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解剖 溫總理調研再次引發東北振興變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21日 18:28 新民周刊 | ||
這里是300多年前北方民族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龍興之地”。 這里是100多年前山東、河北破產農民背井離鄉,蕩漾著希冀淘金的“關東”。 這里曾是愛新覺羅·溥儀1932年的全部躊躇滿志,“滿洲是全亞洲最富饒的地方。” 這里曾是沒落的俄羅斯貴族、潰敗的哥薩克騎兵、流離的猶太人心目中的“天堂”。 這里曾是日本軍國主義垂涎的所在,“寧可放棄本土,也絕不放棄滿洲”。 這里,一億多黑、吉、遼民眾的家園,世界的東北亞,是祖國迎接每天第一縷陽光的地方。 …… 1949年的秋天,東北迎來了激情燃燒的新歲月:作為抗美援朝的大后方,東北的發動機從未停歇;人民解放軍10萬轉業官兵開進北大荒后,勞動的號子從未停過;156個大型援建項目上馬后,“大工業”以鞍鋼、一汽、沈飛、東重為承載堅實地走進了東北人的生活。 東北人曾經自豪過:他們創造了東北工業的繁榮,也成就了東北農業的輝煌,他們貢獻了“工業憲法”,也塑造了“鐵人精神”。 ——1959年大慶第一口基準井噴油,貧油的帽子被摘掉。40多年間,大慶累計上交稅金4061億元,承擔原油價差4190億元,出口創匯495億美元。 ——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東北每年600億公斤的糧食產量使其成為天下糧倉。 ——作為“工業搖籃”,東北基本建成了涵蓋全面的工業體系,鋼鐵、化工、重型機械、汽車、造船、飛機、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的布局,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作為林業基地,30萬林業工人肩扛人挑,在寒風刺骨的北中國的原始森林中喊出了響震寰宇的勞動號子。 …… 也就在一個黎明,東北人發現,東北落伍了——僅1978年以來的20多年間,東北三省工業總產值在全國所占份額一路下跌,由原來的16.5%下降到9.3%,降幅超過40%。東北三省工業在全國的排序不斷后移:遼寧省從全國第2位下降到第5位,黑龍江省從第7位下降到第14位,吉林省則從第15位下降到第18位。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東北三省工業經濟效益下滑、工業生產步履維艱,這一幕被稱作“東北現象”;作為“糧食市場穩壓器”的東北農業也遭遇了相同的尷尬:傳統優勢農產品大量積壓、農民增收緩慢、農業經濟效益提高不大等問題尖銳,“新東北現象”隨之誕生。 東北人開始承受改革的陣痛,部分產業工人離開原有崗位,黑土地上生產的糧食出現了大量積壓,林業、煤炭、石油等資源開始直面“高衰”和“匱乏”…… 陽光總在風雨后。一場來自內部的靜悄悄的但具有深遠意義的反思引發了新一輪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共和國沒有忘記東北——10年間,歷屆政府總理都曾深入東北的企業、礦區、農村開展扎實的調研,為謀劃東北的明天做扎實的積累——2003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后考察遼寧、黑龍江、吉林,并在長春召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座談會。遼寧省省長薄熙來說,東北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地帶之后的第四個經濟三角洲,成為中國經濟第四個增長極是合乎邏輯的。 一場醞釀已久的變革再次將東北推向了歷史舞臺的前面。 李清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