨幣事務顧問、副行長等職。55歲時,他出任英格蘭銀行行長,直到今年6月。他還是國際清算銀行十國央行行長例會的主席。62歲時,因突出貢獻被英女王授予爵士封號。“9·11”之后,英國航空業、保險業、制造業、旅游業、房地產業均受重創,金融業也受到沖擊,愛德華·喬治不僅對英國充滿信心,更利用利率杠桿刺激消費,對英國經濟反彈功不可沒。 沈聯濤,特許會計師,畢業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1976年至1989年間,出任馬來西亞中央銀行不同職位,包括首席經濟師及主管銀行與保險業監管工作的助理行長。1989年至1993年被借調到世界銀行,出任金融界別發展部高級經理,專司金融市場和支付系統的工作。1993年至1998年,他出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掌管儲備管理部及外事經研部。1998年,他在22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下設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工作組中擔任聯席主席。1999年11月,沈被任命為金融穩定論壇下設的標準執行任務組主席。1999年12月,沈被任命為國際會計標準委員會提名委員會成員。1998年10月至今年9月,擔任香港證券和期貨委員會主席,連任兩屆。此外,他還是香港金融基礎設施督導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專事研究證券、股票期權及期貨交易的單一結算安排,并希望在香港促進直通式交易處理模式及無紙化交易、結算及交收。 簡達恒,自1969年起便服務于英格蘭銀行,1991年由英格蘭銀行借調至香港,出任銀行監理專員,負責銀行業監管工作。1993年,香港銀行業監理處與外匯基金管理局合并,組成金融管理局,簡達恒出任副總裁一職,總管所有與銀行業政策及監管有關的事宜。 杰拉爾德·科雷根是六人中唯一一位美國人。他曾擔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副主席、常任委員等職長達13年。1991年擔任巴塞爾協會銀行監督委員會主席,1994年加入高盛公司,1996年起至今任該公司執行董事,兼任全球合規與控制委員會聯席主席。 向英國模式靠攏? 不難看出,銀監會費時半年選出的六位國際智囊中,有四位曾服務于英格蘭銀行。銀監會成立之初,學界就曾對國內銀行的監管模式進行過大討論,到底是學美國還是學英國,一直沒有定論。而如今,從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的組成結構中,人們不難看出端倪。 事實上,銀監會的成立似乎已體現了對英國模式的推崇。 1997年,英國對金融監管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并于當年5月20日成立了金融服務局,統一負責對金融業的監管。而英格蘭銀行則將其原先承擔的監管職能轉移到金融服務局,不再負責對銀行業的監管。 英國不僅對《英格蘭銀行法》進行了修訂,重新規定了在新體制下英格蘭銀行的職能以及為完成其職能所需的相關制度安排;而且在金融監管局成立后不久就發布了《財政部、英格蘭銀行和金融服務局之間的諒解備忘錄》,為英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后財政部、英格蘭銀行和金融監管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建立了一個制度性框架。 2000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金融法。2001年11月,議會又通過了新金融法的細則,并規定從當年12月1日起執行。自此,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統一金融監管的國家。這場金融監管改革也由此被西方輿論稱為“金融大爆炸”,并被一些全球性的投資機構稱為“革命性”的改革。 如今,金融服務局既要為英國的金融服務法制定執行的細則,又要監管銀行、住房基金、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各種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決定懲罰與處置,是個權力很大的二級立法及執行機構。現有2200名雇員,70%來自原英格蘭銀行的監管部門,其余來自其他監管機構。 有央行研究局研究員認為,英國銀行業監管模式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在確定一國金融監管體系時,首先應對中央銀行和直接監管當局各自的職責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并公之于眾,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機構真正負起應有的責任,同時也有利于市場和公眾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 就此,他深信,銀監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這無疑將使銀監會加強對國際銀行業及銀行監管的了解,擴大信息渠道,以便拓寬決策思路,同時也將在多方的技術合作中尋求互助互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