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整合困境 郎咸平稱東北70%建設是重復建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9月18日 09:3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見習記者 蔣明倬 沈陽、大連報道 “大變革時代的泛渤海經濟圈飛行論壇”(以下簡稱論壇),于9月6日在大連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對誰將會成為東北地區發展的龍頭城市展開了爭論。 據當日會議紀錄顯示,多數與會者認為:在當前中國各區域經濟發展中,上海毋庸置 大連還是沈陽?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在論壇上對大連評價甚高,他認為在珠江三角洲發展過程中,廣州與香港就一直在探討誰是龍頭老大。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廣州顯然走在了前面,因為他一方面依托了腹地的港口,另一方面則整合了周邊的城市。而現在,“大連也兼具了香港與廣州兩個城市的優勢。” 但大連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連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顯得謹慎許多,他表示,“區域發展確實需要龍頭城市帶動,但是東北地區無論哪個城市的優勢都不是很明顯”。 與王的低調相對照的是大連的“壯志雄心”。早在去年12月27日,在大連市第九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會議通過了《建設“大大連”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綱要》顯示:“大大連”的布局主要是按照“西拓北進”的思路,構成“兩城三星”組團式城市空間布局。 其中,“兩城”是指大連主城區和大連新城區,“三星”即莊河市、瓦房店市和普蘭店市三個衛星城市,《綱要》中還強調,政府將力圖使大連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三大工業支柱為支撐,現代服務業高度發達的產業格局。 在《綱要》中,大連市也明確提出了,發展要“與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東北經濟區乃至更大區域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發揮窗口和龍頭作用,在區域經濟共同發展中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 但就在大連規劃其“大大連”藍圖的同時,東北重鎮沈陽也推出了“大沈陽”的概念,并且將觸角伸得更遠。其提出的所謂“大沈陽”計劃,一舉將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6個城市納入囊中。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焦永德,對此的看法是:“百年前,沈陽就是東北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從城市規模看沈陽在東北也是最大的城市;從生產力布局來看,沈陽以機械工業為中心,周圍又有鞍鋼、本鋼;從區位上看,大連偏安一隅,并不適合作為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 面對大、沈龍頭之爭,麥肯錫全球董事Jimmy Hexter在論壇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發展區域經濟,不能只站在東北來看東北,要站在整個中國的發展平臺上看東北,甚至要看到日本和韓國這個大的經濟圈。“因為小的區域經濟難以形成真正的獨立的經濟體”。 雙頭龍還是多極化? 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室主任于書今,對于龍頭之爭并不熱衷,“再也不要把沈陽和大連分開來談,如果是條龍,也應該是條雙頭龍。” 據8月21日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出臺的《關于遼寧城市群發展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顯示,該《建議》認為,如果沈陽、大連兩個都市圈仍獨立地繼續各自的發展戰略,那么,無論從城市的實力、輻射力抑或是城市群的規模和競爭力看,兩個城市都不足以形成足夠的競爭優勢,從而無力與其他地區的城市群競爭。只有通過強強聯合,象日本的大阪和神戶一樣共同形成一個城市群,才能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才有可能發展成為東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核心區。 據統計數據顯示,“沈大經濟帶”地域面積占遼寧全省的55%,人口占67%,GDP值占85%,出口創匯和招商引資額占95%,從沈陽到大連也只需三小時車程。 談起來“沈大經濟帶”的建設,于書今顯得情緒高昂,“‘沈大經濟區’應該是集龍身、龍頭、龍頸于一體,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如果說東北是中國第四個增長極,那‘沈大經濟帶’又將會成為東北的增長極,而從東北發展的全局看,沈陽和大連又將成為發展的雙頭龍。” 但對遼寧的雙龍頭之夢,其它東北城市也有自己的想法。 盡管承認沈陽和大連各自的優勢,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對外開放處米德長處長還是認為,“長春也有自己的優勢,尤其是汽車工業在東三省老大的地位也是穩固的,長春不是沒有成為龍頭城市的可能”。而黑龍江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青表達的更為直接,“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占主導地位的龍頭城市,但也有可能出現多級化發展的趨勢,三省四市優勢各不相同,很難說哪個就能成為龍頭老大。” 東北區域整合困境 拋去龍頭之爭,多數與會專家認為,“誰能成為龍頭城市固然重要,但是區域整合卻是才是當務之急。” 郎咸平尖銳地指出:目前,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城市,經過一段發展之后,已經意識到單個城市只有在優勢領域里集中“兵力”,才能節約基礎建設的投入,從而避免資源的浪費。但“似乎東北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東北的城市還都在各自為政,目前來看,東北70%的建設量是重復建設。”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宋冬林也贊同郎的觀點,宋認為,從當前各省的規劃來看,三個省還是各做各的,這就難免出現產業同構化的情況,比如現在就出現了各省都在搞計算機、生物、汽車等產業的局面。 宋著重指出,產業同構、重復建設從某種角度說,在市場資源配置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是由于政府主導規劃而帶來的產業同構,則會導致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 談及現階段東北地區區域整合的迫切性,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米德長為記者舉了一個例子,“現在綏芬河從俄羅斯進口木材每年以100萬噸的數量遞增,但壓站情況嚴重,運輸不暢。這些木材要通過綏芬河到牡丹江再到哈爾濱才能運往吉林和遼寧。但如果走‘東邊道’,將會縮短100多公里的運輸距離。” 無獨有偶,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室主任于書今也向記者提到“東邊道”。“丹東港在若干年前與營口港發展情況差不多,但由于公路鐵路不暢通,影響了丹東的繼續發展,如果修好了‘東邊道’,對丹東港的發展將有重大意義。”他說。 這條被兩位官員提及的“東邊道”,始建于70多年前,但斷斷續續地修建使其未能在東北全境貫通。解放后,東北局和后來的東北協調局都提出來修好這條鐵路,但是一直沒有建成,到現在仍只是三段斷頭路。 按一位與會專家分析,一旦這條鐵路修好,將會成為橫跨遼、吉、黑三省與俄、朝相連的南北鐵路大通道,將為三省物流、人流進出帶來極大的便利,并大大地節約成本從而提高效率。此路之所以遲遲未建,這位專家認為其中關鍵原因在于:三省只能各自制定自己規劃,并沒有整體的規劃,一旦出現這樣的跨行政區問題,就面臨缺乏統一協調機制和機構的窘境。 與三省存在產業同構化相反,從資源配制角度來看,黑、吉、遼三省由于地理位置和資源分布不同,互補性極強。 例如遼寧省部份城市,尤其是像大連這樣的沿海城市多屬于資源性缺水城市,而吉林和黑龍江卻水資源充足。于書今建議,如果能實施‘東水西調’,引渾江水入遼河,不僅能彌補淡水資源不足,也能形成遼河與北水、東水、海水相連接的水資源網。以解大連等城市發展之虞。但于書今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情必須三個省一起協調,僅僅是遼寧省一廂情愿,肯定是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