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東北構想:重返第一產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1日 07:0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許圣如 秦立東 北京報道 “關于東北未來的發展方向一直在討論中。2002年以來國家前后向東北派出5個調研組,綠色生態成為東北再造過程中分量很重的一張牌。”8月7日,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阜新在國閱200176號文件中被確定為全國惟一的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 2001年5月,阜新市九屆黨代會上,一種城市發展新概念被正式提出:“不再信守工業強市這一條老路,要發展現代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 阜新市計委辦公室一位官員說,“阜新歷史上就是宜農地區,擁有適合農業發展的自然資源;另外,農業安排勞動力的成本要遠低于工業。” 當時,阜新的轉型思路是:從2002年到2005年4年里,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此后5年里,基本建成全國生態農業建設示范區。在9年內基本完成轉型。根據這個規劃,阜新將租用周邊12個鄉鎮農民的8000公頃土地,建設50個農業園區以及200個以養殖為主的專業小區。 然而,轉型之路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 據不完全統計,一個農業園區的建設資金就需要2000多萬元,50個即意味著10億元,而這筆資金只是三大規劃中的一項。 這位計委官員為記者舉例說,阜新交大農業與生物工程園區項目是由阜新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學農業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打算建成北方乃至中國最大的球根類花卉的育種、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10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試驗基地已建成投產。以后還將建成占地面積1000畝的高檔花卉種植基地,其中50畝蘭花,450畝郁金香,500畝示范地。項目總投資1.2億元。 與此發展農業相并行,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得以凸現。阜新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負責人認為,當地應該嚴禁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業向農村轉移,杜絕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式的農村工業化模式,實行鄉鎮工業污染的集中控制。同時,還要促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新東北的農業優勢 阜新在變,整個東北也要變。 “從2000年初開始就始終沒有間斷過產業調整的研究,但是始終還只是停留在建議階段。″劉庶明介紹,吉林省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東北再造”課題組目前已經向政府提交數十份產業調整的建議。 課題組認為,東北應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工業生產從傳統粗放式的生產轉向集約式的生產。可側重于機床、航空、汽車、造船、發電設備等重大裝備制造業及零部件工業,鋼鐵、化工等重化工業,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對國民經濟具有裝備和帶動作用的產業體系。 在報告提及的重點建設六大基地中,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基地被賦予重要地位。劉庶明認為,立足東北經濟區是糧食主產區的區域特色,變產量優勢為經濟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拉長產業鏈,既可以加快解決“三農”問題,也會增加工業對農業、對糧食的反哺能力; “根據東北實際,對新型農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條件具備的地區應該作為主導產業來發展。”劉庶明認為東北應該成為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基地和國家糧食安全基地,發展可持續效益農業。 劉庶明介紹說,譬如以玉米加工轉化為重點發展精深加工的綠色產業,可以發揮東北地區生態環境較好的比較優勢,建設面向國內外的綠色產品基地,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農業基礎、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培育綠色食品加工基地、農副產品基地、土特產業基地等。 劉認為,東北平原是國家重要產糧基地,且水系相連,重點要研究發揮松遼平原的優勢,改造東北平原水系,建設國家糧食安全基地重大項目和食品安全基地。同時,依托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特有的野生中藥材、滋補類動植物資源和生物制藥技術優勢,東北創建北藥基地的優勢也十分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