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未來的變動趨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4日 10:06 中國經濟時報 | ||
(上):人民幣名義匯率的歷史性轉折、(中):資本流動對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影響 ——關于人民幣匯率走勢的研究(下) 楊帆 貶值論與升值論 人民幣貶值論在1994-1999年盛行,現在仍然有市場,即認為中國的外匯市場是壟斷的,貨幣當局是外匯主要買方,國有銀行是主要賣方,是買方壟斷與賣方寡頭市場,這樣的市場形成的現期匯率偏離競爭市場的公平價格,遠期匯率則人為地排除了市場風險因素。人民幣名義匯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當局的政策取向,實際上是內在的固定匯率。在外匯管制下講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合理水平沒有意義,應該考察實際匯率。新加坡大學的俞喬計算過去5年的國內物價上升使人民幣對國際主要貨幣高估30%;亞洲金融危機使人民幣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實際有效匯率高估了45%。 2002年12月,美國日本輿論要求人民幣升值25%左右。理由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加工廠,勞動密集型產品充斥全球,國內過度生產導致工業品價格5年下跌7%,零售價下跌10%,中國通貨緊縮威脅全球經濟,中國物價正在成為全球物價。反對者認為,日本從中國進口為16%,美國為9.3%,不足以影響物價水平。我認為中國廉價商品降低了發達國家的邊際價格,而總體價格水平是邊際水平決定的,但這種通貨緊縮影響僅限于勞動密集型產業。 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我們的對策 人民幣中期升值趨勢自1994年確立,已延續9年,沒有升值是由于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收購多余外匯造成的,這就是國家外匯儲備增加到3000億美元的原因。升值壓力越來越大,如擴大浮動范圍,人民幣名義匯率就會浮動到上限。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升值壓力來自: 第一,國內儲蓄大大超過投資,資本過剩。外向型經濟和單純市場導向的發展戰略,已經走到盡頭,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剩,而急需發展的國防與戰略產業,環境保護產業,因無短期利潤而投資不足,過剩資本大量流出國外,表現為資本凈外流。 第二,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剩的其他原因還有:農民收入降低,城市工人下崗,缺乏購買力;兩極分化嚴重造成消費和產業斷層,使大多數消費品供大于求,價格下降。 第三,外資因優惠政策,每年以500億美元的速度進入,進一步擠垮國內企業,并拖累國內銀行,而企業破產清算,在銀行就表現為通貨緊縮。外資企業是以外資銀行為基礎的,因此,國內通貨緊縮不會結束。 第四,通貨緊縮指市場價格持續下降,人民幣購買力提高。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人民幣必定對外幣升值。而對外幣升值,將進一步加劇國內通貨緊縮,從而進入人民幣升值和國內通貨緊縮的循環。國家如果繼續購買外匯,不讓人民幣升值,就會加大資本外流,越來越多的資金被擠出國外。 中國不能再以收購外匯的辦法保持人民幣不升值,因為貶值預期已為升值預期所替代,國際反傾銷越來越烈,除去美國歐洲日本以外,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反傾銷急劇上升,其中印度,阿根廷,巴西,南非增加最快,印度2002年提起10起。 應允許人民幣升值,如5年后到1:7水平。外貿順差變為逆差,資本凈外流才可能變成凈內流。國民財富因貨幣升值而繼續增加,按美元計算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1000美元,到2008年的1500美元。 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以美元表示的國民財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產高潮。其代價就是: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國內生產企業遭到進一步打擊。通貨緊縮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導致財政危機,外匯危機和貨幣危機,那時通貨緊縮就轉變為惡性通貨膨脹,最終導致人民幣大幅度貶值。日本就是在1985年國際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的壓力下,將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土地價值超過了美國,東京地價比1950年上升了10000倍,工資亦大幅度上升,5年后股市房地產泡沫破滅,陷入長期經濟困境,10年以來把貨幣升值期間積累的財富逐步喪失,股市樓市和收入,都“回歸”到原來的水平。 中國承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并且適度升值,但應提前采取對策,緩解貨幣升值壓力。 第一,外向型戰略向啟動內部需求轉變。首先要調整分配關系,遏制兩極分化,提高普通工人農民的購買力,提高社會保障標準,擴大范圍包括農村和農民工。落實義務教育,普及醫療保障。對于改革中受損失的弱勢群體,應該給予補償。 第二,從保護資本向保護勞動轉變。新自由主義鼓吹的“中國資本不足,勞動過剩”已成歷史。繼續鼓勵資本特別是外資,壓抑勞動權利,將加劇而不是緩解勞動力過剩。勞動時間的延長,工資和勞動保障的削減,甚至童工的出現,都在加劇勞動力過剩,促使勞動密集型產業盲目擴張,應該從保護勞動入手,調整勞資關系,限制勞動密集型產業盲目發展,使國內勞動者的工資有所提高。 第三,對外資從超國民待遇向國民待遇轉變。取消對外資優惠,對國內資本提供平等條件。特別是對國內企業減稅,在壟斷部門實行市場準入。外資不是越多越好。特別是外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度發展,很快就出現過剩。另一方面,按照發達國家的消費標準,必定進口或者引進大量外國設備,打垮中國的機器制造業。新自由主義者把它歸結為國有企業產權不清是片面的,這里有經濟戰略的調整問題。 第四,從靜態比較利益向動態比較利益轉變。國家支持戰略產業和環境保護產業發展,這是擴大國內投資需求的關鍵。國家要鼓勵自主知識產權,民族企業的名稱不能廢除,國家產業政策不能廢除,國防不能輕視,國家安全概念不能沒有,對外開放度不能過高。 第五,宏觀經濟政策需要調整。穩健的金融貨幣政策向積極方面轉變。股票市場應該采取積極措施,首先以無償或者低價配售國有股的方式,實現全流通,恢復大牛市,然后允許外資進入國內股市;銀行體系應首先向民間資本開放,房地產金融應發展,貨幣發行量應該擴大。積極的財政政策從發行國債向減稅轉變,相應精簡機構。人民幣不應該完全自由兌換,可以小幅度浮動升值,同時放松外匯管制,降低人民幣升值壓力。 人民幣升值期可持續數年,進入一個國民財富迅速增長,人民收入和購買力大幅度提高,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逆差然后資本凈流入時期,經濟實力和問題遠非10年前短缺經濟時代可比。人民幣升值是一件好事,這是中國人民數十年奮斗積累起來的綜合國力總提升,中國最大的收益是,可以利用升值的機會,加速戰略物資進口,包括先進技術與設備,石油與稀缺資源,要準備未來遭遇西方經濟制裁時,能夠維持國內經濟運轉,這需要以國家力量保障進口及其儲備。另一方面必須看到,近期人民幣升值壓力突然增加,是由于國際跨國公司為了搶占中國未來市場的戰略投資行為所造成,如果盲目相信市場機制,可能造成盲目進口奢侈消費品,打擊國內骨干產業,加速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等問題。如何利用人民幣升值的積極方面,而避免積累過多矛盾,是對國家調控能力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