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對經濟的影響甚于98年洪水和亞洲金融危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3日 15:16 光明日報 | |||
本報記者 張玉玲 楊帆:1951年生于北京,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 記者:突如其來的非典,除了對平靜的生活帶來風波外,它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楊帆:應該承認,這次非典的危機比1998年大洪水和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因為它直接威脅到中國最大的都市圈:廣州,香港和北京,或許還有山西、內蒙古等地方。應全面反思非典瘟疫流行的深層次原因,全面估計其影響。要說非典對經濟的破壞性,旅游業首當其沖。假設減少2000萬人外出旅游,每人少消費1000元,就是200億元。旅游行業消費乘數極高,在國際為7,即旅游者每消費1元錢,可以帶動7元社會消費。在中國乘數為5左右,因此200億元旅游收入的減少意味著1000億元消費需求的減少。其他方面如航空和會議經濟的損失類似于旅游。既使醫藥和通訊收入大幅度增加,其總量和乘數效應卻遠低于旅游和航空業。 記者:我國抵抗此番災難的實力如何? 楊帆:2003年一季度,中國經濟發展達到1997年以后歷史新高峰:延續了2002年經濟增長加速的勢頭,經濟增長率達到9.9%。首先是房地產、汽車、電子信息三大類消費品需求旺盛;帶動投資需求;外商實際直接投資增加56.7%。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0.5%,可望穩定地走出通貨緊縮。貨幣供應量增加18.5%,成為經濟高速擴張的重要特征。即使是伊拉克戰爭,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這就表明了中國與非典戰斗的經濟實力,而且,雖然說非典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畢竟是有限的。許多人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了新的“20年戰略機遇期”。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9%以上,就是說可以長期保持這個水平。前幾年由于結構性原因,現實增長率沒有達到潛在增長率,所以才有設備閑置與失業并存,資金外匯過剩與內需不足并存,外國實物資本流入與國內貨幣資本流出并存的現象。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卻沒有資金外匯雙缺口;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中國都能夠保持35%以上的儲蓄率,而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多年順差所形成的國內資本凈流出,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說明經濟增長確有潛力。隨著國內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外資加速進入中國所造成的財富增長,如果能夠積極主動調整結構,中國經濟一季度達到10%的增長率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議的事情,中國經濟增長是有其內生能力的。 記者:這次非典,對中國經濟社會有何啟示? 楊帆:危機是客觀存在的,需要調動全社會力量去抵御。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隱憂在于,經濟增長沒有扣除環境生態損失,這在人均資源缺乏,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中國是不能不考慮的,要切實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就非典而言,基本控制以后,應該盡快恢復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即使再出現反復也不應該輕易停頓下來。控制非典蔓延最根本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機制,人人皆參與其中。 從產業發展來說,非典將促使醫藥,信息產業、新經濟、政府和社會組織有一個非常大的發展和提高,使全民族處于一種“認識危機和反危機”新精神狀態之中。不能只講經濟效益,忽視社會公平和國家安全。現代社會處理危機的不利之處,就是經濟聯系過于復雜,信息過于發達,經濟與社會生活過于敏感,一有風吹草動,牽一發動全身。管理者處理危機的能力和民眾適應危機的能力都得到鍛煉。此外,還需要更多的國家財政撥款與社會贊助。國家和社會應給概率中的不幸者提供保險,我們國家對于非典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就相當于保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