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的“整合術”:五大企業合并案浮出水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5日 16:53 《中國企業家》 | ||
杜亮 靜悄悄的變革 作為一個擁有6.9萬億資產的"大老板",國資委似乎沒有不受外界關注的理由。7月10日,國資委召開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家庭會議",旗下190多家中央大企業老總們在北京聚齊 然而,對于參加過上次會議的其中幾位大企業老總來說,這次會議只能坐“壁上觀”了。 在本次工作會議上,5對中央大企業的合并案首次集體"浮出水面"。它們是:中煤建設集團公司并入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中國科學器材進出口總公司并入中國生物技術集團;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并入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中國藥材集團公司并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華輕實業公司并入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當初,由原中企工委整體移交給國資委的196家企業數量遂減至191家。 而在兩天前,也就是7月8日,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會見韓國總統政策首席秘書權五奎時,所提及監管的企業數量還是“196家”。 事實上,在此次會議之前,5對企業的合并方案已經得到了國資委及相關部門的批準,合并后的整合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有的合并案甚至已經"塵埃落定"。 7月1日,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合并了"中煤建設集團公司"和"中煤進出口集團公司"兩家中央大企業組建的"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在京悄然掛牌,成為最新的一起合并案例。而在更早些時候,中國藥材集團并入中國醫藥集團的事情已為外界所熟知。 一切進行的是如此低調和隱秘。 暫無大規模整合打算 為什么首先合并的是這10家企業?國資委經研中心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向《中國企業家》雜志記者解釋,這5對企業的重組是"被動式"的,即在國資委成立之前,他們之間已經表示出了明確的"合并意向"。 從5對企業的重組思路看,有三種情況:一是"出口型企業"與"生產型企業"的合并,如"中國科學器材進出口總公司與中國生物制品總公司";二是"研究院所"與"實業型企業"的合并,如"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與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三是"業務相近或互補"的企業之間的合并,如"中國醫藥集團與中國藥材集團"。 "這樣合并的好處一是優勢互補,使重組后的企業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二是避免同業惡性競爭。"該人士表示。這位人士同時指出,國資委目前還沒有施展大規模整合的想法,主要是擔心這樣"可能會陷入到'行政捏合'的老路上去"。 國有經濟布局之道 雖然國資委此番"整合手術"有順勢而為之意,但其推進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決心似已昭然于眾。"今后隨著企業兼并流動,還會出現新的重組。"國資委副主任李毅中表示。 國資即要流動起來,必然有所揚棄。與很多地方政府全面出售國資的一攬子方式相比,對于中央大企業的"處置"顯然需要更加高超和縝密的"整合術"。 2003年5月22日,李榮融在國資委成立后召開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要"努力建設30個至50個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企業集團"。哪些企業需要"努力建設"?此番表述立即引起了外界的廣泛揣測。 在7月10日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李榮融首次為191家中央大企業圈定了未來發展的五大領域:國家安全行業、自然壟斷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重要的資源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骨干企業。并要求中央大企業必須成為這五大領域所涉及到的行業的排頭兵。 而在此前,見諸于十六大報告和5月27日發布的《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的說法是國務院國資委監管涉及"兩國兩重"的企業,即"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和重要自然資源領域的國有企業,由中央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再向前追溯:199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關于成立中共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及有關問題的通知》有這樣的表述:"對39戶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的領導班子列入中央管理干部的范圍。" 時過境遷,當初39戶中央大企業經歷分拆重組,到196家企業移交國資委監管后,數量已經變成了53個。這53家企業是不是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國資收縮的"底線"?在國資委成立前后,一直是內部爭論的焦點問題。最典型的疑問是:"哪些企業應該屬于'關系國民經濟命脈'"。 如今,取向似已明確。而在前后的表述中,差異非常明顯。五大領域的表述顯然要比"兩國兩重"更寬和更精確。 "這種安排一方面回應了國資全面退出競爭性領域的妄言,另一方面對今后國資的大規模重組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依據。"有關專家表示。 兩條重組路徑 即使明確了戰略調整的方向,對于體量龐大的近200家中央大企業來說,重組也需要經歷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路徑的選擇在此就顯得尤其重要。 從目前情況看,"自上而下"的合并改組與"自下而上"的剝離改制是兩個主要的方式。 10家大企業的合并屬于前者,除此之外,東風與日產的全面合資也可以歸為此類。更多的企業在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剝離改制的辦法。 由于歷史的原因,"層級太多、管理失控"是目前大多數中央大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據透露,截止2002年,196家中央企業所屬的三級以上的企業就高達11598戶,其中中小企業占78%。李榮融也不得不承認:"這幾年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監守自盜等許多重大問題大都出在三級以下企業。"不僅如此,"層級太多",戰線過長還帶來了"主業不突出"的弊端,影響了中央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國資委對此已明確提出:今后企業集團的公司結構應控制在三級之內。那么,對于三級以外的企業甚至三級企業進行剝離改制就成了題中之義。 2003年初,原經貿委等8部委曾為此下發了《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的實施辦法》。而一些深受管理層級過多之害的中央大企業在辦法公布之前就開始了行動。 《中國企業家》雜志獲悉,深圳三九企業集團從2001年就開始醞釀"主輔分離"的改制方案。其思路是將三九集團旗下的產業分為"健康產業"和"非健康產業",把包括藥業、食品、啤酒在內的產業劃入健康產業,作為集團主業發展,目標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中醫藥集團。而其它的產業,諸如汽車、外貿、物流等產業都集中在新成立的"三眾實業控股公司"旗下,在輔業上加速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三九集團有關人士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在2003年底之前,"清理"完所有的四級公司。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實際上是兩條并行不悖的路徑。"有關專家表示。"在中央大企業們把輔業剝離掉之后,合并重組的條件會更加成熟。" 10家中央大企業合并簡況 本刊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新公司名稱 合并前公司名稱 成立時間 所屬行業行業地位規模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 中煤建設集團 1999年 建筑施工----經營規模50多億元 中國煤炭進出口集團公司 1982年 能源、進出口資產額232.64億元 中國醫藥集團中國藥材集團 1994年 醫藥(中) 2002年銷售收入6.88億 中國醫藥集團 1998年 醫藥(西) 國內銷售額超100億 中國輕工集團公司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1955年 科研機構 /中國最大的食品發酵工業科研機構---- 中國輕工集團公司 1952年 輕工原料貿易 /中國進出口額最大企業500強資產額50億元 中國生物技術集團 中國科學器材總公司 1962年 科技貿易 /中國最大的生物技術企業 中國生物制品總公司 暫缺 生物制品開發---- ---- 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 中國華輕實業公司 暫缺 輕工產品---- ---- 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 1972年 貿易、建筑、采礦、百貨 /中國出口額最大企業排名120位1999年進出口額2億多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