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滇慶疾呼開放民營銀行已水到渠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08日 10:59 《經濟》 | ||||||||||
金融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也應該相信民間具有極大的制度創新能力 《經濟》雜志8月號 文/徐滇慶 有的新聞媒體把開放民營銀行的爭論歸納為“改造派”和“新建派”之爭。他們說,“改造派”強調“新建的風險”,“新建派”則大談“改造的難度”。這些報道大致勾畫
不少學者為現有金融機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體制改革出謀劃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東北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的學者們調查了國有商業銀行和許多基層金融機構的狀況,提出了改革建議。長城金融研究所的報告建議在原有金融機構的基礎上創建民營銀行。還有一些報告認為:某些基層金融機構已經病入膏肓,無法改造。除了讓他們有序地退出金融領域之外,幾乎沒有別的辦法。總之,能改造就改造,不能改造就新建,一切交給市場競爭來決定。 當前,金融機構總數并不少。開放金融領域并不是為了簡單地增加幾家金融機構,而是要通過民營銀行試點來實現金融制度創新。當前要解決的任務就是通過試點來建立、健全銀行的準入、監管和退出法規,為今后全面開放金融領域創造條件。正如周小川在2003年3月的報告中所說的那樣,制度創新的主要內容就是完善金融市場的競爭環境以及建立金融市場準入規則。他非常明確地闡明:“組織形式方面需要不斷的探索。這跟準入政策有關,準入方面的政策之所以比較謹慎,是由于過去造成了大量的虧損,使得政府以及監管者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擔憂。” 作為金融改革的政策研究應當允許各種嘗試。允許民營銀行在一定范圍內試點,并不會天下大亂。盡管民營銀行的資本金來自于民間,但是并不能說他們就先天具有對中小企業的信息優勢,也不能說他們必定擁有高效率。之所以許多學者認為民營銀行能夠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是因為民營銀行必然要在市場競爭中接受選擇,必須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尋找生存空間。在這個方面,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市商業銀行受到了太多的行政約束,政企不分,在市場競爭中缺乏靈活性。人們在總結民營企業的優點時常說,民營企業船小好掉頭,在競爭中表現了很高的靈活性。關鍵在于管理機制問題。如果單純是企業規模大小的問題,那么把大型國有企業劃小不就解決問題了? 民營銀行和民營企業一樣,在他們頭上始終懸著一把劍,那就是市場競爭。競爭的失敗者將被淘汰出局。有些金融從業人員一聽到淘汰銀行如同談虎色變,好像讓銀行破產、關門就會引起超級地震一樣。實際上,只要有一套良好的金融法規和監管體制,讓某家銀行關門破產并不比企業破產更為嚴重。近年來,美國每年都有300多家中小銀行被停業、關門、兼并或破產。只要遵循一條簡單的規則,在任何時候不允許銀行的不良資產接近或超過其自有資本,那么勒令那些經營不善的銀行退出金融業,虧損的是銀行的股東,而不會對儲戶造成什么影響,更不會沖擊整個金融體系。倘若一家銀行資本充足率只有5%,不良貸款超過了20%,事情就難辦了。一旦讓這樣的銀行或信用社關門破產,上哪兒找錢來補這個窟窿?如果讓民營銀行問世的話,一上來就要堅持按照市場機制運行,萬萬不能因監管失誤而重蹈覆轍。從這個角度來講,民營銀行適應于市場競爭機制,而要讓現存的金融機構適合市場競爭機制,非要準備好一大筆錢來彌補窟窿不可。對于那些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來說,虱多不癢,債多不愁,你拿他們有什么辦法?開放民營銀行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關鍵戰役,風險很大,但是卻非改不可。古今中外,任何改革都會觸動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都會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對。沒有人反對的改革,根本就不是改革。創新的對立面就是“守舊”。守舊者都有兩手,一方面為舊事物、舊制度大唱頌歌,另一方面對新生事物大潑冷水。反對民營銀行的人說什么“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不能寄希望于民營銀行”,“民營銀行不可避免道德風險”,“民營銀行的效率不一定高”等等。民營銀行尚未誕生,連試點都沒有開始,不知道這些判斷的根據從何而來?如此氣急敗壞,何苦呢!倘若民營銀行真的那么沒用,大了不關掉就是了。只要這些銀行的不良貸款沒有超過他們自有資金,怎么處理都好說。連試試都不讓,是否有點太沒有氣度了? 金融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是不是相信民間有極大的制度創新能力,是贊成開放民營銀行和反對者的重要區別。在金融改革的研討中,反對開放民營銀行的人勢孤力單,形影相吊,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他們似乎很委屈地問道,為什么就不相信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有創新的能力呢?我們主張公平競爭,最重要的是在競爭機會上的平等。現有金融機構有沒有實現制度創新的機會?如果從來沒有給他們機會,顯然不公平,應當讓他們有機會試一試。事實上,現有金融機構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試了十幾年,可惜效果不彰。上級三番五次要求各級金融機構加快改革步伐,大膽制度創新。有些銀行改革得比較好,可是許多金融機構搖搖晃晃,步履蹣跚,直到今天在制度創新上依然乏善可陳。一個藥方開下去,如果吃上一段時間不見效,人們就會換個藥方試試。沒有理由非吊死在一棵樹上不可。既然現有金融機構的體制改革這么困難,為什么不給民營銀行一個試試的機會? 有些人依然停留在計劃經濟的思路上。他們認為可以通過計劃途徑來推進改革。盡管在原則上同意開放民營銀行,但是他們認為民營銀行只不過是國有銀行的補充而已,等把國有銀行改革搞好了之后再開放民營銀行。有些人認為國有銀行改革的風險很大,光應付國有銀行改革就已經非常吃力了,再加上一個開放民營銀行的題目,風險更大,只怕忙不過來。還是先考慮國有銀行的改革,以后再討論民營銀行為妙。可是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國有銀行才能改好。如果國有銀行十年改不好,難道民營銀行開放也要等上十年嗎? 這些都涉及到對金融改革態勢的判斷。如果在中國加入WTO之后,金融風險不是在減少而是越來越大,那么推遲開放民營銀行就是一個戰略錯誤。 當前關于民營銀行的爭論并不是“改造”和“新建”之爭,也不存在最先誰后的問題,更不必花費那么多精力去討論什么“民營”、“私營”等定義問題。金融改革路徑選擇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推動金融制度創新。現在已經到了完善金融市場競爭環境,建立金融市場準入規則的時刻。應當按照公平競爭的原則,給民間資本以選擇的空間。愿意入股原有金融機構的就讓他們入股。如果他們不愿意入股原有的金融機構,也尊重他們的選擇。想申請創建新的民營銀行的就去申請。只要符合《商業銀行法》和有關金融管理條例,就批準他們組建。在開放初期,要嚴格把關,不符合條件者堅決不批。即使批準了,也要嚴格監管。并且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通過競爭提高金融體系整體質量。為了實現這一點,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金融準入、監管和退出法規,并且在試點中檢驗、完善這些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例可循”,這些正是當前我們金融改革必須抓緊的工作。 (作者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兼職教授,長城金融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