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企業(yè)入世適宜性:面臨兩大棘手難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29日 19:00 南方周末 | |||
王豐 國內企業(yè)的WTO適宜性難題,一是反傾銷訴訟應對能力偏弱,二是知識產權意識及應對能力不足。相反,跨國公司對于中國入世的適宜性雖然仍顯不足,但適應速度卻是相當之快 5月23日,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及英國《經濟學人》集團旗下《財務總監(jiān)》雜志公布了一項名為“中國企業(yè):入世適宜性”的調查結果。 該項調查的基礎數據來自國內1000家大型企業(yè),以及過去3年取得雙位數字增長的公司中的12752位高級管理者和財務總監(jiān),在受訪企業(yè)中,有66%來自5個主要行業(yè),包括制造、金融服務、房地產、建筑、零售、專業(yè)服務等行業(yè)。 調查結果表明:“入世一年來,78%的受訪企業(yè)認為,已經感受到了入世對公司財務的影響”,“盡管中國企業(yè)清楚地認識到入世后日趨激烈的競爭,但僅25%的受訪企業(yè)表示,他們非常了解入世對其行業(yè)的影響。這一比例仍然很低”。 跨國公司漸露適宜性 從事制造業(yè)的跨國公司對于中國入世的適宜性,雖然仍顯不足,但適應速度卻是相當之快。 當年外商之所以熱衷對中國投資,除了土地、勞力、原材料等成本相對低廉的因素之外,政府的行政獎勵———包括從優(yōu)取得生產資源,享受優(yōu)惠賦稅政策,均是重要因素。 但入世后,中國政府將取消對外商的優(yōu)惠,對于曾經享受的超國民待遇,跨國公司們就要眼看它們離去。 另一方面,如《亞洲華爾街日報》文章說,入世后,外資為了利用中國便宜的勞動力和高質量制造業(yè),大舉投資中國。不過,許多公司發(fā)現,它們也可能付出高昂的代價,例如:許多投資伙伴突然變成競爭對手———后者暗中、甚至公開額外生產并低價銷售名牌產品。 法國奢侈品制造商卡地亞(Cartier)的一位法律顧問說,卡地亞擔心“中國陷阱”,因此避免進入中國生產。“如果你無力控制分銷,最后你就制造了自己的競爭對手。” 多年來,跨國公司都在試圖打擊中國的偽造和仿制產品。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咨詢部主任馮軍介紹說,你可以在國內找到里斯克來勃(lizClaiborne)這樣的公司,該公司在中國利用訂單的形式每年生產價值38億美元的高檔服飾,卻不在中國銷售一件產品。 “10年前是仿制,但今天,頭號問題是同自己的員工和制造商之間的沖突。”聯合利華發(fā)現它的上海供貨商過量制造肥皂,并直接供應給零售商。寶潔公司的一家中國供貨商將P&G洗發(fā)香波空瓶賣給另外一家公司,后者用仿制品裝瓶。 寶潔公司一氣之下開除了那家供應商。 《華盛頓郵報》最近的文章指出,外資在中國的41萬多家企業(yè)中注入了8060億美元;外資企業(yè)占全國稅收的25%。在位于上海西北近100公里處的南通市,就有1800家外資企業(yè),外資額57億美元,納稅額占了南通市稅收的1/3,其中包括300家美國公司。 不過,當地的合資者在翅膀硬了之后,便利用國外的技術自己出來做老板,對外資來說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南通的中美合資公司———聯星電子機械工業(yè)公司就是例子。這家公司的當地執(zhí)行主管們在銀行里開戶存了40萬美元,自己創(chuàng)立了公司,準備利用合資公司所獲得的技術,反過來跟合資公司競爭。聯星公司的業(yè)務是制造汽車零件。來自美國的投資人在聯星投資了530萬美元。外資擔心的是,這種商業(yè)權力斗爭的戲劇,可能會不斷在中國的中外合資企業(yè)中上演。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該公司美方經理在中國的法律條文中找不到美國法律具有的“nonecompetiteclause(不競爭條款)”,但他還是找到了辦法:找到江蘇省政府官員,最后同當地政府達成協議,中方主管被迫辭職。 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對于中國營商環(huán)境的適應性,還表現在企業(yè)操作環(huán)節(jié)當中。某跨國醫(yī)藥公司在華生產一種“心臟支架”,出廠價格500多美元,在醫(yī)院賣給患者的價格竟然達到3萬多元,據該公司內部的人士透露,在該公司賬目中,列支給推銷人員的銷售成本為1萬元/支,老外已經熟練地丟棄在本國財務管理上的教條,融入中國特殊的醫(yī)療產品銷售生態(tài)中去了。 國內企業(yè)的WTO適宜性顯現“傷疤” 日前,一起針對韓國企業(yè)的“聚脂薄膜”反傾銷訴訟案——始于熱熱鬧鬧終于不了了之——令存在于國內諸行業(yè)的WTO不適癥昭然若揭。 據知情人講,這起反傾案由國內“聚脂薄膜”協會發(fā)起,諸多企業(yè)響應,中途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一家主要企業(yè)突然退出訴訟,原來,被訴方的那家韓國企業(yè)向該企業(yè)拋出了建立合資企業(yè)的誘餌,其他一些企業(yè)見狀,也就動搖了信心,韓方不戰(zhàn)而勝。 馮軍說,這種情況并非惟一,而且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比如說,針對跨國公司的“反傾銷訴訟”,訴訟往往摻著跨國公司在國內直接或間接設立的公司,按規(guī)定,提請訴訟時,應將這類公司排除,但由于經驗欠缺或其他原因,往往造成被動局面,況且,論國內企業(yè)規(guī)模實力,要打一場官司,大多數企業(yè)對于成本都要左右掂量,加之多數行業(yè)協會組織脫胎于政府部門,與國外通常意義上的商會大不相同,上述種種因素,使初踏WTO之門的中國制造業(yè)企業(yè)不能合理地自由舞蹈。 除了要加強反傾銷訴訟應對能力之外,馮軍說,國內企業(yè)的WTO適宜性問題,還有知識產權意識及應對能力的不足。 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不是汽車、農產品,也不是IT產品,美國出口最多的就是知識產權。美國商務部副部長Rogant日前在華盛頓的一個會議上指出,很少有人認識到或者明白知識產權內在的極端的重要性,因為我們一半以上的出口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 今年日本、歐洲五家廠商向中國企業(yè)提出DVD專利收費,結果以國外企業(yè)獲勝而告終。需要指出的是,此案對于國際其他廠商來說,是一個極好的范例:未來國外廠商在專利收費上“為難”中國企業(yè)的事件可能增多。這一判斷的理由是:第一,中國企業(yè)在原創(chuàng)性技術方面一向不多,尤其是在一些核心技術上。比如在市場上已經很“牛”的中國彩電廠商,在芯片技術上就一直受制于人。第二,中國制造業(yè)正在越來越多地走向國際市場,遭遇到的市場阻力也會增多。有些國家會拿反傾銷對付你,而另一些國家會拿專利壁壘來對付你! 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6條規(guī)定的“過渡期內對某種產品的保障機制”,即甲國只要證明(1)中國進口產品急劇增加;(2)對本國同業(yè)造成實質損害(比原要求的嚴重損傷低了一截),就可(有選擇地)專對中國采取“保障措施”,而且可以不作補償,兩至三年內中國無權報復。 不僅如此,因甲國限制而出口受阻的中國產品,若轉而向乙國、丙國出口,乙、丙等國只要證明有重要的貿易轉移,就可采取“保障措施”,予以限制。 事實上,如此苛刻的“保障措施”,是建立在中國是一個“非(過渡)市場經濟”的定性基礎之上的,中國制造業(yè)在WTO環(huán)境下的發(fā)展,將不可避免地遇到更多的障礙。 此外,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總經理盧伯卿說,中國入世之前,世界500強中,就進來400多家了,該進來的都進來了,因此,中國加入WTO后,對于制造業(yè)的透視,最主要的動向是國外中小企業(yè)開始進來了,它們主要是跨國大公司的供應鏈環(huán)節(jié),由于資源有限,中國入世之前,它們遲遲不動,入世后,法令的明確化,環(huán)境明朗化,受大供應商吸引,進來了。 很顯然,這些供應鏈公司大批涌入中國,對業(yè)已形成的以合資企業(yè)或民營企業(yè)存在的供應鏈公司,將形成不確性的沖擊。 在中國入市一周年之際,學界曾為企業(yè)勾勒出這樣一幅圖景:企業(yè)法律意識提高很快,當產品、市場受到進口產品沖擊時,能夠想到運用法律武器,對可能傾銷或補貼行為的產品提出申訴;第二,當出口產品在國外遇到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對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時,能夠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但是,以目前看,要達到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佟志廣在《中國入世報告:2003》所言———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2002年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又掀開了新一頁,中國在經濟、貿易、投資、服務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已經全面融入了國際社會———仍有一段路要走。 關于25%的合理性 2003年4月9日出版的《中國入世報告:2003》表明,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共清理了與外經貿業(yè)務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2200多件,國務院取消789項行政審批項目,簡化了審批手續(xù)。 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總經理盧伯卿說:“我們想知道,國內企業(yè)對新的環(huán)境的反應是什么?” “我們認為25%的這個數字雖然低,卻是合理的,”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曾文正說,“WTO過渡期5年間,一方面中國政府要逐步按協定書履行承諾,另一方面還要完成市場化改革,涉及重要行業(yè)如金融、電信、電力等部門,政策不可能具有確定性,這本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令企業(yè)非常了解,并評估對其行業(yè)帶來的影響。” 調查顯示,國內企業(yè)最需要進一步了解入世之后的法律法規(guī)對其影響的領域:金融服務業(yè)84%(金融服務業(yè)中的被調查者有84%的人選擇此項);電信業(yè)78%;制造業(yè)78%。 德勤的分析是,部分原因是由于與入世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還在不斷修改和完善當中,特別是金融和電信業(yè)。 馮軍認為,國內企業(yè)之于WTO的適宜性取決于兩方面:一、出口企業(yè)的遭遇反傾銷情況;二、在中國市場面臨跨國公司產品的競爭程度。 在貨物貿易領域,自從去年1月份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已大幅降低了5000多個稅號商品的進口關稅,關稅總水平由15.3%降到了目前的11%,而且今年將按照承諾的時間表繼續(xù)減讓關稅。目前工業(yè)品平均關稅為10.3%,農產品關稅為16.8%,部分信息技術產品降到了零關稅的水平。 而服務貿易領域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雖然有不同程度開放,但遠未形成大沖擊。 在對比中、外資企業(yè)后,曾文正說,跨國公司關注的是知識產權的保護,通路的建立;國內企業(yè)的最大需求則是技術,融資。 看上去內、外資企業(yè)形成了一種互補狀態(tài),但落實到實際公司策略取向上,則根據不同行業(yè)而有所不同:相對于服務業(yè),絕大部分制造業(yè)早已開放,因之,緣于諸業(yè)開放的快慢松緊程度不一,所感受到了影響相應不一。數其犖犖大者,計有三端: “在未來兩年,最有可能與外資建立合資企業(yè):金融服務業(yè)40%;科技行業(yè)33%;電信業(yè)25%。” “重整管理和運營流程的結構化變革方面表現得最為積極主動:制造業(yè)77%。” “未來5年,對利潤減少最為擔心:制造業(yè)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