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缺口高達3000多億 中央財政難堪重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05日 12:31 財富時報 | |||||
高達3000多億的出口退稅缺口,使得中央財政難堪重負,降低退稅率風聲水起。但是,出口企業的利益如何保障? 出口企業利益命懸退稅改革 本報記者鄭子軒 實習生劉麗琴 7月中旬,全國人大財經組專家一行就廣東外貿企業不堪出口退稅重負問題,專程前往主要出口企業以及外經貿、財政稅收等政府部門進行調研。一位參與本次調研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人大財經組專家們在此期間曾暗示,如果沒有意外,下半年出口退稅領域將醞釀全方位、徹底的改革。日前,國務院研究室宏觀經濟司副司長叢明的一番話似乎足能印證這位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叢明稱,國務院目前正在研究,準備改變多年以來單由中央財政承擔退稅款的辦法,而采取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 平均退稅率下調至11%? 對于正在醞釀中的出口退稅政策,出口企業更為矚目的是調整后新的退稅率。據參與本次調研的這位知情人士透露,按照醞釀的方案,今后,平均出口退稅率可能由目前的15.5%下調至11%左右。 而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許健卻在接受一些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由國務院牽頭的方案正在調研中,并未公布,人大財經組的調研只是起促進監督作用,沒有聽到下調至11%的說法。 盡管連國家稅務總局一位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平均出口退稅率是否下調,下調多少,目前尚無定論。但記者還是從較多渠道獲悉,一些部門正在加緊研究的方案中,都涉及到了平均出口退稅率下調的措施。 進而言之,一方面,上述一些部門企望通過降低部分出口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或全部出口產品的退稅率,促使綜合退稅率出現明顯降低的“良性局面”。 而另一方面,盡管今年以來,我國已分四批下達了總額為1072億元的出口退稅指標,但出口企業對此卻不以為然 “我們不單自營出口自己工廠的服裝產品,還出口鞋子、箱包等其他商品,如果按照傳聞中新的辦法,我們企業的路會越走越窄”,雅戈爾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張小珍一語道出了雅戈爾的煩惱。 張小珍翻開了自己企業的“老皇歷”。僅在2001年1至10月,雅戈爾就實現了3000萬美元的出口額,按照17%的出口退稅率,企業應得到退稅款3000萬元人民幣。但直到現在,雅戈爾卻仍然一分錢的退稅款也沒有收到,企業也因此面臨資金周轉不靈和資金成本增加的雙重壓力。“最重要的是,這些退稅款遲遲拿不到手,心里感覺空空的”,張小珍心感煩躁。 中山食品水產進出口集團是廣東的出口大戶,該公司連續9年實現出口創匯超億美元,2002年出口創匯達3.7億美元。但由于出口退稅指標等因素的影響,退稅額嚴重不足,企業面臨出口困境。 無獨有偶。今年廣東出口退稅指標緊缺狀況加劇,新增出口退稅缺口達200億元。為緩解出口企業面臨的資金困境,廣東省政府準備將出口貼息政策的時限由現在的9個月延長到1年。 與之相關的是,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新近的統計數據顯示,到2002年末,全國累計應退未退稅額高達2477億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隆國強預計:“按照2003年預算,出口退稅指標僅比上年增長了2.4%,如果可享受退稅出口增長5%,預計到2003年年底出口應退未退稅總額將達到3400多億元。” 事實上,國家財政出口退稅壓力背后正是眾多出口企業的難處所在。業內人士分析,在出口企業看來,國家的政策調整應該更好地考慮到企業經營的壓力,平均出口退稅率降低,可能為財政減輕壓力,但對企業來說是不夠公正的。 部門利益與銀行急欲脫身 早在2000年,近千億的欠退稅額就已引起政府和有關專家的注意。資料表明,從2002年開始,先后有財政部、商務部、國家稅務總局牽頭進行調研,設計方案。但是各方案都未曾公布。2003年以來,國務院研究室、人大財經委專家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等“智囊”機構也紛紛赴各地調研,緊鑼密鼓地研究具體方案。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由于利益不同,各種方案間自然存在著分歧。商務部和財稅部門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降低出口退稅率;是否用進口環節稅來抵償出口退稅;是否利用發債等方式清償欠退稅等問題。”究其背后,則是各部門之間不同利益的博弈。 部門利益博弈和分割的一個側面是,商業銀行風險與日增加。 據有關部門統計,從2001年開辦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以來,各商業銀行已累計發放該貸款500多億元,在地域上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而且,這項貸款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繼續增長。 最早開辦這項業務的中國銀行寧波分行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03年4月末,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余額為35.56億元。該行行長辦公室的胡宇罡稱,這項貸款增長比較快,4月末的貸款額比年初增長了6.49億元,增長速度高達22.32%。 “我們是從2001年9月開始辦理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的,很多賬戶托管貸款馬上就到期了,而2001年的出口退稅有些企業還沒有排上隊,這筆貸款無疑會被劃到我們的不良資產里面去。”一國有大銀行廣東省分行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顯得無可奈何。 權威人士指出: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真正的貸款債務人應該是財政,其實質是財政向銀行的借款。如果這項貸款出現問題,對地區金融業的打擊不可小覷。胡宇罡也建議國務院盡快關注這個問題,上半年就應出臺相關政策,以免釀成更大的金融風險。 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原屬流動資金貸款,最早的相關規定要求貸款期限不超過6個月,后來又改為不超過1年。但是,貸款一年期限過了之后,企業應該收到的退稅款仍然沒有到賬,貸款無力償還。 部門利益博弈和分割的另外一個側面是,出口企業成為“風箱里的老鼠”,既要支付貸款利息和罰息,還要忍受資金鏈可能斷裂的折磨,有苦難言。 廣東一家外貿企業的老板接受記者采訪時抱怨說:“出口越多,欠得越多。更糟糕的是,拖欠長達1到2年,銀行也不愿再給企業托管貸款。固定資產切下一塊一塊,拿到銀行做抵押,捆住了企業進行重組、出租、并購等資產經營的手腳。” 此外,“雖然通知建議,利息部分一般由各地財政貼息80%,余下的20%由企業自付,但是只有少數地方財政能夠拿出錢為出口企業貼息。”“2001年的出口退稅款到現在才拿到一小部分。”一家以紡織品出口為主的大型國有企業財務部的負責人對記者說。近4年來,這家企業已累計積壓出口退稅8億元。“按照這種退款速度,企業的資金怎么能周轉得過來? “出口代理制”呼之欲出?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一些財稅部門人士堅持,退稅是財政收入的減項,是對外貿企業的激勵機制。而外貿部門則表示,出口產品不含間接稅是一種國際慣例,征收間接稅的國家要將出口產品所含的間接稅退還給企業,以保證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與他國商品平等競爭。因此,出口退稅不是鼓勵政策而是一種中性政策。 近日,記者從浙江省有關部門獲悉:國家有關部門擬將國內目前通行的以收購為主的出口方式,轉為以代理為主的出口方式;同時出口退稅政策也將作出重大調整,今后將不再退稅給外貿公司,而直接退稅給生產企業。出口經營方式及退稅政策的調整尚未正式出籠,但相對于降低部分出口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或全部出口產品的退稅率,它更能引起各地外貿主管部門和外貿出口企業的關注。 “我贊成推行出口代理制,這將使外貿流通企業競爭更平等,誰服務好,生產企業就找誰代理”,寧波市紡織品進出口公司總經理鐘光瑞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我也贊成出口退稅直接返回給企業,這有利于從源頭杜絕騙退稅”。 然而,多數外貿公司卻對擬議中的新政策憂心忡忡。“我們這類公司將無立足之地了,”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貿公司經理為此焦灼不安,“退稅是外貿公司的利潤來源,退稅給生產企業,外貿公司何以生存?”他尤其擔心,實行出口代理制,外貿公司多年培養積累的客戶渠道和商業機密就將轉移給生產企業,這無異于釜底抽薪,使外貿公司喪失生存之本。 上海蘭生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外貿企業,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盡管如此,該公司總經辦主任劉金龍對目前的狀況仍深表擔憂:“新政策未出臺,聽到風聲的外商已經停止訂貨,開始等待觀望;我們也不敢下單,因為若按新辦法運行,我們需重新核算成本。” 出口退稅直接返回企業,可能帶來一個直接好處:生產企業出口產品增值稅可以不征不退,這樣既可避免煩瑣的征稅手續,也可使生產企業免受退稅滯后之苦,有更多資金用于生產周轉。 “外貿流通企業實行出口代理制是大勢所趨。”獲悉國家擬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大力推行代理制的消息,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溫耀慶教授如是說。溫認為,目前我國關于出口代理制的法律、法規不配套、不完善,也是代理制難以推行的重要原因。1994年7月1日實施的《外貿法》雖對代理制有所規定,但缺乏操作細則。“目前大多數外貿公司正在轉制,出口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新政策的出臺應慎重”,溫建議,外貿公司與生產企業應走工貿結合之路,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屆時推行代理制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