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難逆中國經濟增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1日 12:11 人民網-華南新聞 | ||
葉俊東 袁元 《瞭望》周刊在最新出刊的一期中刊載長文指出:非典難逆中國經濟增勢。該刊訪問了多位經濟學家,他們普遍認為,中國有在大疫面前確保GDP增長7%目標不變的條件。各級政府和部門都應準確判斷,科學分析,審時度勢,沉著應對,把握全局,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工作到位,振奮精神,積極進取,真正實現一手抓好防治非典這件 經濟增長受一定影響,但7%增長底線不會失守 旅行團隊退團,演唱計劃取消,大型會議取消,商務旅行嚴格限制,投資考察洽談延后,航班數量大量減少,酒店入住率大幅下滑……這一系列能反映經濟是否景氣的表征,現在都被白色的“口罩海洋”所淹沒。當人們還未從非典的過度恐慌中鎮靜下來,又一個現象令人不安:非典對一些經濟領域的侵害開始顯現出來。 特別是旅游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以及對外貿易、吸引外商投資、勞務輸出,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是肯定的。現在所不能確定的是,到底會影響到什么程度? 由于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都受到非典不同程度的影響,今年的經濟增長肯定要受到一定影響。但國內外研究機構的專家,對中國今年保持7%的增長仍然樂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總體而言并不是很大。從年度內的經濟增長曲線來看,會有所改變,但年度間的經濟增長曲線,不會發生變化。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回升的態勢。 不少專家對非典的影響給出了一個量化的區間,根據非典持續時間的長短,多數傾向于0.3~1個百分點之間,7%的GDP增長率的底線不會失守。 世界銀行的預測報告預期中國經濟仍然會以強勁的速度增長;亞洲開發銀行最近調低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但僅下調0.2個百分點,預計增長能達到7.3%。國內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權威研究機構和清華、北大、北師大等著名高校的專家,都不認為非典會導致7%的預期目標失守。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的預測更為樂觀,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顯示了很強的自我推動、自我增長慣性,全年經濟增長率應在9%~10%之間,考慮到非典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仍應在8%~9%之間。 準確判斷未來形勢,既不能低估也不要恐慌 非典對GDP增長率的影響已不可避免,只是程度深淺的問題。《瞭望》對一些知名經濟學家的采訪顯示,他們對實現7%的增長目標并不擔心,而是擔心恐慌心理蔓延到經濟領域而導致對非典的真實影響和走勢的誤判,這種影響才是致命的。 旅游、交通運輸行業所受的損失是直觀的,但也有此消彼長的一面。經濟學家常修澤說,由于抗擊非典的需要,醫藥產業、紡織服裝業部分產品、洗滌及消毒用品以及通信業也會在非常時期相應增長。據有關資料,非典爆發一個月來,香港國際長途電話和寬帶服務獲得20%~30%的增長。常修澤認為內地也會如此。 不進商場而導致消費減少是非典對經濟的直接影響之一。但張立群近期在對北京大鐘寺等幾家家具城連續考察中發現,消費者的大件消費品往往不是隨機購買,中長期的購買計劃不會受到影響。他進而推斷,對于消費剛性較強的商品如食品、生活必需品的消費不會因此減少;而藥品、消毒用品的消費量會大幅增加。因此他得出結論,居民消費購物會有所減少,但是總體上對消費的影響不大。 從地區來看,雖然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如廣東、北京經濟增長會遇到困難。但對拉動經濟增長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大部分地區疫情較輕,廣大中西部地區受影響也較小,也都沒有失去控制疫情的最佳時機,因此,對中國經濟支撐和拉動作用不會減弱。 常修澤認為,從長期發展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好的,非典會使一些來華投資、經商業務活動有所推遲,但不會萎縮,投資者仍會看好中國,中國經濟仍將會有良好表現。中國經濟發展勢頭之好,廉價勞動力市場與潛力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對外商吸引力之大,最后肯定會支持外經貿逐步恢復正常發展。 更重要的是,胡鞍鋼認為中國有三個極為有利的條件:首先是中國國內市場容量大,抵御外部沖擊能力強。其次是中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財政能力空前提高,今年一季度的財政收入相當于1994年全年的財政收入。再次是中國政府積累了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大為增強,過去6年先后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世界經濟與貿易衰退兩次外部沖擊;也具有處理國內各種危機的直接經驗,如1998年大洪水。 大部分專家認為,非典對經濟影響的滯后效應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常修澤說,非典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突然沖擊并直接傷害旅游業、商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娛樂業及會展業等服務業,盡管這些行業在整個GDP中的比重并不很大,但是由于產業鏈牽動的作用,會給工農業造成相應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今后幾個月會顯現出來,尤其是對制造業的影響,對此不能低估。 引導積極因素,變危機為機遇 當前,減少非典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的最大舉措就是加大對非典的防治力度。專家們都認為,疫情控制得越快越好,消費、投資、出口等方面所受到的影響就越小。因此,要繼續加大非典防治工作的透明度,加大普及預防非典知識的力度,及時公布非典傳播途徑、患病人數等信息,使全體公民掌握科學的預防措施,減少恐慌心理壓力和因此產生的失常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盡快恢復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這是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前提條件,應當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另外,要采取有效措施繼續擴大內需。專家認為,中國是一個內需主導的大國,主要靠國內因素支持經濟增長,而消費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最為直接。商業服務業要采取各種應變措施擴大銷售,比如現代的電子購物和原始的折扣等辦法,適時吸引人流回升。 再有,繼續狠抓增收節支。胡鞍鋼認為,今年一季度中國財政收入達到5206億元,增幅創近10年最高紀錄,使政府有足夠的財力應對突發性的非典危機。但還要繼續狠抓增收節支工作,進一步要求各個城市停建、緩建各種“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此外,要抓住有利時機,加快信息產業發展。信息產業是近幾年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龍頭行業之一,非典疫情使信息產業又面臨巨大商機。有研究機構預測,由于商務人士紛紛取消商務旅行,預期能帶動電視會議設備及電信、寬帶服務的需求,同時將帶動家庭娛樂業的成長,DVD、影音光盤、游戲機、軟件等,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將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本屆廣交會雖然到會客商減少,但網上貿易大量增加,總成交額中有1/3是通過網上貿易實現的。 非典疫情雖然使中國的經濟受到一定影響,但專家認為,這場突發性的災難也產生了一些雖然不直接增加GDP總量但必將刺激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非典的侵襲使中國體制中的深層矛盾進一步顯露,將有助于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二是建立全新的發展觀。 常修澤教授認為,抗擊非典也從一個新的層面和新的視野促使人們思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及“指標設計”問題。過去及現在,中國考核經濟發展主要用的是GDP指標,但這只是一個經濟增長指標,并不能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部內容。非典事件更加尖銳、鮮明地提出了“經濟增長”與“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發展”的相互關系問題。按照新的發展觀,不僅要追求“人造財富”(傳統的GDP)的增長,而且要注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GDP”),還要更加關注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發展(“人文GDP”)。 《人民日報.華南新聞》(2003年05月09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