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帶來“三大轉變” 為農村經濟注入新動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23日 19:08 新華網 | ||
新華網北京6月23日電 編者按:從今天開始,我社將連續播發一組關于農村、農業、農民的稿件,集中反映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稅費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在農村中普通存在而農民又迫切關心的問題。希望通過這組報道引起社會對農村、農業、農民更多的關注。今天播發的《“三大轉變”為農村經濟注入新動力》稿是其中的第一篇。 (記者惠小勇劉錚)記者近日就“三農”問題走訪了農村群眾和一些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調查表明,結構調整4年多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三大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正在由吃飽向吃好、由增產向增效轉變;農業空間布局正從以往的局部適應性調整轉變為全國性區域大調整;城鄉統籌、產業轉移,農民就業結構出現重大調整。 農業增長方式正在由吃飽向吃好、由增產向增效轉變。全國第一水稻大省湖南省從1997年開始,抓住糧食供給相對寬裕的有利時機,加快優質稻的開發。在全省80多家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優質稻面積已占全省水稻總播種面積的40%。優質稻收購價高出普通稻15%至20%,6年累計增加農民收入40億元以上。湖南優質稻的質量已接近泰國香米,價格卻低出10%至50%,已經把泰國米基本擠出市場。 在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下,農產品的品種、質量結構出現了積極變化。現在國家每年制定200到300個農產品行業推薦標準,已經出臺113項無公害農產品和農藥殘留限量強制性標準,相配套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正在形成。與此相伴隨的是優質產品、綠色食品的大幅增加,農產品效益的明顯提高。 農業空間布局正從以往的局部適應性調整轉變為全國性區域大調整。根據農業部對今年夏糧種植的統計,河北、山東、河南的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6200萬畝,占全國總量的半數以上。優質雙低油菜播種面積77%集中在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和四川。在糧食主產區布局趨優的同時,陜西的蘋果、甘肅的土豆、云南的花卉、內蒙古的乳肉等一個個特色農業產業帶在西部大地迅速隆起。沿海發達地區則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去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達到120多億美元。 在結構調整實踐總結的基礎上,農業部今年3月下發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其中涉及的11個品種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在國內市場與國外產品競爭有優勢,能夠抵御進口沖擊的農產品,如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雙低油菜、甘蔗和牛奶等;二是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能夠進一步擴大出口的農產品,主要包括蘋果、柑橘、牛羊肉、水產品等。 城鄉統籌、產業轉移,農民就業結構出現重大調整。統計表明,最近3年,我國城市化率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目前全國有1億多農民進城打工。農民就業結構的調整為農村經濟帶來相當活力。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去年全國農民人均增收109元,其中有46元來自打工收入。在四川、安徽等勞動力輸出大省,農民外出務工的總收入相當于當年全省的財政收入。 湖南平江縣地處山區,勞務輸出成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途徑。全縣100萬人中17萬外出打工。打工不僅創造了當地50%以上的農民純收入,更重要的是經過市場的磨礪,農民素質大大提高。現在很多外出打工者利用打工學到的本領,回鄉創業。他們創辦的食品加工等企業發展勢頭迅猛,促進了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資源就地轉化。 發展小城鎮,成為轉移農村勞動力,發展二、三產業的另一有效途徑。平江縣在城鄉結合的板塊上大力發展小城鎮,只要有一定的技能,農民就能成為城鎮居民。這幾年新發展起來的伍市等四個鎮每鎮人口都已上萬,全縣城鎮人口將近30萬。 專家認為,結構調整帶來的“三大轉變”,正在有效破解農民賣糧難、增收難等問題,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持久的發展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