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時評:GDP統計法不全面 家務勞動應被認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07日 07:07 中國青年報 | |||
尚德琪 一個時期以來,在我們身邊,差不多已經形成了一種“GDP崇拜”。最近看到的幾篇文章,似乎從這種慣性中超脫出來了。一是《人民日報》(6月19日)記者對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的專訪《GDP:不能告訴我們什么?》,一是《中國青年報》(6月29日)上的兩篇署名文章《警惕落入“有增長無發展”的陷阱》和《不能只看GDP的增長速度》。 雖然說的都是經濟常識,但仍讓人耳目一新:GDP是有局限的,僅用GDP指標去衡量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存在缺陷的。我相信,對于那些專門靠GDP撈政績的人來說,這些話無疑是一盆涼水。 讓我更感興趣的是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專訪中舉的一個例子:一位先生發現他雇傭的保姆勤勞、賢慧又可愛,最終娶她為妻。在此之前,他需要向保姆支付工資,因此,她所從事的做飯、清掃房間、照顧老人等活動理所當然地被計算到了GDP里面。但是,當娶保姆為妻后,她雖然從事同樣的勞動,但雇傭關系不復存在,沒有人再向她支付這部分勞動的報酬,她的所有活動也從此不再計入GDP。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說,保姆變成妻子,對國內生產總值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損失”。 這使我想起了199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的主張:“統計國內生產總值時,應該把家務的貢獻也算在里面。”他認為,“由于做家務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家庭所提供的服務和商品,應該是國家整體生產的重要部分。畢竟,請人來家里帶小孩、打掃及煮飯的話,這些工作是會算在GDP數字里的;若是母親自己來做,就不算在里面。”(加里·貝克《生活中的經濟學》) 在我們身邊,家務勞動要么是家庭成員“業余時間”來做,要么就是由某一個成員專門來做。業余做家務的,算是對家庭“做貢獻”;而專門做家務的,則可能被認為是“吃閑飯”。 我因此注意到,現行的GDP統計方法其實與絕大多數人的就業觀念和思想觀念不謀而合。一般人認為,在自己家里做家務決不能算是就業,只有走出家門,哪怕是到別人家里做家務,也算是有了一份工作。與此相對應,GDP中,從來就不體現人們在自家做家務這部分勞動(哪怕是專職的家庭婦女也不例外);但如果出去當保姆,則一定會反映到GDP里面。 人們為什么要工作?我相信,很多人會說是為了養家糊口,維持生計。但是,得承認,也有很多人只是為了體現自己勞動的價值。加里·貝克說:“如果把家務也算在GDP里頭,那么留在家里照顧小孩,并且做家務的男人或女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同時,這么做也可以把GDP增長的實際狀況,更正確地反映出來。” 現在,人們都覺得工作越來越難找了。于是,社區或家政服務作為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被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們常常提起。什么是社區服務和家政服務?說穿了就是替別人做家務。 人們的就業觀念不可能一下子變過來,GDP的統計方法也不可能一下子變過來。所以,將一部分家務社會化,很有必要。特別是撫養子女、照顧老人,完全可以通過市場化的途徑來解決。這樣做,起碼有兩方面的好處:一,可以促進社會福利程度的提高,使經濟發展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二,當孩子被送到幼兒園、老人被送進養老院時,這部分家務勞動隨即被轉化成就業崗位,也當然會被計入GDP。 也就是說,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做自己的家務,或者,如果做自己的家務不被GDP所承認,那么就應該創造條件,讓沒有工作的人去做別人的家務,讓社會承認他們對GDP的貢獻。 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在社區服務和家政服務中尋找就業崗位的時候,也應該更加現實一些。畢竟,我們的公共福利事業還不是很發達,畢竟,把老人送進養老院也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以,必須得高度關注“家內就業”現象。在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制定和出臺“家內就業”的扶持和優惠政策,也并非多此一舉。 我的結論是:家務勞動計不計入GDP,那是統計學上的事。但是,從就業方面來說,專門從事家務勞動的人,其經濟和社會意義應該得到充分承認,并在公共政策上得到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