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中國私營企業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02日 08:44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網6月2日電 國家統計局普查中心消息,“十五”大以來,隨著人們對私營經濟發展認識上的轉變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主要情況如下: 一、總體實力增強,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提高 1996至2001年,我國私營企業單位數從44.3萬家增加到132.3萬家,年均增長24.5%;從業人員從802.2萬人增加到3170.3萬人,年均增長31.6%;資本金從3043億元增加到14068億元,年均增長35.8%;全年營業收入從4110億元增加到31883億元,年均增長達到50.6%,五年翻三番。 隨著私營企業總體規模的擴大,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步提高。2001年末我國私營企業單位數占全部企業數的43.7%,比1996年提高26.9個百分點;從業人員占全部企業從業人員的19.2%,提高了14.8個百分點;資本金占全部企業資本金的10.3%,提高了7個百分點;全年營業收入占全部企業年營業收入的13.2%,提高了11.2個百分點。私營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行業布局優化,逐漸趨向新興服務業發展 從私營企業行業分布的情況看,2001年我國私營企業仍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與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但與1996年相比,行業分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制造業比重下降,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上升,服務業尤其是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2001年末,我國私營企業中從事制造業的企業63.9萬家,占48.3%,比1996年下降11個百分點;從事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的企業39.6萬家,占29.9%,比1996年提高7個百分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服務業尤其對新興服務業的需求增加,私營企業順應這一變化,在積極參與制造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的同時,逐步向房地產業、旅游業、廣告業、咨詢服務業、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發展。1996至2001年,我國私營企業中從事房地產業的企業從1562家增加到22024家,年均增長69.8%;從事旅游業的企業從125家增加到2496家,年均增長82%;從事廣告業的企業從2297家增加到17152家,年均增長49.5%;從事公證、律師、會計、審計、統計等咨詢服務業的企業從225家增加到10415家,年均增長115.3%;從事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的企業從1220增加到16734家,年均增長68.8%。這些行業私營企業增長速度大大高于其它行業私營企業和我國全部企業的增長速度,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三、組織結構改善,企業規模明顯擴大 隨著私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私營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改善。2001年末我國私營企業中從業人員在50人以下的小企業119.7萬家,雖然占90%,但與1996年相比下降了3.8個百分點;50至499人的企業12.3萬家,占9.3%,提高3.6個百分點;500人以上的企業3792家,是1996年的15倍。其中5000人以上的企業由1996年的1家增加到17家。企業平均規模明顯擴大,2001年末,我國私營企業平均擁有從業人員24人,比1996年增加6人;平均擁有資本金106萬元,比1996年增加近38萬元;平均年營業收入241萬元,是1996年的2.6倍。 四、東部地區發展快,中部地區相對滯后 2001年末我國東部地區擁有私營企業95.3萬家,占全國的72%,與1996年相比增加70.7萬家,年均增長31.1%,比全國平均增長速度高6.6個百分點。其中擁有量名列前5位的依次是: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北京,五省(市)擁有私營企業65.8萬家,占全國的一半。中部地區擁有私營企業23萬家,占全國的17.4%,與1996年相比增加9.4萬家,年均增長11%,比東部地區低20.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擁有私營企業14萬家,占全國的10.6%,與1996年相比增加7.9萬家,年均增長18.2%,比東部地區低12.9個百分點。上述結果表明,私營企業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不僅在私營企業擁有量上占絕對優勢,而且發展速度快,西部地區發展速度居中,中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 五、經濟效益提高,社會效益顯著 隨著私營企業行業布局的調整和規模的擴大,其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的競爭力日益增強,整體效益明顯提高。2001年末我國私營企業從業人員人均營業收入達到10.1萬元,比1996年翻了近一番;百元資本金產出率257元,比1996年增加39元。私營企業在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同時,社會效益也進一步提高,吸納社會勞動力的能力逐漸增強,私營企業已經成為國有、集體企業職工下崗再就業的重要渠道。1996至2001年五年間,我國私營企業從業人員規模翻了近兩番,在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減員情況下,凈增從業人員2368.2萬人,大大緩解了社會就業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