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治不良貸款頑疾 專家認為制度缺陷是根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04日 15:25 中國經濟時報 | ||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有關負責人10月31日宣布,銀監會近日已要求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從五個方面入手,繼續努力降低不良貸款:加大呆賬核銷和不良資產清收力度;控制不良貸款反彈;嚴格控制新增貸款質量,正確評估借款人還款能力,根據風險狀況適當調整信貸結構;對發生不良貸款的重點行業、重點地區要制定專門的清收核銷計劃;積極探索新的不良貸款處置方式。 金融專家評述,此舉意味著銀監會先從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入手,將再次強攻銀行不良貸款這個頑疾。 銀監會視化解不良貸款為工作重點 早在中國銀監會成立伊始,主席劉明康就明確表示銀監會鼓勵、支持、促進銀行繼續降低不良貸款比例,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據官方的統計,截至2003年6月底,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雖減少了934億元,下降了3.51個百分點,但不良貸款余額尚有2.54萬億元,仍占全部貸款的19.6%,其中: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占比為22.19%,政策性銀行占比為18.61%,股份制商業銀行占比為9.34%。 而按照中國銀監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境內機構截至9月末五級分類不良貸款率比年初下降4.83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減少888.76億元。 不良貸款降比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今年以來有些商業銀行靠多發放貸款以降低不良貸款占比,帶有稀釋的因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專家說,按照當初央行的要求,在入世后的幾年內要力爭把不良貸款比例降低到10%以下,現在看來這項任務還甚為艱巨。 不良貸款頑疾是表象制度缺陷是根本原因 中國農業銀行研究部兼體改辦公室原主任鄭良芳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了金融機構產生不良貸款的一些現象及原因: 金融機構之間盲目無序競爭,爭先恐后向“知名企業”——所謂優良客戶貸款,致使“知名企業”優良客戶多頭開戶、多頭貸款,其存款隨時搬家。一些銀行對優良客戶又不敢去嚴格管理、嚴格審查其經營財務狀況,生怕它跑了。結果一些大企業集團因經營不善倒閉,導致大量貸款變成呆帳。“藍田股份”即是一個典型案例,曾有十家金融機構爭相為其貸款。 商業銀行偏好中長期基礎設施貸款,敢于為其貸款,以為其貸款風險小。但而今來看,銀行對基礎設施的中長期貸款存在很大風險。最近幾年建的38個支線機場,其中37個已累計虧損達15.7億元。以四川綿陽機場為例,地方和國債投資4億多元,銀行貸款達3億多元,機場不僅經營虧損,還有2億多元機場設備閑置在那里。一些地方建成的高速公路也有虧損現象。 一些金融機構仍存在重貸款營銷輕貸款管理,配備的前臺客戶營銷人員多、貸后管理人員少,貸后管理工作薄弱、貸后管理責任制不落實,未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造成新的不良貸款。 信貸項目可行性評估難。一些企業慣于造假賬,難以掌握其真實的歷史數據,銀行與企業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影響貸款決策的準確性。有時銀行剛剛對企業發放了貸款,企業就重組,或產業政策發生了變化,導致貸款發生風險。 傳統的經濟體制導致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必然增加的因素仍然存在。目前,我國經濟體制還是政府主導型,從今年出現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動因來看,仍是政府主導帶來的又一輪過熱。 自十六大以來,各級地方政府為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作為首要任務,目前,“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高新技術開發區”、“軟件園”、“主題公園”遍地開花,不論南方北方還是中西部地區都以建高樓大廈、廣場噴泉為榮,地鐵熱、公路熱、機場熱、汽車熱、房地產熱難以降溫,工業“五小”又有抬頭之勢。在政府主導下,各地都要大干快上奔小康,導致信貸過快過猛增長。 鄭良芳說,2003年上半年貸款猛增17863億元,已接近2002年全年增加貸款18475億元。這種形式的貸款額迅速增長肯定會有風險,會助長重復建設、盲目發展,結果會給金融機構造成大量不良貸款,這是有前車之鑒的。 一些金融專家認為,金融機構內部信貸決策管理人員的道德風險,也是導致銀行發生貸款風險的重要原因。綜觀一些巨額貸款損失案件,必有銀行內部人員的里應外合,這表明有些銀行的內控機制存有缺陷和漏洞。(文/楊明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