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前景撲朔迷離 成人民幣離岸中心待中央決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9月13日 13:57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文釗陸新之熊昌發劉明娟北京、深圳、上海報道 香港維多利亞港不僅有美麗的風景,兩岸還有600多家貨幣兌換店。9月1日,中國內地部分城市到香港旅游的“自由行”實行后,不僅為香港帶來大量內地游客,也為這些貨幣兌換店帶來大量生意。身為一家貨幣兌換店的許經理笑言,從來沒有想過一天之內能夠有高達六位數的人民幣兌換生意。 這種生意一方面深受香港人歡迎,另一方面又成為香港與內地兩地金融當局一個煩惱。雖然目前有多少人民幣現鈔沉淀在香港仍是一個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但據估計這一數字至少在500億元以上。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的測算,以2002年內地訪港旅客682萬人次計,假設旅客每人每次按照規定平均攜帶人民幣6000元,由內地訪港旅客帶入香港的現鈔人民幣就達409.5億元。而1996年到2002年內地訪港旅客帶入香港的人民幣總量則達1520億元,假設每年流入香港的人民幣1/3沉淀在香港,則目前在港較為穩定的人民幣現鈔就超過500億元。考慮到內地旅客每次攜帶人民幣往往超過規定,實際沉淀在香港的人民幣可能遠大于500億元。隨著CEPA簽署,預計香港流通的人民幣數量仍將快速增長。 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師梁兆基也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估計中央政府7月份公布的放寬對大陸居民赴港旅游限制的政策將在2004年向香港經濟注入500億港元,香港市場上2005年的人民幣規模會達到1570億元-3130億元的規模。 隨著大量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香港地下金融業已經“非常發達”,主要由找換店、地下錢莊及其它非主流渠道扮演主角,而銀行等金融機構還不可以開展人民幣業務。這無論對內地與香港兩地貨幣管理部門,還是對資本市場、金融機構來說,都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個可能的解決辦法是將這些人民幣納入銀行體系,這就要求把香港建設成為人民幣的離岸金融中心。所謂離岸銀行業務,是指對非居民、以自由兌換貨幣進行的業務。目前,人民幣在香港銀行體系內并沒有流動,只是作為現鈔在市場內流通,尚不具備離岸性質。 香港前景依然撲朔迷離 7月初,香港特首董建華赴北京述職之后,回到香港公開表示:“中央同意當條件成熟時,優先考慮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董建華還透露,就CEPA金融方面的安排,中央政府已經作出四項重大調整,央行正積極研究允許香港銀行試辦個人的人民幣業務,包括存款、匯款、兌換和信用卡業務。 對此,中央政府一直未有明確表態。最近的變化顯示,香港能否(或何時)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依然撲朔迷離。 8月20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方星海發表題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一個草率的主意》的文章,被認為是內地金融界對香港組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公開質疑。 9月4日后,以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市企業海外發展聯合會等為主的上海金融、商業界機構、協會就相繼組織活動,為上海的離岸金融業務搖旗吶喊。據報道,上海實業集團副總裁、上海市企業海外發展聯合會秘書長包季鳴預測說,未來10-20年,上海企業與金融聯手去境外進行貿易投資將是上海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之一。這無異于宣告上海希望與香港競爭,自己能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與此相應的是,香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日前訪京結束返港時,稱市場對人民幣離岸中心一事“太興奮、太有野心”。他強調,最重要的是先跨出一步,讓香港銀行開辦人民幣,然后循序漸進。 香港總商會主席黎定基在訪京歸港后表示,對于在香港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問題,不少內地官員已經表達過,相關問題的復雜性,應該給予更多時間,供內地財金人員研究如何落實。港府不希望關于是否應辦人民幣離岸中心之爭議,會阻礙香港銀行爭取存款、兌換、匯款及信用卡等四項人民幣業務一事。 就在上月末,一個由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帶隊的課題組專門赴港。據悉,調研內容涉及相關問題。課題組成員之一的研究員易憲容9月5日在《中國證券報》上發表評論稱,如果人民幣不向國際市場開放,就無法成立一個人民幣的海外存貸款市場。外界由此猜測,香港設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構想可能流產。 不過,易憲容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他看來,目前在香港開辦人民幣結算業務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香港金管局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好的經驗和準備。 據報道,下周央行行長周小川將訪問香港,這無疑更引起各方對香港未來能否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猜測。但是,人們并不期待周小川行長屆時對此給出明確答案。不過,即使如此,內地與香港之間仍有許多功課可做,比如首先開放香港銀行開辦人民幣個人業務,解決在香港乃至亞洲其他地區的人民幣回流問題——這或許是下周央行行長周小川赴港將要傳達的信息。 據此分析,在CEPA框架下,香港銀行有望自2004年起首先開辦人民幣個人業務。據悉,匯豐和中銀香港都已申請在港開辦人民幣結算業務。渣打銀行董事暨大中華區行政總裁王冬勝日前也表示,渣打會爭取成為人民幣業務在香港的結算行或幾家結算行之一。 港滬之爭 上海一直試圖與香港在誰能成為未來中國金融中心的問題上進行競爭,在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這一地位上自然更不能放過。不過,上海浦發銀行總行離岸業務部副總經理任軍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時卻認為,相比于香港,上海的勝算并不大。任軍表示,上海現有條件還不太成熟,成為離岸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很小。 任軍說,目前,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離岸業務全部用的是外匯,沒有開展過人民幣離岸業務。雖然目前并沒有對客戶需求進行分析,但可以肯定客戶對人民幣結算的需求不大;其次,以上海的經濟發展狀況,短時期內還不能得到更多的國外投資,實際上,浦發銀行的離岸金融項目大多數為境外項目,并沒有牽涉到更多的人民幣交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幣目前還不能自由兌換。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也同意這種看法。他非常坦白地說出他看好香港的理由:“香港高度自由的市場機制、廉潔有效的司法和行政體系、高素質的金融專業人才、多年積淀的國際金融中心氛圍,是內地上海、北京和深圳在相當長時期內不能企及的。即使是上海引為榮耀的強政府優勢,在銀行家眼中也可能是某種顧忌而不是引力。”鐘偉說:“香港不僅可能作為離岸中心,也可能在內地資金調度、結算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但是與任軍等人的觀點相左,交通銀行總行發展研究部總經理連平更看好上海的前景。他肯定地作出判斷——香港不會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中心。 連平分析說,依據人民幣現鈔在香港流通或者在香港開展人民幣存貸款業務,就斷言香港成為了離岸金融中心,這種看法值得商榷。 連平同時提醒說,即使在香港發生了人民幣存貸款業務也要分清它是否具備離岸性質。 現在,對人民幣在香港流通的管理問題已經有三種建議模式:一是香港的銀行可進行人民幣存款業務,然后再把人民幣存到央行,央行給香港的銀行一個基準利率;二是香港的銀行吸收人民幣存款,可以對當地的企業發放貸款;三是香港的銀行可對大陸的企業發放貸款。從離岸金融的基本定義來看,前兩種模式都還不能算是離岸金融業務。第三種形式帶有一定的離岸性質,但也不是完整意義上的離岸業務,因為人民幣不是自由兌換的,同時香港的銀行不能吸收大陸的存款。 在上述的這三種模式中,連平表示認可第一種模式,這種順暢的人民幣回流機制不影響人民幣的流通管理,對香港的金融監管也較為便利;而第二、第三種模式對中國的貨幣政策、資本流動、利率和匯率都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和風險。 中央政府的擔憂 雖然有上海因素,但決定香港能否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最重要因素還是中央政府的考慮。 在香港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并非最近才有的動議。幾年來圍繞這一設想,香港銀行界屢有討論,在2002年更掀起了一個小高潮。不過中央政府給予了謹慎的回應。據當年11月《香港經濟日報》的報道,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否定了短期內在香港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可能性。他表示,正研究如何處理大量留港的人民幣,但目前并不具備條件在香港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讓香港銀行從事人民幣存貸業務。 易憲容認為,多年來在香港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現實進展之所以緩慢,可能與中國的金融制度障礙有關,即建立離岸中心,資本賬戶的開放與人民幣自由兌換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 8月份出版的香港恒生銀行月報也指出,香港何時成為羽翼豐滿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不可避免地與內地放松資本賬戶的管制糾纏在一起。月報認為,這要看何時找到一個資本外流而不影響內地金融和貨幣體系穩定的有效方式。 被普遍認同的擔心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興起是否會對境內的貨幣政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沖擊。同時,也可能有機構利用香港經營存款業務的條件,囤積人民幣進行洗錢活動,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可能會對境內銀行業的人民幣存貸款業務構成競爭,其業務發展過速或者監管過松,有可能影響到內地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這些擔心都可能是監管機構對人民幣離岸市場始終持謹慎態度的原因。 巴曙松認為,這些風險是可以控制的。他建議,在允許香港試辦人民幣業務的初期階段,應以建立安全有效的渠道,讓各種形式的人民幣資金在內地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實現在香港和內地的流通為目標,而不急功近利,冀望在短期內獲利。因此,在現階段,只能試辦人民幣個人業務,而不能涉及企業或批發業務;只允許從事存款業務,而不宜經營貸款業務,這是必須嚴格遵循的原則。他表示,如果能夠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就能夠逐步推動人民幣成為準硬通貨,以逐漸應對未來人民幣面臨的兩大挑戰:一是在資本賬戶下的自由化,二是逐步國際化。(文釗 陸新之 熊昌發 劉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