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銘 沈陽報道
建國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在全國新建、改建了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有57個落戶在東北三省。現在,誰最關心這57個積壓了大量不良貸款項目的命運?
8月3日,吉林長春。在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座談會上,有關
部門將東北地區的不良貸款核銷問題首次向總理提了出來。
“如果說不良貸款是由于政府干預或者是政策性提令批示形成的,只要有足夠的證據,中央都會認帳。”溫家寶總理的一位隨行人員當場對要求核銷貸款的當地官員做了具體承諾。
“事實上,不良貸款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上級有關部門決策確定的,甚至是作為專項政策任務來督辦的,歷年積累許多問題無法說清,這個數字有幾千億。現在東北一些負債國企因不能按期付息被排除在信貸體系之外,這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是一個難以突圍的障礙。”座談會后,這位當地官員無奈地說。
在重振東北經濟之役尚未發動之時,關于東北地區核銷不良貸款的爭論悄然開始了。
國企的“資金問題”
在溫家寶總理的隨行人員中,財政部部長金人慶、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和央行副行長劉廷煥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使得金融界人士對核銷東北地區的不良貸款問題更多了幾分猜測。
“考察組要了東北不良資產的一些數字,但沒有對這個問題明確表態。”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這次考察中,人行沈陽分行行長宋興國也全程陪同。
主管東北三省金融的“大區行”為人行沈陽分行,該行早在2000年就東北三省“一五”時期57個重點項目企業技術改造等問題的專題調研。“調研結果將直接匯報到人民銀行總行,形成金融支持東北國企改革的政策依據之一。”當地的一家商業銀行的資深人士說,最新一期的調研報告將在一個月后出來。
2000年的調研報告顯示,東北國企的“資金危機”已經迫在眉睫。2000年上半年,東北三省國有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實現利潤217億元,與其擁有的5000多億元固定資產和1000多億元流動資金貸款相比很不相稱,除少數效益較好的大型和特大型企業之外,相當一部分企業甚至難以維持簡單再生產。
另外,工業基礎設施落后,技改資金投入不足,國有大中型企業平均45%的設備超期服役或接近報廢,近十幾年來東北三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平均增長15.9%,一直低于全國19.6%的平均水平;更為嚴重的是企業自有資金嚴重不足,償債能力低下,其中未上市融資的大中型國企的長期借款幾乎全部為銀行貸款,截止到2000年3月,東北地區在工商銀行開戶的4100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流動資金合計3607.2億元,流動負債合計4268.1億元,流動負債已超過全部流動資產660.9億元,比例為118.3%,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
“長春會議”之后,東北三省這個老工業基地開始喧嘩與騷動。據東北的官員介紹,國家對振興東北的思路是,盡量少上新項目,少鋪新攤子,集中改組改造現有的企業。但是,目前巨額的貸款使一些老企業感到壓力非常大,要想輕裝上陣,必須對以往的貸款問題給出明確的解決辦法。
而核銷不良貸款,已成了東北當地政府與企業向中央力爭的一項政策。
幾千億與500億
“東北需要核銷不良貸款多達幾千億元,但是國家每年用來核銷不良貸款的總額卻僅有500億元,即使國家將核銷的指標全部用在東北,對東北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用。”人行沈陽分行的一位資深人士無奈地說。
東北是全國不良資產最高的地區之一。對于不良資產的具體數字,人行沈陽分行諱莫如深。
但據人行沈陽分行的調研報告顯示,截止到2000年9月末,東北地區銀行貸款的占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存款,存量相當大,但是真正能參加周轉的信貸資金十分有限;在銀行信貸登記時配卡企業較多,而實發貸款卡企業僅占20.52%。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狀造就了當地銀行嚴峻的經營環境。“一五”時期,在東北地區落戶的57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這些企業曾經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截止到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對其中45家企業累計投資572.77億元,其中國家直接投資504億元,補充資本金44.9億元,核銷呆壞賬23.2億元,累計貼息0.67億元,同時,這45家企業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1225億元,扣除國家的投資,企業凈上繳利稅652億元。但是,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老國有企業,卻日益陷入經營的困境中。
以本溪鋼鐵(集團)公司為例,這家有8萬多名職工的特大型國企,其2000年的資產負債率為64.34%,在根本無力還本付息的情況下,曾請求將公司在工行、建行、中行、開行1998年末的部分貸款本息44.4億元,由債權轉為股權,實施后預期到2003年利潤可達5.9億元,凈資產利潤率可達到5.2%。“但由于各方面對債權轉股的政策理解不一致,本鋼債轉股尚沒有完全到位。”人行沈陽分行的一名官員說。
因此,本溪鋼鐵不得不提出央行幫助協調,一是“短貸長用”;二是債負時間界定,將本溪鋼鐵在1995年之前的貸款陸續進行倒貸。如此要求,可以減緩企業沉重的負債包袱,但終難“脫胎換骨”。
對東北三省大部分國企來說,如果國家能拿出錢來核銷一部分不良貸款,將體現“咱們這個大家庭并沒忘記這個大兒子的貢獻”。
“吃餃子貸款”
“政府要求銀行貸款的項目過去曾大量存在,商業銀行在這方面都有過很深的體會。”一位國有銀行遼寧分行的人士介紹說:“比如,過年時,下崗職工也要吃餃子,這本來應該由政府解決的問題卻推給了銀行,讓銀行的信貸資金為下崗職工臨時解決困難。”該人士說,發放此類貸款時,銀行會要求地方財政擔保,財政一般也會按照銀行的要求辦好所有的擔保手續,但到還款時,地方財政卻往往變了臉,這樣銀行的信貸資金只能成為不良資產。
對于此類貸款,中央已經承諾給予解決。但是,大量的政策性貸款卻往往由于難以說清貸款發放的原因和用途。比如,中央政府有時為某些項目開現場辦公會,會上遇到資金難題,一般會要求銀行給予貸款。銀行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拒絕貸款的發放。而現在這些貸款大多成為不良貸款。
人行沈陽分行的調研還發現,企業負債中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不少。比如,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在1977年因國家下達指令性計劃,安排生產7套軋機,后來又中途下令停止,所有的制品沖銷流動資金,使企業自有資金從10264萬元一下子銷掉9570萬元,致使企業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來維持,后隨著產量增加和物價上漲,流動資金貸款急劇上升,1998年支付的利息高達9300萬元,企業大量利潤轉化為利息支出,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而“第一重型機械”地屬高寒地帶,每年取暖期長達半年,每年支出的熱力費高達7000多萬元,加上每年支付的銀行利息,企業負擔的額外費用相當于全年產值的25%。
在溫家寶總理此次調研中,有關部門領導對“政策性貸款”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如果有明確的證據,比如有文件規定,表明貸款是由于國家政策性原因發放的,國家財政肯定會解決這類不良貸款。
但其他的不良貸款,國家財政將很難給予特殊的解決辦法。
東北三省則從“振興東北”這個目標出發,希望國家能對貸款核銷的比例更大一點。“對于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很難區分到底是政策性的還是其他原因,從這方面來看,如果國家只核銷所謂的政策性不良貸款,在具體操作中將有很大的困難。”遼寧某國有商業銀行一位人士說。
僵局將破
實際上,“長春會議”之前,溫家寶總理已經兩度赴遼寧調研。今年春節期間,溫在遼寧阜新進行調研,征求當地一些企業對振興東北的意見。今年5月底6月初,正是非典肆虐的時期,但溫家寶總理再次來到遼寧調研,陪同調研的有央行副行長吳曉靈。
核銷不良貸款,無論是東北三省的地方政府、企業還是銀行,都表現出了極大興趣。如果能將貸款核銷,實際是國家財政資金變相投入東北,振興東北就有了另一條資金通道。
但不良貸款核銷的比例是多少?
從東北來看,當然希望將不良貸款盡可能多的核銷,以減輕當地企業的負擔。然而,從中央來看,財政已經不可能拿出太多的資金來核銷不良貸款,如果將資金用來核銷不良貸款,那么其他方面的支出將不得不進行削減。
不少人對東北的不良貸款能否核銷表示了擔憂。人行沈陽分行的一位人士分析,如果中央給予東北一定的特殊政策,勢必引起其他省份的意見。“如果東北可以核銷100億元,別的省份就可以要求中央給核銷50億元,這樣的問題是中央不得不仔細考慮的。”這位人士說。
現在,東北三省國有獨資商業銀業每年按國家規定的1%提取的呆賬準備金,每年提取的數額連當年發生的呆賬都不能處理,“更談不上解決歷史形成的欠賬。”因此,東北方面有人提出,國家應在“十五”期間將呆、壞賬的準備金提取比例在現有的基礎上適當提高2~3個百分點,使之與實際形成的呆壞賬比例基本吻合。
(本報記者鄭小伶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