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轉制國資為何流失?貪官四大伎倆遭曝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9月01日 10:33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網9月1日電 據南京晨報報道,國有、集體資產在轉制中悄然流失的現象,成為江蘇檢察機關近兩年查辦職務犯罪案件中的一大重點。據了解,涉案數額已達千萬元。辦案檢察官認為,造成國有、集體資產流失的原因復雜,但蛀蟲的主要作案手段不外四種伎倆。 伎倆一:利潤搖身變成水電房租費。此手段往往使企業在轉制時資產大幅度貶值,或成為零資產,甚至虧損。如江蘇創元集團公司下屬某企業在轉制過程中,企業法人虛攤房租 伎倆二:一人獨攬公私兩大企業權力。江蘇某集團公司下屬企業負責人姚某,既擔任企業廠長,同時又暗中成立一私營企業,自任法人代表。其私人企業生產的產品、銷售渠道均是由所在集體企業開發和開拓出來的。私營企業經營一段時間后,在沒有產生利潤的情況下,姚某就用集體企業的賬外資金作為紅利分給股東,使80余萬元的集體資金流入了個人腰包,而集體企業卻陷入了倒閉的困境。 伎倆三:轉制評估報告里玩“貓膩”。江蘇某貿易公司通過采取收入不進賬、虛開工資等方式,將近年來的528萬余元盈利化成幾十張個人的銀行存單,甚至將其中的60余萬元劃入個人擴股的銀行賬戶。而這528萬余元資金在該企業2003年轉制的資產評估報告等材料中均未作出反映。 伎倆四:突擊添設備,無形資產無影無蹤。某制造業國有企業在轉制前突擊添置4臺進口設備,改造老廠房,以此耗盡企業僅有的一點利潤。在企業轉制評估時,又弄虛作假,讓機器提前進入報廢期,而對企業長期苦心經營形成的仍具極大經濟價值的營銷渠道、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在資產評估時卻未能反映。 辦案檢察官在偵查中還發現,在一些轉制企業中,廣大職工或職工代表參與企業資產的申報、審核、檢查等活動,均流于形式或根本沒有。上報評估的材料僅僅由某些個人決定,甚至是與資產評估公司串通做的假賬,導致國資白白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