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氣東輸困局:計劃經濟的價格 市場經濟的用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08日 16:0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價格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面臨的卻是市場經濟中的用戶 本報記者 陳挺 朱平豆 北京、上海、河北報道 已是開門迎客時,卻發現竟然門口羅雀——西氣東輸的“氣數”正系于價格上。 歷經數年,西氣東輸工程——長達四千公里新疆到上海的天然氣管道其中的東段工程已順利鋪設至上海。10月7日,西氣東輸一期的管氣正式向上海供氣。 然而,這一中國最大的能源工程——投資超過1500億元的西氣東輸卻面臨困局:當管道氣已進入終端供氣時,正式簽定供應合同的供氣量只有不到設計量的2%,與80%的盈虧平衡點相去甚遠。 西氣東輸價格腰斬? “真正簽訂了正式供氣合同的僅有鄭州燃氣集團公司一家。”我國知名能源專家、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咨詢委員會教授級高工張抗介紹,但鄭州燃氣集團2004年用氣量為1.7~1.8億立方米。這僅僅占西氣東輸設計量的120億方的不到2%。11月7日,記者電話采訪中石油股份西氣東輸管道分公司總經理辦公室副主任吳錫合時,他介紹最近的進展時說,現在“江陰已經簽了,昨天已經開始供氣。”他比較樂觀地表示,客戶“都在陸陸續續地簽,這會有一個過程。” 9月上旬,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親自坐鎮上海,進行協調,并將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下調0.02元,但仍只有兩家客戶草簽了一個意向。“幾乎沒有人買賬,非常慘”,一位現場的工作人員形容。 “關鍵是什么?是價格。西氣的價格與終端用戶的期望價格差太大,差的不是一毛二毛,國家發改委降的是二分錢。這就是西氣東輸的殘酷現實。”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能源委員會專家朱成章,在一份公開的文章中指出,以1997年為例計算,中國北京與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的天然氣價格比為22.05:9.04:4.86:7.25。相差了二至五倍左右。 有媒體報道,東海天然氣提供給上海一些大型工業企業用戶的價格僅為0.88元/立方米。 而更令張抗擔憂的是:“這么一點量,簡直就是九牛之一毛。天然氣管線的運營量如果不達到設計量的80%左右時,絕對是不夠本的。‘西氣東輸’每年120億立方的設計運輸量,所以必須達到90多億的量,同時其中絕大多數必須是‘照付不議’的訂單才行,否則,其在經濟上是不成立的。” 自從西氣東輸工程上馬以來,供氣便一直在落實之中。 揚子石化-巴斯夫公司是西氣東輸潛在的最大用戶之一,年用氣量達到8.2億立方米,占到西氣東輸設計量的近7%。但揚子石化-巴斯夫公司在談判桌上拒絕使用西氣東輸之氣。 9月29日,該公司總裁布銘邦博士在北京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一再強調“西氣”的價格應該降低一半。他開給“西氣”開出的價格是0.5元/立方米。 但是,張抗教授認為布銘邦的“一半”論是否完全適用于中國值得商榷。張教授提醒說:“雖然他們(巴斯夫)這條管線也超過了4000公里。但他們是4條管,輸氣量大,成本會便宜得多。” 而吳錫合則表示,現在“這個價不高,用戶買的時候,他永遠都認為是高的,一毛錢的時候,還想8分錢呢,”這正是西氣東輸困局所在。 經濟體制之累 上游供氣商就覺得委屈。 10月24日,西氣東輸主要氣源地之一的新疆庫車縣的一位副縣長對記者說,“我們的氣中甲烷成份達到98%”。但當記者提出:“既然如此,那么天然氣的井口價是不是可以降低一些?”時,幾位官員當即面有慍色表示絕不可能——他們認為成本是明擺著的,所以不能降價。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西氣”價格高企是有一定客觀原因的。原因有井口價偏高,如西氣東輸的天然氣,由于新疆等氣田受氣田規模、儲量豐度,氣層埋深度的影響,開采成本并不低。而在管線方面,原因更為簡單,4000多公里的距離,以及年輸氣量規模還不夠大,所以平均成本偏高。一位專家介紹說,對管線項目的經濟可行性評價——即定價的模式,根據位于日本的亞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的研究報告,國際上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成本加成法”,另一種是“凈倒算法”。 成本加成法,指天然氣的基價通過整條鏈發生的成本總額進行計算,包括天然氣井口價格、生產成本、輸送成本、稅收等。“先要把上游的出廠成本、管線的成本、天然氣輸配氣公司的最低管理成本算出來,然后給你一個合理的利潤率。” 而凈倒算法“是按市場能夠負擔多少的價格,然后倒過來推算生產、運輸和配送三個環節中應該是多少”。這位專家指出,這一方法顯然是市場經濟的,而這一方法針對天然氣而言更顯重要。因為天然氣類似于電,不易靜態儲存。因此必須先為氣找好“出路”,再來考慮生產——這是需求拉動型,即先有了市場需求,再考慮如何鋪設管道,以及找氣、開氣,這便是凈倒算法在全球得以流行的原因。 剖析中國的西氣東輸,不難發現,它基本屬于成本加成法:國家先無償地投入,修好管線,將氣送上門,然后根據成本算出價格,其價格的基礎便是西氣東輸的各方都有利可圖。 據這位專家介紹,“目前提出來的方案是將兩種模式綜合考慮,因為國家已經修了管線了。采取的是過渡時期的混合方法。” 西氣東輸基本上還屬于計劃經濟的產物,其是通過政府的有形之手誕生的。但是,對于天然氣終端用戶而言,它們所面臨的卻是市場經濟中的用戶。 但是,西氣東輸項目的各方是否獲得了高回報?對此,本報記者作了深入調查后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10月30日,本報記者在清華大學專訪了英國石油集團CEO約翰·布朗,他在回答2001年“為何要退出西氣東輸工程合資方的競標”時,坦率地指出,“因為這一個項目不是純粹生意,這不光是錢的問題,我們是一個大公司,可以帶來很多的資金。我們對這個項目進行了研究,像BP這樣的一個私營企業投資進入的話,卻不一定能帶來資本的增值”。 而布銘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西氣”價格之所以高企不下,原因之一是財務結構不合理:“項目的折舊期限越長,它的成本就會越低。國際上類似的項目,一般運作周期在50-60年是比較正常的。但西氣東輸的折舊期限預定的是15年,如果是30年的話,每年的折舊成本就會低很多。” 而據石家莊燃氣集團總經理高文亮透露,西氣東輸的“井口價的管理成本要達到60%左右”。 “無形之手”調配西氣? 張抗說,天然氣作為能源和化工原料,在市場上的主要競爭者是煤炭。一般認為同熱值的天然氣比煤炭價格高1倍左右時,天然氣仍有競爭力。但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平均同熱值天然氣為煤價的4倍左右。 國外通行推廣天然氣的做法是以加收煤炭的環保等費用等以傾斜于天然氣。在上海以及長三角等西氣主要市場,有關部門已提出,率先開始對煤炭、石油等在征收排污費的基礎上,再征環境稅,以鼓勵企業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 為此,不久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范繼祥對外界透露,他們目前正受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環保局委托,擬訂一個加上環保稅(或費)后的電價新方案,以鼓勵電力企業使用清潔能源,同時確保競價上網之后清潔電力的競爭力。這一全國性方案估計明年即可出臺。 但是,有關專家再次指出,根據APERC的報告,國際通用的“凈倒算法”,是將價格凈倒算值定義為:將所有替代燃料經過利用效率和環保成本換算后,用戶可獲得的最便宜的替代燃料交付價格。一旦預測出價格凈倒算值,再減去輸送和生產成本就可確定天然氣的井口價格。 所以,有人認為,“再征環境稅”等等做法,依然是在保護成本加成法的框架下進行的,這一做法是在犧牲燃料用戶的利益的基礎上,保護了西氣東輸工程各方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