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明示“注資銀行” 四大行胃口8000億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01日 10:5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韓瑞蕓北京報道 玄機在會外。 10月27日,二十國集團第五次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在墨西哥莫雷利亞市閉幕。 會后,與會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周明確指出,中國下決心改革金融體系,降低不良資產,增加對銀行的注資,為中國金融體系適應市場經濟下的全球化做準備。 這是周小川任央行行長以來,首次對銀行注資問題公開發表意見。 在此之前,全世界都在側耳傾聽另一個聲音——人民幣匯率。針對這一點,周小川表示,中國將在合理、均衡的基礎上,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同時將有選擇地逐步開放對資本項目的某些管制,最終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 但一語之間,風云際會。“增加對銀行的注資”,看似不經意間的短短8個字,卻帶出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是否通過增加注資以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曾是困擾中國金融業多時的一個兩難問題。周小川這一席話不僅言明了政府心跡,同時也結束了專家學者長達3年的唇槍舌劍。 四大行的注資需求 為進一步解讀周小川的講話用意,記者致電央行新聞處,但有關人士沒有給予答復。 另據了解,國務院有關部門從未停止過對注資國有銀行的可能性研究,而今年更顯緊迫:一方面,年初以來,部分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提交上市方案,這些方案基本上都繞不開資本金的問題;另一方面,修改中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各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 為此,今年年中,國務院有關部門曾要求四大國有銀行分別上報希望政府援助的金額。有知情人透露,最終上報的統計結果為8000億元左右。據悉,有關部門目前正在研究向四大行補充資本金的具體方案,但8000億僅僅是四大行的單方面意向,并不代表有關部門是否準備提供如此數額的援助計劃。 這一消息未能從四大國有銀行方面得到證實,財政部的相關人士也未發表評論。與國內銀行資本金相關的另一件事情是,今年8月,中國銀監會在向巴塞爾管委會提交有關新資本協議第三稿的意見時,曾明確表示,中國將推遲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并將出臺自己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一個月后,巴塞爾管委會主席卡如納表示,“對中國的態度表示歡迎”,并稱,這個決定充分考慮了目前中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相對偏低,并且正在進行現代化改革的實際。 銀監會與巴塞爾管委會的上述態度,無疑令國內銀行界感到寬心。但有某股份制銀行高層管理人士表示,此舉完全是政府部門的無奈之舉,因為四大行的資本充足率與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要求相差甚遠。 “資本金補充是個難點。上次我們已經補充了2700億,現在工農中建的資本金又不夠了。因為它的資產增加得很快,每年資產增加10000億,按道理講就應該補充800億。但沒這個錢。”今年年初,時任央行研究局局長、現任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謝平在北京大學的講話,也折射出銀行界面臨的嚴峻現實。 謝平提到的已經補充的2700億元,是指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于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使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8%,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接近8%。 然時至今日,同樣的需求再次出現。 在年初的講話中,謝平說,“1998年四大銀行向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14000億(不良資產)之后,目前剩下的大概17000億到底剝不剝離仍在爭議。如果選擇剝離,國家承擔不起;要由工農中建自己消化,那就還得8到10年才能達到上市的要求。” 不過,謝平也認為,如果實行“再剝離”的話,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就可以盡快上市。上市以后政府賣掉部分股份,把現金拿回以抵消不良資產。只是,這種做法無法確定股份能賣多少錢。 誰先試點上市 從謝平的講話中不難看出,監管層當時有意向讓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作為試點先上市。今年9月,參與某國有銀行審計的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高管也向記者表明了這種傾向。 他透露,考慮到政策性剝離的不利因素,監管層希望用一種新的方法使中行和建行擺脫不良資產的困擾。那就是,在銀行內部新成立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將銀行現有的不良資產包袱交給后者。當然,為了制造一個相對干凈的“殼”,這家資產管理公司將不參與將來銀行上市及此前的準備工作。 進入10月份,有關國有銀行上市的另一種說法從有關監管部門傳出。在新“版本”中,銀行試點上市的主角換成了工商銀行與建設銀行。不過,許多金融專家皆認為,工行的盤子太大,以之為試點可能進一步增大上市難度,上市后對資本市場的承受能力也是一種考驗。相比之下,中行規模適中,體制也稍顯靈活。 以上兩種版本有一個共同點——建行率先試點上市似乎是無庸置疑的。據悉,該行的上市籌備工作正在馬不停蹄地進行,3年后在國內A股上市的目標也似乎前景樂觀。 有分析人士指出,試點上市的說法,與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也不謀而合。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而在此之前,股份制改革幾乎是每一家銀行的“必修課”。 但無論選擇誰作為試點,都不得不直面資本金問題。 稍早前,標準普爾公司在一份名為《中國銀行業2003~2004年度展望》的報告中指出,由于中國國有銀行在短期內難以單憑自身力量降低不良貸款比率,巨額壞賬已經使國有銀行在理論上資不抵債,并且阻礙了中國政府對它們的股份制改造。因此,“中國銀行體系要想恢復健康運行,就必須獲得新的資本金”。 然而這筆巨資從何而來?10月28日,在北京的“2003國際金融論壇”上,記者向財政部副部長李勇提問:財政部是否會通過發債為四大行上市補充資本金?李勇當時表示,財政部發債與補充四大行資本金沒有多大關系。同樣在該論壇上,李勇指出,我國政府的顯性債務與隱性債務之和不到GDP的60%,而國際上這個數字通常為60%,因此我國完全有能力支持目前金融改革的全面開展。 資本充足率不實? 標準普爾建議的政府援助金額,遠高于四大行自己提出的8000億人民幣,一中一外的差距原因何在? 從《中國銀行業2003~2004年度展望》可以看出,標準普爾作出此種估計的部分原因,是出于國際金融界對中國銀行業已公布的不良資產率尚存疑慮。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四大行的平均不良貸款比率已降至24.1%。但標準普爾的報告仍然認為,統計數據可能低估了中國銀行業壞賬問題的嚴峻形勢。標普的理由是,中國銀行業主要靠各分行信貸業務員的主觀估計來確定不良貸款比率,因此不能排除數據有低估之嫌。 無獨有偶。就在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亦有驚人之論,他認為,我國銀行尤其是四大行已經公布的資本充足率數據有“不實”之嫌。不過他同時強調,“不實”并非“虛假”,而是由于統計口徑的差異導致的偏差。 夏斌認為,衡量一個銀行的資產質量,不能僅看不良貸款比例,還要關注其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情況;而測量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又得真正按照國際審慎監管原則辦事。 他解釋說,簡而言之,核心資本充足率就是銀行的核心資本除以風險資產。從銀行財務報表看,核心資本包括股本金、股本溢價、留存和未分配利潤。這個指標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銀行最基礎的清償能力,是銀行的私人成本。 而所謂資本充足率,則是核心資本與附屬資本之和除以風險資產。附屬資本包括撥備的損失準備金、銀行發行的長期次級債務和資產重估儲備等內容。這項指標的高低,反映了一家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 “計算資本充足率時同樣要看到,一是資本中是否扣除非信貸資產的實際資產損失,二是按照謹慎經營的原則,還應衡量應撥備的壞賬準備金是否按一定比例都已撥備,即要看撥備覆蓋率狀況。”他提到了中銀香港在香港上市時的例子,當時中銀香港的資本充足率為8%,不良貸款率11%,都是在按香港金管局的要求撥備后的結果。夏斌認為,在兩家銀行不良貸款率相當的情況下,“壞帳準備金撥備多少,撥備覆蓋率高低,反映的是完全不同的抵御風險的能力”。 夏斌指出,我國有不少銀行在計算、預測銀行資產質量和經營狀況時,未能按照上述要求,完全、徹底地貫徹審慎經營、審慎監管的原則,而是在簡單套用1988年巴塞爾協議的計算公式,沒有將事實上已經損失掉的、沒有計提準備的不良貸款和非信貸損失從資本計算中扣除。因此,有些銀行公布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數據,并不能真實反映其風險狀況和風險承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