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內望:專家反駁“重復建設”真的有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12日 09:44 《經濟》雜志 | ||
鄧智毅 《經濟》雜志11月號 最近,針對房地產、汽車、鋼鐵行業的“重復建設”問題又被不斷提起。 若干年前,筆者到當時的國家計委參加一個務虛會,一位后來身居要職的官員十分有感觸地說:“現在一說結構調整,我就臉紅。結構調整搞了幾十年,還在年年講,除了結構調整,我們還有沒有別的招。”這個問題一度讓我迷茫和困惑。 最近一個時期,經濟界一個主導聲音是部分行業出現了重復建設的勢頭,包括房地產、汽車、鋼鐵等,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進行結構調整,防止經濟過熱。 這種觀點似乎沒什么不對,多少年來我們就是依照這個思維定勢在操作,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即使不對,照此操作也不會有什么風險,因為犧牲的是潛在的經濟質量和速度,而這一塊是少有人會去計較的。古人云:“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頗能說明其中奧秘。 但此一時彼一時。經濟環境正以超乎我們想象的速度在變化。環境變了,我們思維不變,照此操作就有“刻舟求劍”之嫌。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央掌握經濟運行的絕大部分資源,在地方與中央的博弈中,為搶占先機和資源,地方政府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占有資源,即使重復建設也不在乎,哪怕今天建成明天成廢鐵一堆也不心痛。在這種體制背景下,“反對重復建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是不為過的。但這種時代正成為歷史,投資體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在既有投資體制之外的境外投資、民間投資、機構投資等正在崛起。新興的投資主體的風險意識、責任意識、盈利意識、市場意識都有了明顯加強,這與計劃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 在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中,沒有重復建設是不可能的。希望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在總量上完全平衡、在結構上完全吻合,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一個健康的經濟環境中必然有競爭,沒有競爭就會導致壟斷,壟斷造成的經濟效率的損失是有目共睹的。人為地限制企業的數量、人為地提高行業進入的門檻,就會以失去經濟活力為代價,就會滋生腐敗、就會有權錢交易。在這種體制下,也許會在短時期內維持企業的高利潤和虛假的繁榮,但市場真正開放之時,也就是這些企業和行業滅亡之日,這種現象難道中國人還見得少嗎? 曾幾何時,我們對彩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VCD、摩托車等行業的重復建設,是多么地痛心疾首。但回過頭來看,恰恰是這些重復建設一度嚴重的行業,最終殺出了一條血路,在激烈的世界制造業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其中,確實有一些企業破產和倒閉,這看似是損失,實則是發展成本,以這個成本換來了整個行業的繁榮,這是是值得的。而且更應該看到的是有大量過剩生產力被逐漸做大做強的企業吸收和兼并,這是結構的優化,對社會資源并不構成損失和浪費。 由此可見,重復建設有兩種:一種是在計劃體制下的盲目性重復建設,這種重復建設純粹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還有一種是在市場體制下的競爭性重復建設,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即使某個行業供需基本平衡了,如果有企業在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品種創新、質量提高等方面擁有某種優勢,并有把握搶占市場,這種企業的投資就應被視為有效。這種重復建設是保持經濟活力的競爭需要,是對高利潤平均分配的需要,是現有經濟結構優化的需要。 說到這里,我們就找到了問題的根本,那就是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如果投資主體還是國家,重復建設將后患無窮;如果投資主體是個人或法人,就要充分尊重投資主體的自主判斷。國家不應去限制而應鼓勵。當前,我國投融資體制改革還不徹底,國家投資退出一般生產性領域還有一段路程要走,但隨著改革的逐步到位,盲目性重復建設將得到根治。幾十年來,我們治理重復建設,沒有抓到這個根本,當然就收效甚微。最近有報道說,國家將加大對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這比過去籠統地反對重復建設將會有效得多。 《經濟日報》在討論汽車投資到底“熱還是不熱”時,講了一個真實的笑話:在1980年制定翻兩番規劃時候,一位專家曾提出要限制普通人穿皮鞋,理由是按他的推算,即使把當時全國的牛通通殺掉也不足以讓每個人有一雙皮鞋。 我們不知不覺進入了21世紀,今天看來這是一則笑話,但產生這種笑話的思維定勢在某個范圍里竟然一點也沒有變化!(作者單位:中國銀監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