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走在京滬之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0月27日 09:01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寒煙 林木 北京報道 中關村魅力難消 10月16日,日本NTT DoCoMo與位于中關村的融科資訊中心正式簽定租賃合同,在融科資訊中心建立其專注4G的技術研究中心,這是繼美國硅谷和德國慕尼黑之后,NTT DoCoMo建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貴林稱,目前,已知入駐或者確認進入中關村科技園的外資企業已有1500多家,世界500強中的54家,包括微軟、諾基亞、西門子、松下等公司都在中關村建立了辦公室,設有分支機構。 “中關村的核心地帶內不僅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還云集著中科院等重要研究單位,大量高素質的人才能滿足企業研發的需求,這是中關村核心競爭力所在。”張貴林表示。 實際上,中關村園區吸引一流企業憑借的不僅僅是單一的人才優勢,“政府創造環境吸引更多企業入園”的措施還包括,中關村園區是享受國家給予優惠政策的科技中心,入園企業也將因此獲得在其他地區沒有的優越條件。 上周,已在融科資訊中心設立了北京辦公室的美國益華電腦宣布,其與中關村軟件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3000萬美元建立的中關村益華軟件學院成立。益華軟件學院并不像其他公司那樣,在寫字樓里租一層樓做研究,而是在中關村科技園的昌平園區建了自己的校舍。北京市副市長范伯元評價軟件學院推動了“中關村作為北京市IT中心的建設步伐”。由此,無論是從市一級管理層還是從中關村執行層來看,都明確了中關村作為“科技中心”的定位。 張貴林對此表示認同。他說:“中關村園區與作為北京市商務中心區的CBD是不一樣的。企業可以把它的行政辦公室設在各種商業配套設施比較完善的CBD,但中關村作為技術中心的地位使它們毫不遲疑地把研發中心選在了中關村。”當然,中關村也要有自己的中央商務區。張貴林表示,目前正在大力發展中關村西區,建設與之配套的金融、貿易中心,吸引那些新興的高科技企業把總部選在這里。 無論如何,中關村吸引企業的主要還是其豐富的人力資源,就連新辦公室選在他處的微軟(中國)也保留了在中關村的研究中心。同樣,DoCoMo預計投資530萬美元的研發中心選擇了融科資訊中心,而其北京辦公室較早的時候就安在了北京的CBD核心——國貿寫字樓。 北京CBD管委會的目標是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世界500強企業在商務中心區內設立管理總部,使商務中心區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經濟運行控制中樞之一。這意味著北京將在吸引跨國公司方面與上海全面展開競爭。 與上海試比高 辦公空間不大的企業總部可創造數億元的營業額、數千萬元的利潤、上千萬元稅收,京滬“總部”之爭由此而起。在更大的范圍,“總部經濟”正成為新加坡、香港、上海及北京等眾多地區不遺余力追求的新經濟形態。 據商務部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7月底,北京設立地區總部的跨國公司為24家,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的跨國公司達41家。北京在吸引跨國公司總部方面似乎略遜一籌。 不久前,一份由北京市金融工委起草的報告已經成形,其主旨在于吸引各路金融企業來京落戶。據悉,報告內容涉及給予來京的金融企業提供多項不輸于上海的優惠政策。此舉進一步展示了北京意欲與上海一爭高下的決心。 年初,飛利浦中國區總裁張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提到,一個地區要成為區域性總部,取決于當地的流動性有多高,包括人力、物流和財流。對此,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弘認為,一個地區若將北京和上海的優勢加起來,就具備了成為區域性總部的最好條件。但就現狀看,北京與上海在這三個方面各有優勢。 上海在金融方面條件明顯優于北京。雖然北京是國家政策發源地和全國大多數銀行的總部所在地,但上海擁有著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黃金交易所三大金融市場。據悉,全國最早的10家基金管理公司,曾有8家將總部選擇在北京,但卻都相繼遷到了上海和深圳,如今北京只剩下了一家。2001年,還出現了四大基金管理公司集體搬離北京的現象。目前,工行票據部、中行數據信息中心、建行信用卡部、華夏銀行信用卡部也都已經搬遷到上海。 張告訴記者,飛利浦之所以將中國區總部放在上海,是因為上海交通便利且飛利浦的營運大部分放在華東和華南。趙弘分析指出,上海具有支持總部經濟發展的交通運輸網絡設施,有全國第一大港——上海港,而北京只能通過天津港做航運基地;上海是我國惟一同時擁有虹橋和浦東兩大機場的城市,北京只有首都國際機場。 根據中國交通部最新公布的數據,從年初到今年九月,在貨物吞吐量上,上海港是天津港的近一倍,二者分別是22979萬噸和12170萬噸;在集裝箱吞吐量上,上海港是天津港的三至四倍,二者分別是820萬TUE和224萬TUE。在航空運輸方面,上海虹橋機場共有66個機位,通航的國際和地區城市40個,國內城市61個;浦東國際機場有76個機位,覆蓋32個國際城市,52個國內城市。 趙弘表示,“企業的資源是分層次的,一個大企業的發展需要兩個層面的資源,一個是稀缺的戰略層面的資源,比如高級營銷售人才、資本運作人才、信息;二是常規資源,如土地、水、藍領工人。北京與上海都是戰略資源密集地。” 不同的是,上海與江浙形成的長三角經濟具有群聚效應,企業的配套成本低。像飛利浦、理光、通用等跨國公司都將中國區總部放在上海,同時將生產中心放在江浙一帶。這種交通的便利既方便跨國公司對分廠的管理,同時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而北京所處的環渤海經濟圈不一樣,北京和天津、河北之間是一種企業競爭的關系,這使得區域之間很難進行合作。 當然,北京也有自已的優勢。趙弘指出,北京首先具有技術優勢,科技資源豐富,研發人員充裕。根據最近完成的北京研發(R&D)資源清查資料,2000年首都地區有高校61所,其中重點高校23所,占全國重點高校的1/4;北京高校中有500個博士培養點,博士培養規模占全國的1/3;有1081個碩士培養點,碩士生規模占全國的1/5。截至2002年8月,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中,北京位居第一,共有49家,而居次席的上海僅有15家。這也反映出北京在人才方面的巨大優勢是上海一時難以企及的。 其次,北京作為首都,政府的公共資源非常豐富。趙弘說:“很多企業看好了這種政府的公共資源。”對此,飛利浦總裁張表示認同。他認為,北京更多的時候可以承擔一個政府關系點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