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向流通股股東“伸手” 股份銀行缺錢暴露問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9月19日 08:29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張煒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股份制商業銀行缺錢的新聞接踵而來。一則消息稱,“為了幫助股份制商業銀行度過目前的資金短缺難關,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停止向其他金融機構拆出資金,轉而向資金緊張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定向拆出資金。”另一家媒體則報道,招商銀行2003年中期業績交流會發生沖突,基金經理們向招商銀行管理層及中金公司拋出《堅決反對股權割 浦發銀行今年1月剛剛增發3億股募集25.35億元,民生銀行于3月發行了40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券,招商銀行又于上月提出發行不超過100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浦發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都是上市時間不長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其中,招商銀行于2002年4月才上市。這些盈利能力不錯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何如此“捉襟見肘”,讓投資者感到十分困惑,甚至不滿。 此次招商銀行提出轉債發行,便遭“不顧流通股東利益,惡意圈錢”的指責。有基金經理稱:“上市公司熱衷于從流通股股東身上圈錢而不思為股東創造價值,增發猛如虎被部分制止后,現在開始流行轉債猛如虎,而招商銀行100億融資計劃就是上市公司圈錢的登峰造極之作!上市伊始不思回報股東,反而在圈錢上惟恐落于人后。” 實際上,股份制商業銀行上市后急于再融資,并非單純的“圈錢”,而是暴露了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不合理的問題。上市后的銀行急于再融資,實在也是無奈之舉。銀行上市不同于普通工商企業上市,其募股資金主要用于充實資本金。對于資本充實率,巴塞爾協議和央行都有明確的指標要求,不能低于8%,西方商業銀行還將資本充足率達到12%以上作為理想目標。 浦發銀行在當初上市時曾道出一番“苦經”:“根據資本充實率指標管理的有關規定,商業銀行自有資本的多少直接決定商業銀行經營總資產的大小,而商業銀行經營總資產的大小又是決定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在目前央行對商業銀行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政策下,商業銀行利潤增長的來源主要靠經營總規模的擴張,也就是說資本金數量越多,資本充實率就越高,資產規模就允許進一步的擴張,從而商業銀行利潤增長的可能幅度就越高。”浦發銀行1998年底的資本充實率僅為8.65%,依靠上市募集35.55億元,使1999年底的資本充實率迅速提高到18.3%。但隨后的經營規模擴張,使資本充實率重新節節“衰退”。2000年底和2001年底分別為13.5%、11.27%,2002年底降至8.54%,比上市前的1998年度還要低。 浦發銀行的“煩惱”,同樣出現在其它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中。2001年上半年、2002年上半年及2003年上半年,民生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依次為12.7%、8.54%、7.11%。今年上半年,民生銀行貸款增長速度接近全年預計的增長水平,半年貸款增長達22.9%。但在此驕人“戰績”的背后,受監管層認可標準不確定的影響,上半年發行的40億可轉債暫時無法直接用于補充資本金,目前的資本金充足率低于監管要求8%的水平,直接制約下半年各項業務特別是貸款業務的開展。對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要么資產經營規模止步不前,要么再向流通股股東“伸手”。 而流通股股東一邊,不愿意面對上市銀行的“伸手”。銀行經營規模的擴張,并沒有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短期回報。浦發銀行上市以來實施過三次分紅,流通股股東得到的股利回報遠低于其付出。再說流通股股東謀求的資本利得,年初雖掀起過銀行股投資熱,可如今差不多重新回到了起點。銀行股畢竟是很難與短線炒作有緣的藍籌股,短期籌資節奏與短期股利回報出現矛盾,部分投資者必然有意見。招商銀行提出不超過100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券的發行計劃,導致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間的矛盾,這不足為怪。 矛盾暴露出國內商業銀行過于依賴存貸款業務的問題,一方面說明部分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與資產規模的擴張潛在“脫節”。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主業的競爭仍屬粗放型,存貸業務市場占有率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網點和資本規模的擴張。另一方面反映出盈利模式單一,尤其是中間業務開拓不理想。 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在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基礎上,利用技術、信息、機構網絡、資金和信譽等方面的優勢,不運用或較少運用銀行的資財,以中間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戶辦理收付、咨詢、代理、擔保、租賃及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一定費用的經營活動。美國、日本、英國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國花旗銀行收入的80%來自于中間業務。而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極其薄弱。從民生銀行半年報看,該行中間業務收入不盡如人意,收入增長速度不夠快,資產流動性也有所減弱,盈利主要還是靠利息業務收入和投資收益。 相比之下,國外商業銀行盈利所依賴的中間業務,不運用或較少運用銀行自己的資金,很少受到資本充足率下降的“束縛”。國內商業銀行目前依賴的存貸款業務,隨著我國歷年多次降息,其利潤率并不可觀。而中間業務的發展,可為銀行帶來大量手續費收入和傭金收入,還可增加銀行的資產,其收益率大為提高。在這方面,國內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明顯偏弱。南京愛立信倒戈外資銀行事件中所暴露出的中資銀行薄弱環節,就發生在中間業務中。由商業銀行代客戶收取應收賬款,并向客戶提供資金融通,是國外商業銀行經常開展的中間業務,而在國內只有少數中資銀行極其謹慎地辦理。 股份制商業銀行遭遇資金短缺難關,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壓力趨大,投資者應該注意銀行漂亮業績背后的隱憂。中國銀行業入世只有五年“緩沖期”,若再不調整盈利結構,其業績和成長性將難以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