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貸款僅占全國余額5% “高利貸”約1.4萬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13日 08:00 中國青年報 | ||
本報記者 周欣宇 “農業貸款僅占全國貸款余額5%左右,鄉鎮企業貸款占全國貸款余額6%左右,而這總共不足11%的貸款創造了超過40%的社會財富。農業利用貸款創造財富的能力遠遠超過其他行業,我真不明白我們的銀行、投資家為什么算不清這個賬,給嗷嗷待哺的農業企業多輸點血?” 說這話的是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日前舉辦的中國農業國際投融資論壇上和陳錫文共同探討這同一命題的,有民營企業家,有地方政府官員,也有銀行、會計師事務所、融資公司和外國商會的相關負責人。 他們提供了一組令人吃驚的數字: 中國證券市場發展10余年,上市企業已逾千家,而“農業板塊”企業尚不足40家; 中國農業吸收外商投資項目數占外商投資項目總數的比重不足3%,投資額還不足2%; 農業銀行全部貸款只有10%投向了農村,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這個比例是98%; 當前農戶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間私人借貸。估計有50%到65%的農戶獲得了非正規貸款,農戶借款中民間借款所占的比例超過70%; 我國農村“高利貸”有8000億元至1.4萬億元。 與此同時,海外資本市場和眾多投融資機構在密切關注中國農業的投資機會。香港和許多西方國家均視中國為重要的投資市場,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更是雄心勃勃地計劃以每年20%的速率吸引中國企業到新加坡上市。然而,他們卻由于種種“障礙”而遲遲不能下手。 一邊是資金極度稀缺,一邊是大量資金虎視眈眈。但是,似乎誰也不會出手。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本次論壇的贊助商興邦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10家分公司、400多家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成功企業。而回想起幾年里的創業歷程,董事長吳尚澧滿腹心酸。他說,企業發展到今天,沒有得到過一分錢貸款。他也曾做過嘗試,但一家民營企業得到貸款實在太難了!因此,一次次眼看著到手的機會飛走了。“興邦公司遇到的問題是中國農業企業的共同難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國剛說,投融資困難已成為我國多數農業企業發展的瓶頸。 一方是農業企業在抱怨金融投資界,但另一方又給農業企業潑涼水。 普華永道高級經理羅占恩從專業角度提出了農業投融資的困難所在。他舉了一個曾經經手的實例。一家小棗公司為了上市,請求幫助做會計報表,但他們不知道一棵棗樹值多少錢,甚至不知道公司到底有多少棵棗樹!這樣的會計報表自然做不成。 羅占恩說:“這就是許多農業企業的現實情況,產權結構、管理、賬務上的不規范使他們喪失了再上層樓的機會。”他說,對會計師而言,這就像原材料被扔掉了,零配件又生銹了,任憑再大本事也生產不出成品來。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農業企業能夠獲得投資家的青睞?京華山一企業融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溫天絡說,投資銀行家最看重企業的成長機會。農業企業應努力把高科技融入企業中,在著力打造品牌和銷售網絡上下工夫。 他提出了一個量化指標:稅后利潤在1000萬元以內的企業,基本還屬于自我發展階段,不適宜進行融資活動;稅后利潤在1000萬元至2000萬元的企業,可以考慮進行融資活動;而若利潤超過3000萬元,則可膽子大一點,勇敢地邁出一步,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除了技術上的欠缺,更深層的矛盾在于3個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國剛說,首先是制度障礙。目前,企業直接融資的各種條件是依據工業企業進行規定;第二是所有制障礙,從國家政策上,融資渠道向國有企業傾斜;再次是地區障礙,現有融資渠道是為城市“量身定做”,與農村情況不相適應。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提出,我國迫切需要建立一個以農民個人投資為主體,國家財政性投資為引導,信貸資金為支持,外資和證券市場資金等各類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的農業融投資體制。 王國剛說,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上述3大障礙在制度層面應已不復存在。但這些問題都還現實存在著,想要真正解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