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出口欠退稅風險聚積 證券化破解歷史難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04日 10:44 新華網 | ||
由于SARS的影響,出口退稅拖欠對企業的負面作用正在日益彰顯。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反映資金吃緊,出口受阻。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博士負責的課題小組就出口退稅問題赴浙江、上海、江蘇的5個城市進行了專題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建議國務院采取得力措施,著手解決出口欠退稅問題。中國經濟時報就此問題對隆國強博士進行了專訪,他認為,要將SARS疫情對我國出口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關鍵在于解決出口欠退稅問題,他同時提出了以證券化破解出口退稅難題的思路。 年底未退稅總額將達3000多億元 中國經濟時報:4月份以來,企業關于解決出口退稅問題的呼聲越來越緊迫,但許多地方都有消息傳來,稱出口退稅指標已經用完。是指標不足加劇了出口退稅問題的嚴峻嗎? 隆國強:出現巨額出口欠退稅的直接原因是出口退稅計劃嚴重脫離了出口退稅的實際需要。出口退稅指標與應退稅額的缺口越來越大,導致欠退稅逐年積累。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出口欠退稅的情況到底有多嚴峻,能用一些具體的數字來說明嗎? 隆國強:到2002年末,累計應退未退稅額高達2000多億元,成為中央財政一筆巨大的隱性負債。按照2003年財政預算的出口退稅指標,預計到今年年底出口應退未退稅總額將達到3000多億元。根據我們的調研,各地退稅進度不一,92.88%的欠退稅時滯超過了12個月。沿海地區欠退稅矛盾最為尖銳,江、浙、滬、粵四省市欠退稅占全國六成以上,欠退稅平均時滯已經達18個月。出口規模越大的企業,被欠退稅越多,時滯也越長。 中國經濟時報:出口欠退稅問題的日益突出,是不是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現行稅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隆國強:現行稅制中的深層次弊端已經由此而顯露。第一,中央政府在增值稅收入與出口退稅的權利與責任不一致。中央政府只享受增值稅收入的75%,但要承擔全部出口退稅責任。隨著出口退稅金額的持續增長,中央財政的壓力勢必越來越大。例如,2002年出口應退稅2118億元,當年中央財政須支出理應由地方政府分擔的出口退稅530億元。二,目前分稅制下的出口退稅客觀上造成對發達地區的隱性轉移支付,不利于縮小地區差別。地方政府享受l/4的增值稅收入卻不承擔退稅責任,同時,退稅構成出口企業的利潤,出口多的地方政府的企業所得稅也相應增加。因此,出口越多的地區,通過現行出口退稅機制得到的隱性轉移支付就越多,占我國約90%出口的沿海發達地區從中受益最大。三,征收環節存在“可收未能盡收”的現象。據業內人員估計,僅摩托車行業偷漏消費稅即達100億元左右。四,現行稅收征管指標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劇出口退稅額度短缺的矛盾。在出口退稅指標總體不足的形勢下,出口退稅優先調庫進一步加劇了退稅指標不足的矛盾。 如無得力措施,風險可能轉化為危機 中國經濟時報:被調查的企業是如何評價出口欠退稅的影響的? 隆國強:99%的受調查企業認為欠退稅產生了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76%受調查的企業認為,如果欠退稅問題長拖不決,則未來兩年出口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一旦如此,還可能引爆其他的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看來出口欠退稅問題已經影響到了企業的出口決策? 隆國強:是的,出口欠退稅對企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扭曲企業行為,背離產業政策目標。出口退稅的長期拖欠,導致很多出口企業開始控制出口,同時加大進口業務。今年前3個月我國對外貿易出現逆差,進口的高速增長中不乏貿易公司行為轉變的因素。生產型出口企業,為了盡量將退稅能夠抵扣,開始擴大內銷比例。加工貿易企業轉向多采用進口料件,2002年進料加工貿易出口的國內增值比重從上年的38.1%下降到33.5%,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時報:企業的風險會進一步擴大嗎? 隆國強:不少原本贏利的企業相關業務因長期拖欠退稅而變成虧損,給內部核算、經營決策以及業績確認、員工考核分配均帶來諸多不便,而且導致信用等級下降,融資越來越困難,風險大大增加。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不僅外貿公司會破產,而且還將涉及很多生產企業,引起連鎖反應,大量工人可能面臨下崗的風險,因而可能直接威脅社會穩定。一些外商投資企業認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要控制在華業務。 中國經濟時報:企業資金鏈的風險會不會傳導至銀行? 隆國強:出口欠退稅正在形成新的“三角債”,這將增加金融風險。由于欠退稅導致出口企業資金困難,除了增加銀行貸款外,相當多的出口企業采取拖欠上游生產企業貨款的辦法,來緩解資金壓力。生產企業再拖欠上游企業貨款和工人工資,債務鏈不斷加長,形成了新的巨額“三角債”。同時,隨著欠退稅時滯越來越長,支持出口的“出口退稅專用賬戶托管貸款”風險大大增加,大多數銀行都認為,一旦8月份以后欠退稅問題還得不到根本解決,一系列風險將可能演變為危機。 既要解決陳欠又要防止新欠 中國經濟時報:SARS給出口帶來的壓力,目前看來為解決出口欠退稅提供了一個契機。 隆國強:是的,連續幾年出口的高速增長,掩蓋了解決出口欠退稅問題的緊迫性。由于“托管貸款”最長不能超過2年,如果到今年下半年出口欠退稅還不能得到根本解決,出口形勢并不樂觀。 中國經濟時報:此前也有一些解決出口退稅問題的相關方案,您是如何評價這些方案的? 隆國強:第一種方案,是通過結構性調整或全面調整降低出口退稅率。這一方案的好處是,可以在未來年份明顯降低出口退稅總額,而且操作方便,無需對現行稅制和出口退稅管理辦法作任何調整。但它存在較大的負面影響,下調出口退稅率是一項制度成本很高的舉措。第二種方案,是發行出口退稅專項國債,用于一次性解決歷史欠退稅。但發行國債需人大批準,以清償欠退稅名義發行國債,有損政府形象,獲批準有一定難度。第三種方案,是征退“一條線”,在征稅時就將出口應退稅退給企業,然后將凈額按比例上繳。但這一方案可能導致地方政府限制本地企業收購外地產品出口,從而加劇地方保護主義和國內市場分割;另外將抵扣范圍擴大到地方稅,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難以協調。第四種方案,是用進口稅收保障出口退稅。這是頗能解決問題的方案,但卻違背公共財政統一收支的原則,與財政制度改革方向相背,因而理論依據不足。 中國經濟時報:你們提出的解決思路,是什么樣的呢? 隆國強:我們解決出口退稅問題的總體思路是“新舊分離,遠近結合”。解決“陳欠”與防止“新欠”要分別處理,近期方案主要著眼于解決“陳欠”,防止出現“新欠”,中長期方案則不僅要防止出現“新欠”,而且要消除稅制中的不合理成分,轉變出口退稅機制。 證券化破解陳欠歷史難題 中國經濟時報:思路是不錯,但是多年來的實際情況表明,讓中央財政掏錢解決的難度也是很大的。如果說這樣會給中央財政帶來很大的壓力的話,能不能找到一種既不需要財政掏錢,又能化解銀行和企業困境的辦法呢? 隆國強:推行證券化思路可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可行的又不是很難的思路。中國經濟時報:您的意思是要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尤其利用金融市場了?具體如何操作呢? 隆國強:現在是稅務部門給企業退稅務局打白條,如果實行證券化,則可由稅務部門向企業提供可質押、可流通轉讓的證券化證明,企業可以憑此證明去銀行質押貸款,也可以在市場上轉讓、變現,這樣的話,可以一下子將企業已經繃緊的資金鏈打開,使三角債等問題得以緩解。我們認為這樣可使企業的財務成本至少降低30%,在短期內化解當前因資金壓力而造成的風險。這個方案最大的好處是,五年內中央財政無需為此增加任何支出。 中國經濟時報:要實施證券化的方案,政府應該做些什么? 隆國強:一、取消“免抵退”中央政府應得部分的調庫,確定欠退稅證券化的準確規模。我們認為,實際應實行證券化的欠退稅不到1800億元;二、由國稅部門發放承兌時間明確的出口退稅憑證,承兌時限以5年為宜,到期后由財政統一兌付;建議參照貸款和國債利率,確定該證券的固定利率。三、出臺便于出口退稅證券流通的政策,中央政府需制定出相關的出口退稅證券的市場準入和交易規則。 中國經濟時報:但這一方案最終還是需要政府來“埋單”的,財政在未來的幾年內是否有實力償還呢? 隆國強:我國目前財政增長勢頭很好,五年后中央財政年收入至少相當于目前的2.5倍,兌付2000億左右的出口退稅證券已經容易得多。為避免到期承兌時給當年財政造成過大壓力,中央財政可逐年提取準備金。SARS疫情后,中央財政有減收增支的壓力,證券化方案更易于被決策層所接受。 改革出口退稅機制是關鍵 中國經濟時報:證券化只能解決歷史問題,如何防止新的出口欠退稅? 隆國強:防止出現新的出口欠退稅,不是簡單地增加退稅指標的問題。關鍵在于改革出口退稅的機制。短期內,由于稅制難以改革,只能在現行稅制基本不動的框架內對出口退稅機制進行調整。長期來看,則要對稅制進行改革,并結合稅制改革,建立新的出口退稅機制。 具體而言,短期內,一、取消中央政府應得部分的調庫,適當調整稅收增長指標。二、適當增加出口退稅指標。今年退稅指標存在200多億元的缺口,增加200多億元左右的退稅指標,完全在財政能力之內。三、建立年度出口退稅清算制度。四、加強稅收征管,清理稅收優惠,充分挖掘稅收潛力,確保財政有足夠新增收入防止出現新的出口欠退稅。五、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 中國經濟時報:你們提出的中長期方案是什么? 隆國強:鑒于國情,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增值稅仍將是我國最重要的稅種。因此,改革稅制不是取消增值稅,而是完善現行的增值稅制度。從中長期來看,改革的方向,一是將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使生產設備的增值稅得到抵扣,體現鼓勵投資的制度取向;二是實現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承擔退稅責任,消除對發達地區的隱性轉移支付。 中國經濟時報:能介紹一下具體操作方法嗎? 隆國強:一、允許設備投資的增值稅抵扣,同時取消各種對設備進口的增值稅稅收優惠,包括外商投資企業設備進口的稅收減免。二、將扣除出口退稅的“兩稅”凈收入統一先收到中央政府,加上海關代征的兩稅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如仍按25:75比例由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分享。 中國經濟時報:你如何看改革中的阻力? 隆國強:這一制度的推行必然會受到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需要堅定的信念與高超的政治技巧,才能推行這一改革。(記者/王子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