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監管收緊 農信社200億資金無奈帶血離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01日 16:30 《財經時報》 | ||
上交所知情人士透露,富友證券被交易所凍結的39億元國債回購余額,其資金的融出方正是上海的某家農村信用社,由此,農信社資金安全問題引起監管部門的嚴密關注 本報記者魏璇 “為了趕時間,我甚至在交易所全價債券跌破100元的時候拋了手里的券。沒辦法—— 9月底,中國銀監會辦公廳、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農信社立即清查在證券交易所的投資狀況,并限期將資金抽回。“通知”涉及的主要是農信社在交易所債市的投資。很多農信社資金運營部負責人和朱軍一樣,度過了不安的兩個月。 早在2001年,央行曾在一份《關于加強農村信用社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亦稱396號文件)中明確規定,農村信用社投資債券不允許在交易所市場交易,但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清查時間表,此事便不了而了之。 時隔一年,接任農信社監管之職的銀監會舊事重提,并給定截至日期為2003年12月31日;“通知”的措辭也更加嚴厲。 來自銀監會的消息稱,至少有200億元的農信社資金在交易所市場從事國債交易,包括回購、協議融券等。另有業內估計數額可能達到400億元。 禍起富友 “一個多月來,交易所國債市場價格一路走跌,一度出現全價100元的債券跌破面值的情況。這里固然有央行提高準備金率、市場資金吃緊的因素,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信社資金大規模退出,一些農信社不計成本地拋售。”一位在銀行間和交易所都有席位的機構負責人說。 有人估計,迄今至少有50%的農信社資金已撤出交易所國債市場,并有數十億元規模的跨市場債券完成了由交易所向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轉托管。 實際上,從8月底起,已經有農信社開始撤離交易所國債市場。某農信社投資部門負責人透露,富友證券在上交所回購業務出事之后,立刻有消息靈通的農信社開始在交易所拋售國債,并將所持跨市債券品種轉移到銀行間債市。 今年5月,富友證券違規問題曝光,這家公司近年來通過代客理財,籌集了大量閑置于社會的債券。他們通過債券回購交易融入資金,再用這筆資金去炒股票乃至流向房地產開發。 “當時富友證券出現清償危機的39億回購業務中,有至少14億資金(另說全部39億元資金)是從上海某農信社流出的。那時,在交易所有業務的農信社幾乎人人自危,手腳快的就已開始撤離。”朱軍告訴《財經時報》。 據上交所一位曾參與“富友事件”調查的人士透露,上海某農信社與富友有關聯的資金規模不下100億元人民幣,并大部分都被富友的股東通過種種渠道挪用了。 上交所知情人士透露,富友證券事發后,僅被交易所凍結的國債回購余額即達39億元。由此,農信社資金安全問題引起監管部門的嚴密關注。 銀監會緊急通知 在清查富友事件所涉農信社資金問題的同時,中國銀監會9月底以“急件”的形式向各地銀監辦下發了加強監管的“通知”,由各地銀監辦向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傳達。 此次“通知”與央行2001年的“通知”精神一脈相承,要求“充分認識債券投資的風險,嚴格執行各項債券投資管理規定”;農信社“在確保支農資金需要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用于債券投資”,并且嚴格控制債券投資品種,除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以及經中央有關部門批準公開發行的國家重點建設企業債券,一律不得購買其他債券。 銀監會特別提出“嚴禁農信社在證券交易所進行回購和現券交易”;“嚴禁以協議國債、融券、虛假債券回購、虛假代保管和購買股票等形式進行投資”;“嚴禁以任何變相方式與證券公司或其他機構合作進行債券投資業務”。 銀監會并要求各農信社認真貫徹央行早在1997年發布實施的《關于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票市場的通知》精神。但是,那份“通知”只針對商業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對當時的城市合作銀行以及農信社都沒有明確做出規范。1998年以后,原來的城市合作銀行陸續改名為城市商業銀行,央行又發出通知要求城市商業銀行撤出交易所市場。這等于在央行396號文件之前,監管部門并沒有專門對農信社資金在交易所的投資做出明確規定。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除了個別在交易所擁有“特殊席位”的農信社,大部分農信社都是通過券商在交易所交易的。而農信社也是券商追逐的目標。他們通常與券商簽訂“委托理財”和“代保管”協議,把手中債券交給券商運作。也有不少農信社直接向券商以回購的名義放出資金,把手中資金融出;券商利用這部分資金再購買債券繼續進行回購交易,從而擴大資金規模。這就是銀監會所指的“虛假債券回購”。 2002年,上海交所各類證券成交總額48527.72億元,其中國債成交30800.02億元,占證券成交總額的63.47%;國債成交中,現貨交易僅6380.83億元,回購交易達24419.19億元,占交易所證券成交總額的50%。如此高比例的回購交易,一旦某個券商資金出事,很可能導致交易所市場連鎖反應。 “富友事件”便是一個例證。富友證券將資金挪作他用并發生資金鏈斷裂后,交易所不得不強行平倉,把富友做回購抵押在交易所的債券拍賣以彌補部分虧空。 撤出不易 雖然中國銀監會的態度很堅決,但業內人士分析,農信社資金要完全撤離交易所并非易事。因為大多數農信社都和券商簽訂了委托理財協議,期限最短也是半年,通常都是一年。券商的現狀是普遍資金不足,而以往每次協議到期時,券商都會和農信社續簽,以維持資金流。 銀監會文件一出,農信社自然急于撤離交易所,但券商很難立刻籌措到大規模資金還給農信社。對此,銀監會也不得不在時間上向農信社讓步。某券商直言不諱道:“農信社碰到負責的券商還好,會盡量把錢還給他們,大家還是朋友;碰到不夠負責任或財務狀況已經很差的,即使還不上錢也沒辦法。”況且券商已經與農信社有協議在先,“協議是有法律效力的,除非到期不得不還。” 不過,農信社抽身交易所,的確給交易所債市帶來震動。除了他們在規定期限拋出銀監會禁止持有的在交易所國債市場發行的債券,不少券商為了還錢,也不得不大量拋出債券。 “為了趕時間,我們可以說是不計成本地拋售了。”朱軍說。 另外,一些農信社提前得到了“內部消息”。在央行前兩周公開市場操作買斷現券前,有部分農信社在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提前買進即將被央行買斷的債券,再通過與雙邊報價商的“關系”,以相對較高的價格賣出這些債券,獲得了一定差價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