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石化與農產品加工業三足鼎立2010年老工業基地初步完成改造
-農業:“十五”末期綠色產值300億
因不適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老工業基地東北三省出現工業經濟效益下滑的“東北現象”。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后,被稱為“糧食市場穩壓器
”的東北農業再次遭遇了與當年工業幾乎相同的尷尬,大宗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仍是以原產品面孔出現,普遍缺乏競爭活力,經濟界人士稱之為“新東北現象”。
吉林如何發揮農業優勢?在近日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IFC)向吉林民營企業發放2200萬美元貸款的簽字儀式上,主管農業的吉林省副省長楊慶才向記者勾勒了吉林“十五”期間的美好藍圖:到“十五”末期,吉林省要建設12大類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開發并認證綠色食品品牌900個,綠色食品基地面積達到2000萬畝,綠色食品總產量達到1000萬噸,總產值達到300億元。
楊慶才表示,吉林將通過五大措施,將吉林農業繼續做大做強。一是當務之急建設一批省級綠色食品龍頭企業,擴大精深加工產品比重,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和系列化。“十五”期間,全省要建成50個大規模、高水平、牽動力強的綠色食品龍頭企業,讓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以獨特的創意和新穎的造型,提高綠色食品包裝水平,做到生產一流的產品、加上一流的包裝、實現一流的價格;二是集中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像人參、鹿茸、林蛙、山芹菜、猴腿、刺嫩芽、桔梗、木耳、猴頭、松茸、金針菇、香菇、滑菇等純天然食品將是開發的重點,同時到2005年,全省要基本實現商品菜無公害生產及銷售;三是精心培育綠色食品市場體系,為此專門制定了針對省內、北京、上海等城市和國外不同的銷售戰略;四是部分有條件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企業,要積極推進跨國認證和雙綠色認證,讓吉林的農產品在國外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五是千方百計加大綠色食品科技普及力度。讓從事綠色食品生產的農戶,在拿到穩定收入的同時,嚴格按照與企業簽訂的訂單合同要求,毫不走樣地執行。
-就業:向世界輸出“吉林八大員”
分管社會保障和就業工作的吉林省副省長李斌此前一直是經濟領域的干部。對于振興東北,李斌認為,這給吉林省提供一次非常好的機遇!
“這將給就業提供很好的機會,特別是一些制造業的項目,以及資源枯竭城市接續產業的發展,將為結構性失業人員提供新的崗位。”李斌說,“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和振興,包含很多內容。既是區域經濟更快的發展機會,又使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化。這包括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組織的調整,其中非公有經濟和服務業也將獲得更快的發展。”
據悉,在“九五”期間,由于經濟結構的大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相應進行了大調整。1998年到2000年,吉林省國有企業累計發生下崗職工118.02萬人。在近幾年,吉林省就業開始進入恢復性增長。2000年吉林省新增就業10.58萬人,2002年新增20.72萬人,今年計劃新增30萬人。截止至7月底,已經實現新增就業18.89萬人,實現全年目標的63%。
盡管今年完成就業目標形勢不錯,李斌副省長在回答記者提出的“何時能夠緩解吉林省就業壓力”的問題時還是出言謹慎。
她說,“一般來說,吉林省每年新增勞動力30萬,再加上現存國有企業、集體下崗職工56萬人和24萬登記失業人員,這樣加在一起,今年約有110萬人需要解決就業問題。而吉林省每年新增就業30—35萬人,所以還剩余70萬人左右等待就業。”
李斌認為,對于現存的下崗失業人員,隨著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一部分逐漸進入退休年齡、一部分實現再就業,因此估計還要5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大體解決再就業問題。
為了促進就業,吉林根據自己的情況,搞了“萬名國企下崗職工進民企”、“巾幗創業小額借款”等一系列有利于就業的活動。同時,還針對吉林的特點,在勞務輸出人員培訓方面,注重塑造吉林省勞務輸出的品牌。分別為:汽車維修員、家政服務員、康復護理員、交通協勤員、社區勞動保障的協理員、衛生保潔員、單位保安員和餐飲服務員等“吉林的八大員”。
談到多年從事經濟工作對于做社保和再就業工作的好處,李斌表示:“主要是能夠找到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結合點,通過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增長。當然這需要具有全局的眼光。一是,用世界的眼光來分析和解決就業的問題,如勞務的輸出。近兩年,我們花大力組織勞務輸出,從開始的每年幾十萬人,發展到今年計劃的150萬人。至7月底,吉林省已經輸出了135.8萬人,而且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吉林省的延邊州,去年勞務輸出的收入就有4.76億美元。二是,從國民經濟的整體上來考慮,上新項目時就要考慮對就業的帶動作用。經濟結構的調整中,不僅要考慮高科技項目,還要考慮發揮我們的比較優勢,在發展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同時,還要考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工業:2010年建成“136格局”
“這對于吉林來說是五十年一遇的機會”,一見到記者,吉林省計委副主任曹大衛就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講起了他對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體會,“其實,振興東北,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想法早就有了,但從來沒有被提到國家的層面上”。
據悉,早在90年代,東北地區的四省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每年召開一次省委書記的聯席會議,當時各省就感覺單靠一個省的力量難以解決一些突出問題。近年,各省也一直向國家建議,能把東北現象作為整體由國家來推動,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
“前一段時間,我們認真分析了吉林的優勢和問題,認為振興吉林還是要圍繞我們的比較優勢展開”,曹大衛說,“吉林省的比較優勢有三個方面:加工制造業、人才科教和生態自然方面。”根據這三個優勢,吉林提出了要建“工業省”、“科教省”和“生態省”。對于“工業省”,曹大衛表示,許多人認為我們是農業大省,實際上不是。目前,吉林省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0.3:43.0:36.7。其中,工業比重比農業多了1倍,是最高的,這怎么能說我們是農業大省呢!
不過,曹大衛也坦言,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農業所占的比重要比全國高出5%,而工業比重則要低8個百分點。“因此,我們的想法,要達到工業省的建設,今后幾年里,工業比重要達到50%。”曹大衛說,“從長遠來看,吉林最終還是要走工業化路子的。況且,在吉林,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醫藥和電子信息等5大產業產值已占到了整個工業的70%以上,支柱和優勢產業的主導作用突出”。
在“科教省”和“生態省”方面,曹大衛介紹說,吉林省的生態環境較好,是繼海南之后,國家批準的第二個生態試點省。同時,吉林省也是科技活動中科學家工程師所占比重最多的省份,因此,具備建設“科教省”和“生態省”的比較優勢。
“另外,根據吉林省的比較優勢,我們還初步確定了吉林省的總體發展規劃,即所謂的136。”曹大衛說。“136”中的“1”是指一個目標,即“把老工業基地建成我國重要的新型工業基地”;在2010年前分三個階段進行,主要建設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現代中藥及生物制藥、光電子信息和資源型城市地區接續產業示范等6大基地。
其中,2003-2005年,將力爭農產品加工業成為我省第三個支柱產業,與汽車、石化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三條腿比兩條站得更穩些”,曹大衛說。“按照計劃,到2010年,全省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的任務將基本完成,國內生產總值超過5000億元。
-企業:經營靠市場,服務有政府
確定了總體發展思路的吉林省,當務之急是如何將此思路落實到企業,如何尋找到合適的支點來撬動大筆的國有存量資產。
計委副主任曹大衛認為,從政府角度,要想重振吉林經濟,首先要在政府的規劃中,切實地圍繞企業走。比如汽車產業,吉林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依托一汽、服務一汽。其次,要做好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協調工作;再有,加大宣傳,扭轉人們的觀念。
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在研究了吉林的情況后,也為吉林的發展提出5點建議。第一,創造就業,促進勞動力轉移。第二,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第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是轉型。第四,加快東三省經濟分工和合作。第五,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和開放型社會。
也有學者提出,吉林的工業基礎雄厚,國有存量資產較多,只要國家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給予一定支持就會很快得到收益。他建議國家財政每年給吉林一定數量的資金補貼,用于老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造和社會保障支出,同時對東北企業上市、稅收方面適當傾斜,而現在一些學者提出的國家支持資金數量在七八百億元左右。
專門研究城市競爭力的社科院博士倪鵬飛則表示,發展區域經濟,在全球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而且德國的魯爾區、法國的洛林等地區也曾經歷過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陣痛與再生。上世紀美國彼德教授就提出:城市競爭力(UC)=F(經濟因素、戰略因素),而經濟因素=生產要素+基礎設施+區位優勢+經濟結構+城市環境;戰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戰略+公私部門合作+制度的靈活性。這個公式目前在全球許多國家仍有很強的借鑒性,如果吉林的政府能著手創造有競爭力的硬環境,創造聚集產業軟環境,尤其是在制度、文化和管理上大力地改革和創新,政府的職能已經相當完善。
僅以目前國內一些城市來說,溫州、臺州、三水、泰州、東莞等更多國內城市都在接近國際上比較認可的企業集群發展規律。僅以東莞為例,最初的東莞主要是一些南方電器企業的制造地,而隨著一些DVD、VCD品牌的消亡,東莞更注重吸納杜邦、諾基亞、三星、雀巢等眾多知名跨國企業在這里設廠,33個鎮,鎮鎮都有制造業,中小企業達到上萬家,而且這些企業根據國際市場行情“調頭”相對快。有人做過統計,僅與電腦相關的企業就超過一千家,東莞人開玩笑地說:“別看每個企業可能只生產電腦的一個或者幾個零配件,但要想配齊一套電腦絕對不用走出方圓50里。”
“說得再簡單些,不管是西部大開發,還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政府也就是建立一個相對成熟的大環境,吸引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落戶。而剩下的就是企業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根據全球戰略選擇投資。”
-原聲帶
經濟發展要與就業相互促進
“將經濟的發展與就業的發展結合起來,這就是研究經濟對就業問題的最大幫助,也是我工作的重點。”
在談到經濟發展與就業相互促進的問題時,從事過多年經濟工作的李斌表示,“要找到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結合點,通過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增長。”
對于吉林社會保障方面的主要困難,李斌認為,社會保障方面主要的困難是資金有缺口。老工業基地包袱比較重,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矛盾也比較突出,特別是森工、軍工、煤炭、礦山等企業帶來的失業問題。另外,一些地方財政財力有限,支撐社保支出的難度較大。招商引資觀念要更新
對于目前吉林省引資方面的問題,曹大衛介紹說,“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這不單是錢的問題,而是觀念等種種原因。”
吉林外貿的依存度是比較低的,外向型企業也比較少。我們利用外資最高的年份也才5億多美元,而且還是幾年之前。
為此,首先,我們要更新招商引資的觀念,采取多元化,更加開放、靈活的方式,把資源轉化成資本。比如在基礎設施方面,過去是小打小鬧的項目招商,現在要整體招商。如長白山,我們就計劃要機場建設和公路建設整體招商。
其次要引進戰略投資商。過去吉林引資少,主要是沒有具有戰略高度的項目。市場經濟不能等靠要
“老百姓只看到了市場的壓力,沒看到市場的動力。”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吉林市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困難時,吉林市委書記朱忠民說,“吉林市最大的問題是觀念問題。”他介紹說,吉林市工業的所有制結構很單一,國有、公有經濟占到了工業的99%。投資單一,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慣性思維,使老百姓習慣于等靠要,缺乏對市場的認識,不善于捕捉機遇,對市場本身有恐懼感。
朱忠民介紹說,在“一五”期間,在國家重點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中,吉林市就有7項。這奠定了吉林市的工業基礎,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吉林市的工業化比重超過了50%。“東北再造”吉林怎么辦
記者:有不少學者都提出了要實行東北再造戰略,重塑東北經濟區的新功能。作為這種觀點的最早提出者,您認為“東北再造”戰略的具體內涵又是什么?
劉庶明:“東北再造”主要是指,抓住21世紀前20年的戰略機遇期和俄羅斯入世為東北經濟區帶來的機遇,充分運用國家向老工業基地和糧食主產區的傾斜政策,確立東北經濟區發展的新戰略及其新定位,推進老工業基地和糧食主產區的結構升級,創造“東北制造”、“綠色東北”、“國家糧食安全基地”、“對俄開放‘特區’”、“新歐亞大陸橋”的區域新功能,實現東北經濟區的新跨越。
記者:您剛才提到的“綠色東北”、“國家糧食安全基地”等問題,與吉林的實際也最為接近,那么吉林的突破口在哪方面?
劉庶明:“綠色東北”,主要指農產品和綠色產品、中醫藥產業基地。充分發揮現有生態優勢,將東北經濟區塑造成我國及東北亞地區的生態優良區和生態產業基地(北藥基地、綠色食品基地、旅游基地、水資源產業基地)。東北經濟區將共同制定生態建設規劃,在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沙漠化治理、水資源保護等方面共同行動。重大建設項目有:農副產品和綠色食品加工基地、長白山特產基地、北藥基地等。至于國家糧食安全基地,主要要調整糧食戰略思想,由儲備糧食產量轉移到儲備糧食生產能力上來。在吉林設立“糧草”、“糧藥”輪作的新型“糧食安全基地”,可以兼顧國家糧食安全和減輕由儲備糧食過多導致的財政壓力,節約糧食安全成本。(劉庶明為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
-文/本報記者張耀東 王旭
“老工業基地”+“糧食主產區‘三農’問題”+“尚待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三大難題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相互交織在一起,成為了制約東北發展的“新東北現象”。
如何擺脫“新東北現象”的陰影,用最小的成本撬動吉林經濟大船,已成為擺在吉林省領導層面前的最大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