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的亂與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27日 07:39 《財經》雜志 | ||
□本刊記者 葉偉強 實習記者 劉安田/文 自上而下的初始動力 中國的開發區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特殊經濟區域。其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相對數量大,而且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最大。 最初的開發區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中央直接推動產生的。1984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廣東、福建、上海等地后,提出了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國務院特區辦根據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的決定,開始研究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問題。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開放城市: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同年底,國務院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批準成立了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開發區初創時期,第一批國家級開發區的設立帶有鮮明的中央主導型特點,地方相當被動,基本上是中央事先確定下來,然后開發區開始啟動,起步開發一般大大落后于批準設立時間。比如說,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地域定界,是1985年9月由國務院特區辦函復天津市人民政府確定的;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邊界位置,則是1986年7月特區辦負責人調研后報國務院,于同年9月26日,以國函(1986)132號文件批復。這種特點與開發區后來的發展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地方積極性引致開發區熱 1992年~1994年間,開發區的發展出現了一次大的高潮。這一時期共批準設立了18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批開發區習慣上稱為“第二批”國家級開發區,所在城市主要是內地中心城市。此舉標志著我國開發區逐漸從沿海向內地擴展。 較之第一批開發區,第二批開發區有一個重要的特點:起步普遍早于批準。溫州、昆山、沈陽等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早在被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前四年就已經起步。業內人士熟知的昆山開發區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發展、取得重大經濟業績之后才被承認的。其他開發區也早一到兩年,只有個別起步滯后。 開發區的建設逐漸具備了自我生長的動力,但還不具備自我約束的機制。1992年前后,開發區熱開始出現。由于在經濟轉軌時期,中國各地政府處于權力的獨特地位,具有很強的資源配置能力,它們在首批開發區成功運作的鼓舞下,紛紛舉辦開發區和工業小區。隨后,中國出現了國家級、省級、市縣級等各級開發區。 幾千個開發區在很短的時間內設立起來,其中絕大多數是基層政府舉辦的。這些開發區或因基礎設施條件差,政策環境惡劣,或因區位條件不佳,不具備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的條件,造成了較大范圍的耕地占用和浪費。不少開發區內無法完工的工程大量存在。全國范圍內開發區的低水平重復和大面積開發,進一步加劇了宏觀經濟的過熱。清理整頓開發區成為當時整頓經濟秩序的重要內容之一。 初次整頓 在20世紀90年代的短短10年當中,我國的開發區整頓便在反反復復中走過了兩個輪回。 1992年12月16日,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立即停止再審批和建設新的開發區,已經批準和開工建設的,也要進行清理,量力而行,該停的早停”重要批示。嚴禁開發區和城鎮建設占用耕地撂荒,嚴控開發區數量,嚴格審批制度。并組織力量,對耕地占用及撂荒情況進行認真的檢查處理。這個意見成為行政部門管制活動的重要依據。 1993年1月,國務院特區辦上報國務院《關于認真清理、嚴格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管理問題》的報告,指出開發區在本質上是地方問題,而非中央政府問題。 這次整頓集中在1993年~1994年,為基層地方政府設立了開發區準入門檻。在清理整頓過程中,省級以下,特別是市縣級以下新建開發區的數量被大大壓縮。大量不具備開發條件的開發區被摘牌。 不過,開發區的新建并沒有停止。1993年是開發區清理整頓年,但恰恰是該年4月,七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被批準設立;5月,又有三個國家級開發區批準設立;另外一些的成片土地開發項目推進,也得到了實質性的進展。所以,該年可以說又是開發區設立年,而設立的開發區的級別相對較高。 在這種背景下,盡管整頓初期成果顯著,但地方政府的熱情并沒有因為整頓而削減,基層開發區的建設也沒有被完全遏制。 起落之間 隨后的幾年,開發區熱愈演愈烈。以1997年4月15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即中發〔1997〕11號文件)以及1997年9月18日頒布的《國家土地管理局關于非農業建設用地清查有關問題處理的原則意見》為標志,又一輪開發區整頓開始啟動。這兩個文件提出七個方面的要求:加強土地的宏觀管理;進一步嚴格建設用地的審批管理;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加強農村集體土地的管理;加強對國有土地資產的管理;加強土地管理的執法監督檢查;加強對土地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由于土地資源是開發區必不可少的要素,中央顯然寄希望通過這種途徑來使開發區熱有所降溫。 開發區的審批程序也逐漸規范化。第一批開發區是先設立,再開發,基本上實行自上而下的操作。第二批開發區則基本上是由地方發揮主動性,先申報立項再設立,甚至是先開發再申報設立。由于當時開發區享有優惠政策,而且數量相對較少,基本不存在直接的惡性競爭,這種機制下也產生了不少好的開發區。但是許多地方政府由此以為只要是開發區就有利可圖,依靠“廉價”的征地紛紛“開發”。“遍地開花”的開發區中,大量是效益低下者。 規范后的國家級開發區設立程序大體如下:先由當地市政府向省政府作立項報告,由省政府向國務院提交方案。國務院授權商務部(以前為外經貿部)協調國土資源部和建設部,對該立項進行意見匯總,然后提交國務院總理辦公會最后審議。這個程序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確定各個環節的問責制度,因此對國家級開發區的設立很有約束力。各開發區所在地的省人民代表大會都制定了“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條例”之類的法規。省級開發區也有一定的設立程序,但其管理部門可能是計委,也可能是經貿廳,各省有很大的自主權。至于省以下級別開發區的設立,其隨意性更強。 以往整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開發區又進入到新一輪的拉動。2000年~2001年,國務院批準了中西部14個中心城市已經運行的省級開發區,提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批開發區的起步普遍較早,比升格時間平均早六七年。這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設立,是在入世及市場化國際接軌的背景下完成的。它們的設立,政治意義遠大于經濟意義。這種宏觀背景給了開發區一個更為“寬松”的環境。開發區熱重新啟動,而且向西部地區蔓延。 2003年7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指出近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方和部門擅自批準設立名目繁多的各類開發區(包括園區、度假區),隨意圈占大量耕地和違法出讓、轉讓土地,越權出臺優惠政策,導致開發區過多過濫,明顯超出了實際需要,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和國家利益,對此,必須進行全面清理整頓。這個通知,標志著新一輪開發區的清理整頓又一次拉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