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金率調整用意何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28日 08:38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尹中立 從這次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動機看,主要的用意是為了減輕目前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壓力,而不是市場普遍認為的收縮銀根。 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的壓力主要來自外匯上,也就是當前市場討論得最熱烈的人民幣 一方面大量的投機外匯流入國內,使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為了購買這些外匯,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的基礎貨幣,2003年上半年,外匯占款達到5000多億元,導致基礎貨幣的過快增長(比2002年同期增長超過100%),使通貨膨脹的壓力越來越大。 而另一方面,為了緩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又不可能采取提高利率的辦法來降溫。人民幣利率必須跟著美元利率走,如果人民幣的利率高于美元利率就會引發更多的外匯流入,使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更為強烈。而目前,美國的利率已經降到了40年來的新低,已經趨近于零的水平,這使中國的利率操作空間越來越小。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兩難選擇?其原因在于固定匯率、獨立的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這三個條件同時只能滿足兩個。我們要實現固定匯率,我們的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就受到挑戰,真可謂“三全不能齊美”。 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就有類似的經歷。1985年,日本接受了“廣場協議”,日元大幅度升值,1985年9月,日元對美元的匯率為240∶1,1987年12月升到120∶1,升值一倍。由于受日元升值的影響,1986年日本經濟增長放慢,當時的西方國家的經濟由于石油價格的下跌和電子信息產業的興起,正處于復蘇走向高漲時期,1985年到1990年,主要西方國家的GDP增長速度都在3%以上,而此時的日本制造業卻出現了停滯,日本政府為了減少日元升值帶來的經濟壓力,同時緩解日元升值預期,采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主要措施是增加財政開支和大幅度降低利率,使貨幣供給快速增加。結果導致了“泡沫經濟”。 當前,我們為了對沖外匯占款投放的貨幣,采用了發行銀行票據的方式,但單一的方法操作起來不是太方便,而且壓力較大,于是動用存款準備金率這個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但筆者認為,在當前中國的銀行經營現狀下,提高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幾乎不起作用。其癥結就在于目前準備金制度的兩大弊端: 其一,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率為6%,而近年來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竟也經常保持在與其相當的水平之上。如此之高的超額準備金率,客觀上發揮了緩沖貨幣政策“沖擊”的作用,致使劑量相當大的貨幣政策操作都只能對商業銀行發生些微影響,甚至不發生影響。 其二,自從建立存款準備金制度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就一直對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存款支付利息,目前為年息1.89%。這在世界上是比較少見的。對準備金存款支付利息,一方面抬高了中國利率水平的底線,大大縮小了中央銀行利率政策操作的空間,另一方面則扭曲了商業銀行的行為,給中央銀行利率政策的實施添加了一重干擾因素。 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對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有過度的反應。與其關注存款準備金率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不如關注匯率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筆者認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作用下,只要美國經濟在近期沒有太好的表現,美元利率沒有上調,中國人民幣的利率水平不可能提高。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