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欠費映射萬億債務 制度缺口還是改制成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3日 07:3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見習記者 陳懇 上海報道 7月25日,針對本省被勞動社會保障部曝光的兩家企業的欠繳職工養老保險費問題,湖北省地稅局向上級領導提交了一份綜合調研報告。 同一時期,重慶、吉林等地被曝光的欠費“大戶”們也紛紛被當地有關部門要求說明 此次的欠費大戶名單是勞動社會保障部在7月18日公布的,名單中共有16家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欠繳金額都在千萬元以上。勞動社會保障部新聞處的工作人員說:“這次曝光的都是有繳費能力而不繳的,不是說千萬以上就只有16家! 這也不是勞動社會保障部第一次曝光欠繳職工養老保險大戶名單。上述勞動社會保障部新聞處人士說去年他們曝光了33家,不過去年的33家中今年已經有27家退出了千萬元大戶名單。還剩下的6家又進了今年曝光的16家欠費大戶名單中。 欠費之因 記者電話采訪了這些被曝光的企業,盡管企業對各自欠費原因的描述不盡相同,卻也似乎與前述勞動社保部工作人員的“有繳費能力而不繳”的判斷有些許差距。 這次勞動社保部曝光的企業中,有7家企業具有公共事業性質,前5名中,就有4家這類企業。例如,長春市公共交通總公司欠費8424萬元,排名第一;吉林市公共交通總公司欠費3444萬元,排名第三;山西大同市煤氣總公司欠費2952萬元,排名第五。 吉林市公共交通總公司劉德霞處長告訴記者,政策性虧損和國有企業改制時期經營困難是造成欠費的主要原因。 “計劃經濟時政府承諾的兩個優惠政策的改變,導致1998年一下子就欠了1400多萬,”劉說,“另外,1999年和2000年繳費比例從16%提高為27%,加上4%的失業保險費,總的繳費比例為31%,(以當時的企業經營情況看)根本繳不起!辈贿^劉表示,除了前面的歷史欠賬,2001年以后他們都做到了應繳盡繳。 重慶地稅局負責養老保險征繳的黎先生告訴記者,“只要企業沒有宣布破產,哪怕長期停產,養老保險要仍然按照上年平均工資水平的60%核定繳費基數繳納,而這些企業又繳不起費。”在本次公布的欠繳大戶名單中,重慶有6家企業上榜,其中4家就是公交公司。但是,由于公共事業企業不能輕易破產,職工養老保險欠費問題似乎還要持續。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此次曝光的欠費企業中,除了公共事業型企業,另一類就是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控股(或者曾經控股的)集團公司。其中包括湖北襄陽汽車軸承股份有限公司(ST襄軸000678)、吉林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紙業000718)、寧夏西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控股西北軸承000595);河北邢臺冶金機械軋輥集團有限公司(曾控股邢臺軋輥600149)以及湖北化纖廠(曾控股湖北金環000615)。值得留意的是,上市和這些國有企業的良性經營并沒有什么關系,經營困難仍然是多數企業對于欠費原因的回應。 當8月12號記者把這些企業對欠費原因的解釋反饋到勞動社會保障部時,新聞處盧處長說,“我沒法評論(是否繳得起)這件事! 不過,不論欠繳原因怎樣,遭到曝光后,欠費企業以及相關地方政府仍然都感受到了壓力,辦法似乎也有了。 據吉林市公共交通總公司介紹,他們準備變賣自己在吉林市市中心的一塊地皮來償債。而欠費第一名的長春市公共交通總公司則似乎有點“高興”:“我們已經和長春市政府簽好協議了,欠債由財政三年還清!绷頁笆鰟趧由鐣U喜啃侣勌幍墓ぷ魅藛T介紹,名單公布后,一些媒體到重慶鋼鐵集團公司采訪,重鋼當天就繳了1000萬,并且簽了協議表示要多少時間還完。 萬億隱性債務 曝光欠繳企業名單,其實是一個多少有些無奈的選擇。根據今年7月勞動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02年底,我國拖欠職工養老保險費的企業已經超過30萬戶,累計拖欠職工養老保險費達439.9億元。 而且,“(目前統計的)欠繳的400多億職工養老保險費,也只是我國養老保險收支缺口的一個‘顯性’表現而已”,一位對此問題做過多年研究的專家如是說。 對于養老保險缺口問題,勞動社會保障部養老司的凌吉敏處長認為,“就全國范圍而言,總體上不存在缺口,基本上能夠做到收支平衡。但是,地區之間是不平衡的,全國一半以上的省市,當期是存在缺口的! 但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趙曼教授對此有不同的看法:“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現在,每年的缺口為300億元左右,需要財政補貼! 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1998年國內養老基金收入1300多億元,支出1500多億元;2002年收入2500多億元,支出2800多億元。當期缺口從100多億元增加為500多億元(因為各地區不平衡,所以不能簡單收支相減)。 另據凌處長介紹,如果還是假設實行現收現付制度,中長期而言,由于人口老齡化,贍養比不斷提高,支付越來越多,是存在缺口的。所以,現收現付制度必然要歷史性地進行改革。 據介紹,自1994年國務院成立社會保障綜合體制改革小組,新的“部分積累制”的養老保險籌集模式經歷了重重討論。到1997年,國務院發布了199726號文件,表示我國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其中社會統籌體現‘社會互濟’,實行現收現付;個人帳戶,體現自我保障,實行自我積累。 但是,個人賬戶在1993、1994年提出之初并不具有“自我積累”的意思。據一位參加社會保障綜合體制改革小組的專家介紹,“個人賬戶當時沒有作為一種籌資模式,而是作為一種計發養老待遇的辦法,一種憑證;(當時)也并不是要搞成現在的遼寧的模式:把個人帳戶做實。(2001年7月1日,遼寧省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工作;緝热菔菍⒊擎偲髽I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帳戶全部改為職工個人繳費,繳費比例由工資總額的5%調整為8%,企業繳費不再進入個人帳戶。個人帳戶實行自我積累,不準挪用透支。到2002年6月30日,遼寧做實個人帳戶28.14億元。)” 但是如果選擇目前真正意義上的部分積累的籌資模式,職工個人帳戶就需要由憑證做實為實際存有資金的帳戶。 這樣的話,對于1997年以后繳費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本應該用于積累的個人帳戶當期被(挪用)用于支付,并沒有積累下來,是存在缺口的。”社保部凌處長介紹。 而對于個人帳戶會被挪用問題,趙曼教授解釋到,“目前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的管理者都是社會保障機構,統籌帳戶的錢不夠,只有用個人帳戶的錢。” 除了上述1997年之后繳費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個人賬戶的空戶缺口,目前的養老保險另外還有一個缺口的概念。凌處長介紹,“1997年前退休的人員,以及1997年前已經工作的人員,他們1997年前的個人帳戶并沒有任何積累,但是現在或者以后都需要支付,(所以)形成了(另一)缺口”。 趙曼教授告訴記者,前一個缺口被學術界稱為“個人空帳”,而后一個被學術界稱為“隱性債務”。 前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退休教授江春澤也認為:對于1997年前參加工作,并納入社保范圍的參保人員,其個人帳戶空帳的實質是“是國家對這部分職工的隱性債務”。 有關部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2年底,國內養老保險累計的個人空帳規模為4800多億元。而勞動部社保所、世界銀行和國家體改辦分別于1995年、1996年和2000年對養老保險的“隱性債務”進行了估計,數值分別為2.8萬億元、1.9萬億元和6.7萬億元。 此外,有學者告訴記者:“有關方面不愿意談隱性債務,而采用‘轉制成本’來稱呼,認為這是由于從現收現付制轉變為部分積累制所產生的制度成本。”該學者表示,這里面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相對于隱性債務,轉制成本的計算彈性要大得多,“隱性債務的計算采用中止法,假設2004年1月1日,現行的養老保險體制中止,每個參保者結算自己的部分,其缺口即是隱性債務! 對于隱性債務的危害,該學者說,“可能會危及養老保險制度本身! 制度出路 我國國企的職工養老保險欠費問題非一日之寒,關于負債缺口的填補辦法的討論也歷經良久。盡管有意見認為最終財政買單的可能性非常大,畢竟都是國有企業,但財政的資金來源又捉襟見肘。 從具體的技術性角度看,要解決企業的欠費問題,凌處長認為:“首先是強化征繳手段。另外,給企業一些靈活性。例如協議補繳,分期補繳等! 重慶地稅局的黎先生則希望“對現有條例做大幅度的修改,全國實行稅務征收,增強行政執法的措施”。他介紹,根據1999年的征繳條例,目前強制性措施只有三條:加收千分之二滯納金;對法人代表和直接責任人處以5000-20000元的罰款;如果還沒有效果,只有提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他認為這三條措施都很難辦,對于困難企業而言,加不加滯納金都一樣繳不了;而通過人民法院執行的時間又很長。 他表示,在他看來應該參照稅收征管法征繳養老保險,比如征稅機關可以凍結企業的銀行帳戶,可以從存款帳戶中扣款;可以查封企業財產,通過拍賣等途徑抵繳欠費;以及禁止法人代表出境等類似稅法的其他保全措施。 實際上,勞動社會保障部和學術界關于征收社會保險稅的討論由來已久。而解決深層次的養老保險的缺口問題,則涉及養老保險制度的選擇。 凌處長表示,“如果實行現收現付制度,體制內解決問題有兩個環節:一個是擴大參保人群,一個是提高統籌層次。從市縣、地市級的統籌逐漸上升到省統籌,最后提高到全國統籌,實現全省范圍,甚至全國范圍的調劑,達到總體的平衡! 但是,根據《中國社會保障》雜志社常務副社長楊建敏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史寒冰兩位學者的調查,去年參保人群出現了下降的勢頭:“2002年第一、二、三季度企業繳費人數占參保職工人數比例分別為88.45%、88.00%、88.21%,分別比上年底下降0.71、1.16和0.95個百分點。其中,企業參保人數下降涉及20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其中下降較多的省份有:吉林、河南、遼寧、山東;繳費人數下降的有23個地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其中下降較多的是遼寧、廣東和黑龍江! 另外,要提高統籌層次,仍需解決地方利益平衡的問題。地方利益的博弈在1998年實行省統籌的時候就曾出現。 1998年國務院28號文件作出了在2000年底實現全國省級統籌的決定。根據當時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江春澤的研究,“遼寧省44個縣中有35個縣原來只搞縣級統籌,……,搞省級統籌難免‘抽肥補瘦’,有赤字的縣就贊成,有結余的地區就不贊成。” 然而要最終從制度上解決養老保險缺口問題,根據有關部門最近的一份報告,目前學術界和實務界都傾向于“實行部分積累的社會養老保險體制,并把個人帳戶按照8%的繳費比例做實,和遼寧省目前試點兩年的做法類似。”報告提供了兩種做實個人帳戶的安排。 第一種,一步到位法。即從2004年起,所有個人帳戶按照8%完全由個人繳費做實,以后的統籌支付決不能動用該帳戶基金。第二種,分步到位法,分四年到位。即2004年,按照4%的比例由個人繳費做實,此后每年增加1%,到2008年實現8%的做實目標。據接近決策層的人士介紹,對于這些辦法更大范圍的討論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 凌處長認為:“不管有沒有欠帳,都應該建立這樣的體制! 除此之外,國家財政的補助也是必要的。凌處長介紹,從1998年開始,中央財政開始對養老保險進行補貼。目前補貼主要針對困難地區的養老基金缺口以及一些專項支付缺口,例如對軍工、礦山、農墾等非常困難或者是破產力度大的特殊行業的支持。 養老保險司長焦凱平今年也曾透露:“從1998年到2002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1279億元。” 然而,相對于萬億隱性債務,財政的擔子仍然很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