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預警商行危險偏好:貸大、貸長、貸壟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0月22日 07:3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杜艷 上海報道 今秋,對于各商業銀行來說不啻為一種考驗。各地銀監局在尚未掛牌之際,就組織起檢查隊伍兵臨各家銀行。而大檢查的結果無疑是業內最關注的焦點。 雖然尚無書面的檢查報告,但檢查當中發現的問題已在商業銀行內部有所反饋。 “現在銀行的貸款集中度非常高,這種高集中隱含的金融風險不可小覷,必須引起重視。”上海銀監局某處長在檢查某股份制銀行時,當場指出。而同樣的問題亦存在于該銀監局對四大行的檢查當中。“貸款集中是一個普遍的問題。”這位處長說。 貸款高度集中醞釀金融風險,成為此次商業銀行大檢查中第一個浮出水面的弊病。“貸大、貸長、貸壟斷” 據了解,此次查實的貸款集中問題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貸“大”,貸款向大企業、大城市、大項目(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市政及房地產項目)集中;二是貸“長”,就是貸款由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向中長期貸款集中;三是貸“壟斷”,指貸給壟斷行業,主要包括“兩路”(公路、鐵路)與“兩電”(電力、電信)。 而多家銀行的信貸資金逐鹿少數大企業,必然導致銀行風險的集中。一組來自上海銀監局的統計數據可以作最直觀的佐證:截至2002年年底,上海貸款超億元的客戶為1300多家,擁有近6000億元的貸款額——占整個貸款企業數量5%的大企業,貸走了當地超過60%的貸款。另有數據表明:上海貸款前100名企業的貸款總量約為2500億元,占全市貸款余額的比重超過25%。 另有寧波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貸款余額在5000萬元以上,并在3家以上銀行發生貸款的企業一共有309家,發生8519筆,金額670億元。而同期寧波市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676億元,注冊登記的企業數量近9萬家。兩相對比,占寧波企業總數0.3%的企業,擁有了貸款總額的近40%。 在貸款集中的背后,監管層發現,銀行對貸款的投向亦表現出明顯的偏好。 “現在效益好的行業不多,銀行可選擇的投資渠道越來越狹窄了。”某國有銀行支行行長感嘆道,“所剩無幾的投向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市政項目和房地產業,而這些都主要以中長期貸款為主。” 根據《2003年上半年上海金融形式分析報告》的數據,截止到今年6月末,新增貸款余額中,政府支持性貸款占比接近28%,房地產貸款占比約為17%。同期,上海市中資金融機構人民幣中長期貸款中,基建貸款和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仍為帶動貸款增長的主要因素,分別比年初增加151.38億元和276.39億元。 貸款投向的集中,直接導致了信貸風險的進一步加劇。集中風險 “貸款的集中,就像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不符合商業銀行風險分散的經營原則。”上海監管局某人士認為。 他說,“現在貸款往往都集中在某些大客戶身上,一旦這些大客戶出現資金鏈斷裂,那么不出問題則已,一出問題就是大問題”。 而與此同時,追捧大客戶的風氣,已經導致某些商業銀行對大客戶資信的審核和貸后的監管變得日益疏忽。手里資金“過度寬裕”的某些大客戶,也出現了盲目投資、濫用貸款甚至違規挪用的問題。 “1996~1998年間,日本和韓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上海濟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平座表示。 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副總裁汪潮涌于今年指出,中國銀行業80%的貸款集中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及房地產開發等業務,對于這一類風險較高的大額長期項目,美國更多地通過債券市場來融資。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房地產業仍然高度依賴貸款資金。《2003年上半年上海金融形式分析》表明:1~6月,上海中資金融機構新增商業性、委托性房地產貸款額與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的比率為116.1%,比去年同期提高37.8個百分點,其中,新增房地產企業貸款額占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的52.9%。1~5月,新增商業性、委托性房地產貸款額占全市房地產建設到位資金的比例更是高達84.2%。 “商業銀行現在所投資的一些行業雖然是效益不錯的,但如果投資過剩,就會造成產品積壓,影響到還貸。”華東師范大學遠東國際金融學院院長潘英麗說,上世紀90年代電視機生產線的投資過剩就是一例,而近幾年來投入大量信貸的汽車和鋼鐵產業,也有可能在近年內誘發相應風險。 銀行的貸款集中所帶來的隱性危機還遠不止于此。“由于貸款的盲目支持,還可能引發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例如導致地方的重復建設、產業結構失衡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潘英麗說。內外監管 潘英麗還強調,單個銀行在加強風險管理的同時,必須由監管層就宏觀的風險進行調控。 按照《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對同一借款人的貸款余額與其資本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15%。“可能每個銀行都在遵守貸款的標準,但是如果所有的銀行都向趨同的客戶和行業大量授信,那么同樣會引發巨大的貸款風險。”潘英麗表示。 對于宏觀風險調控,上海監管局某人士稱:“以前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主要是一種合規性的監管,而現在銀監會將以風險監管為核心。”不過,“現在商業銀行是市場運作,不太好加以過多的硬性規定”。他還指出,貸款集中風險也是中央銀行進行風險控制的主要方面。 相較于外部監管,貸款集中問題更應該從商業銀行內部加以解決。 對此,美國風險測度集團(Risk Metrics Group)新加坡代表處發言人郭嘉輝告訴記者:“國際上,銀行通常分三步控制貸款集中風險。”首先,確定該企業的信用風險評級;然后,測評這家企業的表現在同行業企業中的位置;最后,通過評級的轉移模型(Transition Metrics,即一年后,這家公司評級變化的可能性)來判斷該企業的未來風險。 郭認為,目前中國金融機構在控制貸款集中風險上有兩處難點:一是企業的信用風險難以查詢,二是評級轉移模型沒有公司提供,國外銀行往往從穆迪、標準普爾等專業評級公司獲取。由于這兩部分信息不到位,貸款集中問題很難準確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