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正在發生的一切令人印象深刻。隨著政策壁壘逐步消除,民間資本得以按成本-效益原則自由流動,得益的將不僅僅是民營經濟,中國經濟整體將受益無窮
□本報記者余力
在浙江蕭山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當地的一家鄉鎮企業,生產的產品暢銷東南亞市場
。為擴大生產,廠里決定投資30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從1990年代初期起,這一項目向蕭山縣、杭州市、浙江省三級計劃部門報批,前后跨三個“五年計劃”,歷時8年。項目建成后,市場已滄海桑田,“沒有生產過一天,沒有出過一個產品,F在車間已經用推土機推平了,用來開發房地產”。
1990年代中期以前,蕭山的投資管理制度仍是計劃經濟的模式:無論國有、集體企業,還是鄉鎮企業,投資5萬元以上都要報批,而報批分為立項、方案評審、批復三道程序,手續繁雜,時間冗長。蕭山一位官員說:“那時的企業老總,對人、財、物都沒有決策權,頂多就是車間主任的角色!
這一“跨三個五年計劃”的案例給了當地政府強烈震動,“我們到底管了些什么?”反省之下,上下形成一個默契:“只要不違背國家法律、符合產業政策、符合環保要求,民間投資可以自主決策”。
時至今日,像蕭山這家企業一樣的不幸故事已不再上演。代之出現的則是,大批浙江民企正在不斷表演著突破“政策禁區”的驚險動作,并屢屢成功。這不僅在于浙江民資的規模日益壯大,對本地經濟起著直接的拉動作用,從而使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還在于浙江民企已然證明了他們有足夠的能量和智慧去開辟新的領地。
今年3月,杭州市及所屬區縣將社會性投資的管理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對民間投資松綁,蕭山也在其中。蕭山當地官員說:“其實我們已經這么做了。現在只是從政策、法令的層面上正名了。”據了解,浙江全省的登記制政策正在論證當中,將于近期出臺。
不宣而入
浙江蕭山的民企破冰之旅,是從一家化纖公司開始的,這家公司4年前的一項試探性的投資項目經歷了曲折的過程。
今年年底,這家化纖公司聚酯熔體直紡項目第三期將投產,聚酯熔體直紡年產量將達58萬噸,公司也將由此進入年產值過百億元的企業行列。然而,僅僅兩年前,這家公司的生產線還在政策壓力下有夭折之虞。
從一個小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這家化纖公司,在1999年9月作出了一個近乎瘋狂的決定———投資4.5億元興建17萬噸聚酯熔體直紡生產線。這是當地紡織業的緊俏原料,基本依靠輸入,而生產主要由國有化工企業和外資壟斷。
當年,為了抑制聚酯企業的過熱,有關部門特地發出通知:凡聚酯建設項目,不分規模大小、資金來源,一律按項目性質分別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重大項目報國務院審批。任何地區、部門均不得審批聚酯建設項目,所有銀行均不得為其提供貸款。
知道即使上報也“不會批下來”,這家化纖公司便以生產農用薄膜為由申請了設備指標,自行投資。
而出于不愿原材料受到制約、避免支柱產業———紡織成為夕陽產業的考慮,蕭山縣于1999年提出了“向產業鏈前端延伸”的策略,也默許了這家公司的行為。最先發難的反而是這一領域的競爭者們———大型國有石化企業,他們向國家有關部門投訴,認為在蕭山進行的投資行為違反了國家政策,損害了國企的利益。
國家相關部門的反應迅速而直接,組成聯合調查小組,前后多次到蕭山調查。但這家化纖公司生產線的設備和工藝水平都達到了國內最高水平,產品質量也令人贊賞,而投資額僅為國有企業的幾分之一。
有關部門最終沒有查處,2002年、2003年該公司的二、三期生產線在默許中先后投產。也許,是當地發展的熱情以及先進的設備,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打動了調查小組的成員;也許,是當地人的疑問引起了他們的沉思與重視,“與其讓外資企業進來吃掉我們的國有企業,為什么不讓民營企業、民間資本提前進入歷史舞臺,與外企斗一斗?”
2002年,國家經貿委召開行業會議,這家化纖公司受邀參加,介紹經驗。據悉,這家化纖公司還準備在寧波投資興建PTA生產線,目前項目正在審批中。
“這次破了政策的堅冰,以后蕭山的民企投資順利多了!碑數毓賳T如是評價,“我們的工業企業99%是民資、外資。民企投資用的都是自己的錢,原來的審批制度下,政府要代替他們進行決策,存在失位、錯位和越位等諸多問題!彼榻B說:省里、縣里能放開的,都已經放了,F在沒放的,是部委的一些審批權限。這個只能等待國家來調整。
聯手國企
蕭山這家化纖公司不宣而入的膽大包天只是特例,更多的浙江民企還是采用一種更為婉轉的方式來探入政策禁區。距蕭山不到一小時車程的紹興縣的兩家民企———浙江展望和浙江加佰利就是如此。
紹興縣政府所在地柯橋,這里有個更響亮的名字叫“輕紡城”。在這里,95%以上的工業企業都是民營的,上億的投資項目比比皆是。經過20余年從鄉鎮作坊到現代化生產線的發展,這里的紡織企業已完成了原始積累,已有了足夠的資本和自信,去進入多年以前對他們而言遙不可及的領域。
而市場的充分競爭也使得織布這一產業環節的利潤被充分擠出,而產業鏈越往前端,投資門檻越高,利潤空間越大。大多數紡織企業圖謀進入的是利潤達25%的PTA領域。
PTA是聚酯(滌綸纖維)的原料,而滌綸纖維占紡織面料的五成以上。中國的PTA年需求約750萬噸,60%以上依靠進口。僅紹興柯橋及其附近地區的PTA年需求就超過200萬噸,而整個浙江尚沒有一條PTA生產線。
從2000年3月開始,浙江展望和浙江加佰利這兩家紡織企業就聯合深圳華聯這一中央直屬企業,向國家計委(現國家發改委)積極申報上PTA項目。三家發起成立了浙江華聯三鑫石化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9億元人民幣,其中深圳華聯控股占51%,浙江展望和浙江加佰利各占24.5%。
然而,PTA的管制非常嚴格。由于資金需求極大、技術要求極高(僅生產專利購買費用就高達數千萬美金),加之生產原料PX是高度易燃易爆物品,項目須由國家計委(現發改委)審批,再報國務院辦公會議批準。在考核的排序中,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相比,民營企業無疑不占任何優勢。
審批過程歷時近3年。由于項目事關當地產業前景,紹興縣專門成立了協調領導小組,由主管工業的副縣長負責,全程參與報批的事項!半m然省計委把三鑫排在第一位,但到了國家計委,僅項目立項就被否決了兩次!敝槿送嘎叮敃r如果沒有華聯控股這一中央直屬企業也參與投資,批復過程可能還要漫長。據悉,允許民營資本介入的重要理由是“當地民營企業具有成本控制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等種種成功經驗”。
而在三鑫之前,所有中國的PTA企業都是國有石化企業或外資投資的。今年國家只批準了三鑫和臺灣遠東兩家,而三鑫是目前惟一一家有民營資本參與投資的。
事成后,展望、加佰利的董事長分別出任三鑫的總裁和副董事長,他們日常辦公都在三鑫,而把原有的公司交給他人管理。這兩家民企對此項目的熱情由此可見一斑。畢竟這一項目得來不易,要知道,僅在紹興一地,仍有眾多規模和實力毫不遜色的民營企業徘徊在PTA的門外而不得進入。
再躍龍門
在浙江全省涌動的民間投資潮流中,政府的角色分外引人注目,紹興、蕭山當地政府的行為并不是鮮見的個例!昂茱@然,政府已經開始主動地為民間資本爭取更大的空間。因為浙江的經濟活力主要來自于民間,無論稅收、就業,還是GDP增長,這些政府政績的考核指標都主要得益于民營經濟!暗胤秸c民間資本的利益都趨于一致!碑數匾晃粚W者坦言。
今年,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運用數理統計和調查等方式預測:到“十五”期末,浙江民間沉淀的資金將達8300億元人民幣。來自溫州的統計數字則顯示,僅溫州一地沉淀的民間資金就達1000億元以上。
溫州市發展計劃委員會7月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地龐大的民間資金,除了向民企自身熟悉的制造業領域投入,在產業鏈上向縱深延伸,以獲取更高回報之外,另一個主要的投向為收益率較高、準入門檻較低的房地產領域。對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樓市而言,以“炒樓”為目的,身攜巨資四處出擊的溫州“購房團”成為房價上升的助燃劑,他們的抵達幾乎是當地居民的噩夢。更有實力的個人或企業則選擇了較為溫和的方式:直接參與西部等內地省份的房地產開發。一位在江西、山東投資十多億進行房地產開發,參與了對上海靜安希爾頓飯店1.2億美元收購案的民企總裁坦陳,房地產不會成為他的主業,“但如果有快錢掙,為什么不掙?”他認為,資本的屬性就是要流向利潤高的地方。
但是,從宏觀而言,如此龐大的民間資金向“非生產性固定資產”投入,其后果多少令人擔憂。“從來就跟著政策走,往往比大部分人早走半步”的浙江企業家們現在看到了更具可持續性、也為當地所需的領域——基礎設施。
除了廣為世人所知的民間資本投入第一次超過50%的國家重點項目———杭州灣大橋之外,來自當地的最新消息是,紹興、蕭山將各建一座橫跨錢塘江的大橋,“都是為了拉近與上海的距離!睋ぃ瑑勺髽蚨荚谡撟C中,當地民間資本反應踴躍,“如果項目通過了,主要會由民間資金投資。如果項目好,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的資金,在我們這里不會有任何問題。”當地官員的語氣里有掩飾不住的自豪。
比路橋更讓浙江全省官員頭痛的問題是———電。據悉,三峽水電站分配給浙江電網的電力,今年僅夠浙江全省用2.5天,“隨著工業投資的增加,明年可能只夠用兩天!睋數毓賳T介紹,電力瓶頸已經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的主要因素,“最糟時供一天停一天。全區400多條輸電線,要拉下150條的電閘。由于工業的增長,用電量年增25%,供求的缺口還在每年擴大。”
眾多的民間資金,已經開始向電力領域投入。但30萬千瓦裝機容量以上的電力項目國家是控制的,電廠都是國有的。而小火電國家明令禁止,小水電雖未禁止,但對于環境有不利影響,規模也太有限。對于想投資大電廠的民企來說,資金、技術都不是問題,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國家的準入政策。
位于溫州樂清的人民電器集團,就是一家準備吃大電力螃蟹的民企。集團董事長鄭元豹透露,除了加強原有產業鏈———高、低壓電器的重組、兼并和聯合,繼續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品牌價值之外,他計劃從電力產業的設備配套向高端———發電廠擴展。人民電器計劃與國內六七家合作伙伴和美國的能源投資公司太平洋投資公司合作,投資140億元人民幣,在內蒙古興建一座年裝機容量為4×80萬千瓦的大型火電廠。
鄭元豹坦率地承認,原有產業的平均利潤率下降是他投資電力的主要原因,“過去100萬元的合同,利潤是80萬元;現在同樣的合同,利潤不到8萬元。另外,在溫州建火電廠,煤的成本為280元/噸,而在內蒙古的成本僅需38元/噸,僅僅這個差價就是可觀的利潤了!
鄭元豹形象地比喻自己的投資理念為“跟著太陽走”,目前要在全國尋找符合產業方向的高利潤領域進行投資,將來還要在全球進行投資,建成“我們中國的跨國公司”。
但在電力行業專業人士看來,鄭元豹要達成他的計劃,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大型電力項目需經國家發改委審批,“從預可行性報告到立項,到可行性報告評估,再加上環保評估,正常的程序沒有3年下不來。更何況現在所有中央的、各省的國有電力公司都在搶著報項目,如果沒有相當的資源,民營資本不知要排到什么時候了。再加上項目3-5年的建設周期,等項目建成,一個經濟周期已經過去了,也許那時中國已經不是電力不足,而是過剩了!
業內專家透露,雖然中國現在最大的火電廠僅為240萬千瓦容量,但已批準和在批的項目已經有不少了,鄭元豹的火電廠如果能夠得到批準,“到時也許勉強能進前10位”,而且,“到現在我還沒有聽說民營資本投資大型電廠的!
但無論前面是怎樣的障礙,路途有多遙遠,“只要定了目標,無論是天涯海角我也要走到!蔽湫g教頭出身、個性堅毅的鄭元豹表示絕不放棄,而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大力配合下,目前有關項目的準備進展順利。
在浙江發生的一切令人印象深刻。隨著政策壁壘逐步消除,民間資本得以按成本-效益原則自由流動,得益的將不僅僅是民營經濟,中國經濟整體也將受益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