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發事件常成歷史的拐點 SARS如何改變中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0日 09:06 人民網-市場報 | |||
孫亞菲 SARS或許不足以構成一個拐點,但無疑將在史冊中留下印記,正如9.11之改變了美國和美國人。SARS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改變,已經開始顯現,且更久遠和更深刻的變化,也許需要更長的時間體會。 北京數位經濟和社會學界的學者,作為這場災難的親歷者也是觀察者,對SARS將如何改變中國,做出了他們的判斷。 政府角色應以公民服務為中心 夏學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通過非典事件,使我們的領導、政府可以清醒認識到,政府需要由“領導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從以GDP經濟建設為中心,走向為公民服務為中心。更好地貼近人民群眾,更及時地了解他們的需要。 陸學藝(中國社科院社會所研究員) 單從社會學分析,再次證明一個道理:經濟和社會一定要協調發展。我們常說“經濟建設第一”,但不是惟一,還要有第二、第三。從整個國家來看,我們的經濟發展走在前面,社會環境建設落在后面,沒跟上去,若二者失調,即使GDP可以8%、9%地往上漲,但災難一下子就讓你損失慘重。所以,SARS是一次教訓,將來北京市乃至中央都應該好好思考,怎樣來尋求兩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進行改革,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對公共物品的提供,政府責任缺位。SARS之禍,暴露出政府在公共問題上的真空地帶。在環境治理方面,也同樣存在潛在危機。總之,我們欠了社會不少賬,這一課在今后一定要補上。 危機處理需要常備不懈的專業機制 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在全球化條件下和信息化世界里,一個局部性危機,就可能演化為全球危機。SARS就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除此之外,還有網絡病毒危機、金融危機等等。中國目前處于轉型期,產生危機的因素越來越多,我們一定要有危機意識,建立突發事件危機處理機制。一個反應迅速、運行良好的危機處理機制是怎樣的呢?首先要有危機預警機制,這其中,要求社會每個人員對危機有清晰的認識,對危機感受敏銳,可以在危機前兆階段就將之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要輔以良好的技術手段,建立公共信息監測網,這是一個常備不懈的機制。第二,一旦危機發生,要有應對機制,很快做出應對決策;第三是危機處理機制,需要我們國家大量投入,建立一支訓練有素、裝備優良的處理危機的專業隊伍。 夏學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國外在危機處理上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而我國在這方面十分薄弱。SARS提醒政府,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危機干預機制,對城市化建設來說不可或缺。 法治建設依法運作的一步 毛壽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學系主任) 抗擊“非典”讓依法治國可以在實質意義上進一步。我們過去把這個概念落實在比較虛的方面,沒有跟具體的公共管理機制聯系在一起,說是依法治國,實際上往往以“紅頭文件”治國。 事實證明,抗擊“非典“中,傳統機制失靈,現在是越來越公開化了,大家一上來就考慮如何修改法律,以適應形勢需要。內部機制被公開機制取代,內外整合的結果就是依法運作。這是依法治國道路上一次有意義的實踐。 經濟反思公共衛生無法用市場解決 李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SARS讓未來經濟受到影響是不爭的事實。有人預測,今年中國的GDP將調低0.5-1個百分點,目前看來是否如此很難說。 盡管因“非典”減少了一些經濟活動,但另一方面增加了公共支出,行業領域收入將有所變化,整個社會的投資會發生一些改變,與人的身體、生命健康的相關投資,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持續平穩增加。在過去,我們往往為生產而生產,追求人的生活質量的指標非常不夠,這樣的改變無疑是一件好事。 陳及(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從微觀來看,“非典”事件將促進一些新行業發展。在產品領域,目前如醫療衛生產品、保健用品等,幾乎呈爆炸性增長,在以后這些需求會減少,但不會回落到以前的低水平,相關產業會因此發展走高。保險業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個人疾病保險,只要險種設置合理,服務到位,應該有非常大的潛在的市場。 就國家宏觀層面看,國家物資儲備體系要進一步完善。以前我們的物資儲備多從戰略上考慮。糧食、棉花是常備之物,但其它方面的儲備就相當欠缺。事實上,隨著生態破壞,病毒DNA變異現象時有發生,保證人們生命安全的流行病藥品儲備一定要到位,否則一旦面臨災難,就措手不及。 海聞(北京大學中國衛生政策和管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我們的公共財政政策首先需要反思。在社會轉軌的過程中,有個不好的傾向,就是重視生產性投入,而在公共支出方面認識不足。對于公共衛生來說,難以用市場之手來解決。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非常少,農村醫療條件落后,疾病預防體系脆弱,帶來很多隱患。SARS給我們以觸動,政府需要承擔起責任,把調整公共財政政策,讓公共問題回到政府解決的軌道上來。 陸建華(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在這個高度關聯的社會里,任何一方面的變化都會影響經濟發展,單純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在看來忽視了一個同樣重要的部分,就是公共服務,包括公共衛生事業、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地方官更多關注的是當地的GDP,而公共衛生和環境等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但是單單GDP的增長未必就會直接帶來人民生活的改善。畢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改善民眾生活。 事實上,經濟建設和公共服務在大部分的國家是并重的,在發達國家,這兩者是共同服務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這個最高目標的。 現在變化已經露出了端倪,從最近兩次機構精簡和改革可以看出來,具體的經濟管理部門正在減少,上一次的機構改革已經撤掉了一半部委,而最近一次更是撤并了非常重要的幾個經濟職能部門。但是反觀社會服務的部門,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這種趨勢是對的,但還不夠徹底和明確。 國際交往學會遵守規則 夏學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非典”會讓我們認真考慮,將來應如何在游戲規則上與世界接軌。傳染病無國界,發生在中國,但不能只當成中國內部的事務。因為世界是一個地球村,國際是一個社區。 所以,“非典”啟示我們作為世界的一員,怎樣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遵守世界的游戲規則和交往的規范。以后我們要以更開闊的胸懷,站得更高來看待問題,對其它國家負責任。 生活方式選擇文明 陳及(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可以預見的是,在將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交往中,中國人的行為模式會有微妙變化。“非典”帶來的異常過敏的心態,將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保持,以前中國人喜群聚,好吃喝,以后這方面的活動會減少,人們會選擇一種更為文明和自我保護的生活交往方式。海聞(北京大學中國衛生政策和管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我曾長期生活在美國,美國人通過對當地唐人街華人的交往,形成的普遍看法是,中國人很注重吃,飲食非常不錯,但衛生習慣太差。經歷SARS之痛后,國人的衛生意識會增強很多,勤洗手,不隨地吐痰,多鍛煉,這對衛生習慣、社會公德和生活方式來說,都是一次新的啟迪。 社會心理在災難中學會成熟 毛壽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學系主任) SARS對社會和個人來說,都將是一段非常的記憶。另一方面,危機本身對整個社會的成長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經歷。通過這個事件,很多人會明白,我們以前的幸福生活,是值得珍惜的,許多傳統美德,是重要的。如果這個社會整體是積極向上的話,那么它的社會道德水平會比以前提高一些,對道德的感覺會現實一些,各方面認識也會成熟一些。 夏學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非典”是當前人類突然面臨的災難,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預期的因素。這個不可預期的因素,可能會干擾社會變遷,產生某種消極影響,但縱觀人類發展史,整個潮流不會因此改變,這只是人類前進中的小插曲,不會影響人類前進的步伐。 從某種意義上說,壞事也能變好事,因為通過這件事,我們的民族會產生一種應變力,使我們的內部更加團結,增加內聚力和抵抗力。而對我們個人而言,也是一次意志的磨練。 《市場報》 (2003年05月10日第一版)
|